芳草地国际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新浪教育
芳草课程设置方案
芳草地国际学校
一、课程体系的名称
芳草课程
二、课程背景的梳理与分析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是一所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学校拥有日坛、国际部、世纪、远洋、双花园、万和、民族、丽泽八个校区,教师500人,学生五千人,国际部学生近八百人,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最大的国立公办涉外学校。学校成立于1956年。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我校建立了国际部。59年来,共有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他们在这里认识中国,又从这里走向世界。作为一所承担国际教育任务的学校,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我校坚持开放的眼光,拥抱全球最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同时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世界,国际化教育探索从未停步。
芳草地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中,课程建设历经变革,不断创新。七十年代初期,体育课程改革成果享誉全国,八、九十年代中,学校致力优质学科建设,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中名师辈出,荣景甡、刘玉裘、戴明淑、高萍、彭香等名师盛名远播。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课程改革,学校加大三级课程建设,尤其是国际理解教育思想的引入,使芳草课程建设焕发勃勃生机。从2005年起,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要特色,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扩大学校课程改革实验成果,整体推进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全面实施,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建设了自己的课程体系,2010年——今,学校成功地召开了数次市级课程建设现场会。
自《纲要》《北京市朝阳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颁布以来,学校认真学习了北京市和朝阳区教育发展规划,认真分析了学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针对如何发展国际化、集团化办学的特色与优势,如何扎实推进集团化、国际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办学任务,学校构建了核心价值观,即:以“荣·融”文化为精神内核,以践行国际理解、提升生命质量为办学理念,立足易知易行、和而不同,致力于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的发展,使学校成为首都基础教育的典范和中国国际教育的品牌。并确定了育人目标,即: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即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热爱中国、关爱世界;自信乐群、充满活力;会学善用、充满好奇的芳草学子。
在办学核心价值观和育人目标的引领下,学校以国际理解教育为载体,致力课程建设,力争进一步凸显自身特色,整体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及与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特色、育人目标的匹配性;
(一)以育人目标为导向,整体构建课程的顶层设计
芳草地国际学校梳理自身“办学历史”“优势与劣势” “办学特点”等,明确“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发展方向”“办学特点”等,制定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13至2015年三年发展行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基本思路,借鉴和吸取国际公认的IB课程中的PYP课程理念,整体构建体现‘中西融合’‘科学与人文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的国际化芳草课程体系”,在各级专家的有力支持下,学校制定了《芳草地课程设计方案》和历时三年的《芳草地课程实施方案》,有力指导了全校的课程工作实施。
四、课程建设的原则;
该课程体系有如下特点:
(一)突出育人导向
学校提出要以促进文化理解和儿童健全人格为目的, 践行国际理解,提升生命质量,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这样的学生应该热爱祖国、友好中国;应该尊重包容、友好世界;应该自信乐群、充满活力;应该会学善用、充满好奇。课程构建以目标为导向,整体研究课程设置,把国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变为学校可操作的、体现学校发展特质的课程,突出尊重生命、尊重个性,尊重文化差异,通过回归生活,扩展视野,夯实学生的做人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切实通过课程实施达到育人目的。
(二)突出整合思想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是课改基本思想,“整合”也成为我校课程建构的重要指导思想。首先是学科整合:我们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到6大学科领域,即道德、语言、数学、科学、健康、艺术;6大主题探索,即我爱芳草地、美丽的中国、可爱的故乡、我想去那里、多彩的世界、唯一的地球中。其次是整合资源:学科资源整合,突出学科关联,以主题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学校、社区、社会资源的整合,实现社区、社会资源教学化;人力资源的整合,学校或教师不再是独立的工作者,学生、家长、学科专家、社会贤达都成为合作者会利益相关者。学习方式整合: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学生特点,来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如常规教学与虚拟班级的结合、网络学习与社会实践、书本学习的结合,学习方式多样且具实效。
(三)突出实践探究
自主探究课程设计突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和实践,在努力将课改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中,一方面在课堂中贯彻自主探究的理念,另一方面立足于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变被动为主动,自主获得知识经验,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学校要努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时空,根据主题探究的需要,开发和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的机会。
(四)突出国际化特色
