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北大开讲:莎士比亚为何比汤显祖有名?

新浪教育

关注

《昆曲经典艺术欣赏》学分慕课北大开讲,莎士比亚为何比汤显祖有名?

10月19日下午,《昆曲经典艺术欣赏》学分共享课第一次见面课在北京大学的理教308,全国跨校直播互动教室开讲。作为本学期新上线的课程,《昆曲经典艺术欣赏》获得了全国各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在见面课开始前,直播互动教室就已经座无虚席。本次见面课由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中华学社社长郑培凯教授担任主讲,主题是“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除主场北京大学外,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工程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生也在智慧树的跨校直播互动教室内与郑培凯教授进行实时互动。全国其他各高校学生则在智慧树网的直播平台上,通过电脑web端、手机APP观看了本场见面课。

《昆曲经典艺术欣赏》是一门跨校共享学分课程,由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担任课程总策划,并有包括白先勇在内的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多所院校十多位戏剧、戏曲专家,以及文艺界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担任跨校联合主讲。

东西方两个文学巨匠的“同”与“异”

今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两位旷代文学家逝世400周年,本次见面课,郑培凯教授就围绕两位文学家的生平和艺术创造展开授课。

郑教授首先介绍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当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汤显祖所处的时代刚好是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生活繁荣,并出现了阳明学派,强调个人良知,而汤显祖就是阳明心学的信奉者,这为汤显祖的艺术创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文化基础。莎士比亚当时所处的时代与汤显祖类似,那时候欧洲商品经济发达并催生了资本主义,而且,莎士比亚刚好处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这也是莎士比亚艺术创作的外在条件。从这方面看,东西方这两个文学巨匠所处的时代特征是具有很多共同点的。

郑培凯教授还分析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作品的一些共同点,比如两个人对各自的母语运用都是炉火纯青,擅长从常用语中吸取养分,并作出创新。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点就是,两个人都喜欢写“梦”。汤显祖的作品直接以梦为题,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很多也涉及到梦,比如著名的《仲夏夜之梦》、《暴风雨》就是和“梦”有关的杰作。

但另一方面,他们两个人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汤显祖是晚明时期的士大夫,生长于书香门第,是追求高尚境界的君子,承接了中国文人传统的清雅,是身兼儒释道精神的文化人。而莎士比亚出身中下阶级,直到父辈的时候家境才好起来。他身处伊丽莎白时代,展示的是西方文明开始绽放的风采。

尽管有这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但他们殊途同归,都是著作等身,都创作出了让后人引以为傲的伟大作品。比如汤显祖有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莎士比亚则有很多妇孺皆知的悲喜剧作品。

为什么莎士比亚的知名度比汤显祖高?

郑培凯教授说,莎士比亚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比汤显祖高,很多人就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比汤显祖的要好,其实不是这样。

莎士比亚作品越到后来越流行,特别是到19世纪后,世界各地都在排演莎剧。而汤显祖的作品呢,越到后来演的人越少,甚至被冷落。郑培凯教授解释说,莎士比亚作品流行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英国在全球取得了霸权,英语的影响力就扩大到了全世界,所以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在全球流行。而中国后来却落后挨打,汉语并没有走向世界,同时,作为汤显祖作品载体的昆曲也走向了没落,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汤显祖的知名度比不上莎士比亚。

但郑培凯教授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汤显祖及其作品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踊跃提问,精彩解答

在提问环节,郑教授旁征博引,同学们被他的丰富学识深深吸引,对一些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个同学问郑教授,“您怎么看待现在传统文化上的创新和改良?”郑教授回答说,最精英的东西我们要传下去,传承很重要,要创新可以,但是不能抛弃这个传承,两者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个同学则问到昆曲方面的内容,她问郑教授,“您认为当今时代对昆曲的弘扬会有哪些有利的因素?”郑教授说,在21世纪的网络科技发展的过程当中,我觉得对昆曲的弘扬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去传播。

在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还有河南工程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子与郑教授进行互动问答。

积极思考,感悟良多

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学院的学生高晓静说,“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扩展,它让我们接触到很多像郑老师这样优秀老师”。

慕名前来听课的昆曲爱好者谭洪安说,“这门课对艺术类的学生会有很多的帮助,对我们非艺术类的兴趣爱好者来说启发也很大,超出我的一个预期”。

另一个前来旁听的昆曲迷刘晓莉表示,“这个课程形式比较新颖,影响力很大,一节课可以传播到全国的各个地方、甚至全世界的各个地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