学校自建校起,国际化就是“芳草教育”的神圣使命。我们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落实教育国际化,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教育追求与教育探索体现和渗透到学校办学实际中,同时还必须使本民族文化主动辐射出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经验。当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汇聚到芳草地,带来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外国孩子对中国文化的渴求,中国孩子对外国文化的向往,都是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我们开发以“地球”为主题的研究性课程,通过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现代信息素养,拓宽国际视野,促进每个芳草学生形成“热爱祖国、友好世界”“自信乐群,充满好奇”“善学乐思、充满活力”的特点。
五、 课程体系(表格化、图示化)及内在逻辑的阐述;
芳草课程——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为核心,以“道德、语言、数学、科技与创新、健康、艺术”为基础学科领域,以“我爱芳草地、美丽的中国、可爱的故乡、我想去那里、多彩的世界、唯一的地球”为探索研究主题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的四种策略:
(一)忠实策略
学校课程一定要忠实于国家课程,体现课程内容结构严谨、课程内容选择的科学性较强、课程内容的呈现和排列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二)整合策略
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生活世界的多样性是我校实施整合策略的基本依据。整合策略指向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为人生奠基;指向还原学生生活世界,把与人的交往、与自然的接触、融入社会等,同样作为学习的内容,丰富学习生活;指向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
(三)拓展策略
拓展策略着眼于学生发展、学科发展,重在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重在学科本质、精神的理解,同时努力实现社会资源教学化,为学生发展、学科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
(四)创生策略
凸显国际化特色。基于网络学习的自主、协作学习情境,突出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立足主题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变被动为主动,自主获得知识经验,综合运用知识,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综合素质。
六、课程设置表及相关说明;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课程,依据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课程功能等特点,将各学科课程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圈:基础类整合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国家、地方和校本必修、选修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的核心课程,有利于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个圈:个性类探索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借鉴PYP课程理念,主要从六大领域进行主题探索式学习。这类课程旨在通过多元化的主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与潜能。
六大主题学科整合课程
我爱芳草地 |
美丽的中国 |
可爱的故乡 |
我想去那里 |
多彩的世界 |
唯一的地球 |
|
一年级 |
初识芳草 [语文、音乐、外语、数学] |
精彩弟子规 [语文、音乐整合] |
1。 圆月情节 [语文、美术整合]
[语文、音乐、少先队整合] |
我要去那里 [综合实践活动] |
|
绿色星球 |
二年级 |
图说芳草[语文、美术] |
[清明、端午、中秋、重阳 各学科整合] |
国家文化周课程 [俄罗斯周、日本周、韩国周……] |
小区生活 [语文、数学、综合实践] |
2。感恩节主题活动 [汉语、美术] |
七彩蝶园 [调查实践] |
三年级 |
戏说芳草[英语、语文、美术、音乐] |
走进大自然 [数学、语文、美术、活动] |
|
地名的学问 |
2。图书馆活动 |
湿地植被调查活动 |
四年级 |
数说芳草[数学、科学] |
|
北京名胜我来画 |
复活节主题实践活动 [汉语、美术、体育] |
科技中国 未来世界(科技馆综合学习课程) 《大河恋》 [语文、信息、专题] |
|
五年级 |
唱响芳草[音乐创编、语文拓展实践活动] |
2。我是小茶人 [数学、语文、美术、 地理、历史] “ |
|
世界小导游 |
1。 小小留学生游学 [45天美国、英国体验文化课程]
3。微芳草大视野 4。 玩转地球 5。走进西部 |
身边的隐形杀手 |
六年级 |
光影芳草[信息技术、语文、美术] |
清明主题文化课程 |
长征主题实践活动 [语文、数学、体育、综合实践、社会] |
3。“人类的进化” |
2。圣诞节主题活动 [汉语、音乐、美术] |
七、 课程表设置
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扎实落实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学校上午为语文、数学、外语、品生、品社、科学学科的集中安排。下午两节课连排,推出艺综(音综、美综)、动起来(体综、头脑)、资源课程、班综等连排课程。
1。艺综分为音综和美综。音综是以音乐为主的综合课程,美综是以美术为主的综合课程。体现突破学科课程边界、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不低于10%的实践活动课程。
2。“动起来”课程。分为体综和头脑奥林匹克两个部分,意图体现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动脑开发时间。
3。班综分为自主、地方、班队会课程,可结合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凸显学校课程特色。
4。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定位为“你知道吗?”“数独”等,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奥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定位为“能说会道”,引导学生感受交际的魅力,如“演讲”“话剧表演”等等。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为“EIP课程”,“E”代表“环境”,“I”代表“兴趣”,“P”代表“应用”。如英语戏剧课、ipad课堂等等。
5。在此基础上,下午的综合课程可以打乱原有行政班级划分,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向,按年段自主选课。努力构建以生为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放飞学生想象,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切实做到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
八、 课程自主实施、自主选择的做法
(一)“走班制”:双花园、国际部每周三个下午进行走班制课程学习,全校学生参与“菜单式”课程的学习;
(二)“合班制”:中外学生共上一节课。打破过去分班独立上课的局面,进行不同班级,尤其是中外同年级、不同年级共同学习。
(三)课堂教学中的多采用的教学方式:“主题学习”,借助网络或者综合实践学习的平台进行基于学科,或者综合学科的学习,如国际部的“中国龙”的学习和“芳草景观”的主题学习等;“翻转式”,借用翻转课堂理念,学生先学后讨论,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教学,如“英语文化课”,语文的“学习单课堂”。此外,还探索着“活动式”“反思式”“展览式”等学习方式。上完课,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喜欢上这样的课。”
(四)开发网络主题探索课程,形成全球网络课程学习
学校用一年的时间开发了“地球探索课程”网络版。借助校园网,进行自主报名,每十人一组,进行同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不限时间,不限国度,实现国际范围内的共同学习。我们开发了十一步骤线上线下教学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2013年11月28日,在刘飞校长的亲自带领下日坛校区和国际部两个校区联合开展了“芳草景观”学习活动。《政协报》《搜狐在线网》报道了会议全程。活动之后,协助信息部完善设“地球主题探索课程”网络建设,已经达到使用程度,通过“芳草地球村手册”进行评价,目前,此课程正准备申报北京市综合实践课程项目的示范校。
附件1:心系芳草实践方案
(五)真实游学与虚拟游学相结合
九、课程评价自主的做法;
成立以集团管理组、指导组、学校发展顾问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人员为主要成员的芳草“国际化”课程评价建设小组,建立以“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效果”为主要内容的芳草课程评价标准体系。
(一)课程开发方面。针对某一学科课程开发阶段的“课程方案”的评价,含课程依据、课程内容、课程时间、课程评价,以及“实施人员要求”“典型课例呈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此评价决定该课程是否予以实验。对于通过评价的课程,评价小组还要周期性地对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进行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的管理。除对实验学科课程进行评价外,集团还将对各个校区的整体课程设置进行评价。
(二)课程实施方面。课程实施关系到课程构建的成败,也是课程合力构建的最有力的说明。因此,学校必须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利用课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听课指导、阶段交流等活动。其中,包括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建立针对实施教师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
(三)课程效果方面。看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首先要看课程的最终受益者——学生的发展情况。所以,检验课程实施效果,首先要建立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求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出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学习效果评价采取标志性成果的形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其次,课程效果评价还要反观校区的课程体系建构和学科课程实施方案,各校区、各实验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改进课程顶层设计方案和课程实施具体方案。
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中,集团、校区、学科三个层次的课程标准协同建立,并关注到评价标准体系的不断改进,更好地推动课程建设。
最重要的是我们创办了芳草地球村护照来评价孩子们的各项表现。
附件2:质量标准体系
十 、课程环境建设(课程物理环境、课程文化环境等);
(一)自然环境优雅
学校科学制定校园规划,将人文景观与校园建筑、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精心设计,提高品位,突出芳草特色和教育生态,富有故事性、趣味性、教育性、参与性。以芳草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中西文化为依托,精心打造了学校的环境文化。学校从向往芳草、春绿芳草、旭日芳草、溯源芳草、欢聚芳草、心系芳草、你好芳草、水润芳草、未来芳草、感恩芳草这十处景观入手,着力打造了芳草环境文化。如学校国际部北面的下沉广场是一幅五洲儿童欢聚芳草的雕塑,雕塑左边是孔子雕像,右边是亚里士多德雕像,中西方文化在这里融合,寓意为五大洲儿童在芳草园里幸福成长。
(二)课程文化环境
一是把中西方文化差异化为学习资源。作为一所承担国际教育任务的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自然成为芳草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施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清晰的操作思路:在文化理解中学会共同生活,在共同生活中享受成长快乐。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了学生国际理解的认知与交往能力,形成教师学术研究团队,丰富办学理念,打造学校育人品牌,培养学生求真、守信、遵规、负责、乐群等良好品行,推进了学校国际化进程。
二是融合东西方教育模式,优化课程内容和形式,为培养“T”型或“十”字型人才奠基。学校注重课程、课堂、课业的研究与实践,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主要思路,突出“育人导向,国际化特色”,实践“忠实、拓展、整合、创生”策略,构建科学与人文结合、中西文化结合、课内外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充满活力的芳草课程体系,使芳草课程建设焕发勃勃生机。
十一、课程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师资保障等);
成立以集团管理组、指导组、学校发展顾问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人员为主要成员的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评价组,负责各项课程标准审核和对标评价的工作。
为了加强课程的整体设计,学校成立学术部,以校长为组长,以中层干部、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大组长为组员的部室,整体构建芳草课程体系。
十二、思考与展望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愈发认识到学校层面的国家课程实施,不仅仅是一个执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创造和丰富的过程。我们将继续以“国家课程校本实施”为思路,在“整体”上做文章,深度思考和构建,处理好“整体构建”与“分部实施”、“特色”和“常规”等问题,不断探索、实践,努力探索具有国际化特色课程建设,实现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