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帮垂暮老人 代笔写“公元后的信”

南京晨报
(原文标题:大学生帮垂暮老人 代笔写“公元后的信”)

大学生帮垂暮老人 代笔写“公元后的信”
可爱的志愿者们:
你们好!
我是姚飞爷爷,很高兴能够在垂暮之年与你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来一次促膝长谈,让我又一次回想我大半辈子的事。
你们都还年轻,一辈子还很长,可我的一辈子已经走了十分之九了。我的一生啊,可不是这么简单的,经历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要分很多方面,有政府的,有地方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爷爷我这一生最深刻的记忆几乎都发生在我服役的部队里,它令我难以忘怀,总的来说就四个字‘生生死死’。
……
小伙子们,我老了,但是呢,爷爷我这一辈子也差不多值了。你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你们能好好努力,这个国家走到现在不容易,到底还是要交到你们手上发扬光大啊!
南京石城护理院:姚飞
2017.7.13
这是87岁的姚飞老人写给南航“牵手同行”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一封信。这个暑假,“牵手同行”团队用15天的时间,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大学生们化身陪护使者,来到老人面前,聆听老人的故事。
认真聆听:每位老人都像本厚厚的书
经过多日的聆听与陪护,志愿者们发现:每一位老人的一生都仿佛是一本厚厚的书,内容迥异,但每一个故事都如同史诗般精彩;精彩的故事又仿佛是陈年的老酒,时间愈久,愈发香醇。老人们渴望分享自己的故事,他们有太多太多的人生经验,也有太多太多对下一代的祝福与叮咛。
“公元后的信”,留住珍贵的回忆
“我的老伴已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口不能言,耳不能闻,儿子也不让我们省心,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志愿者文艺璇听到一位奶奶这样说道,奶奶多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听她劝告。文艺璇很想帮她,但我们又能怎么帮奶奶传递心声呢?
信!一封公元后的信!老人无法动手书写,我们便成为老人的笔,为他们写下这封沉重又赋予希望的“家书”。
或许有一天,老人病重了,说不出话了,这时她的儿子打开这封信读起来,一封信道清楚了老人平日想对儿子表达的东西。
要读懂老人,需要细心和耐心
有些志愿者反映:老人年纪大了,表达不清楚了,可能他们想要说的东西迫于别人听不懂而憋在心里。于是便由志愿者们整理老人的思路,代替老人表达心声,并以书信的形式留下来。在记录老人言语过程中,志愿者们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尽可能地理解老人的意思,整理过后志愿者们也不忘将内容读给老人听,询问是否与老人要表达的意思吻合。看着老人们欣慰的笑脸,想必是觉得志愿者们都领悟了自己的意思,很贴心又周到吧。
有你们的盛夏,我不孤独
一封封记录老人丰富经历以及告诫后人道理的“公元后的信”,即使是老人最后不在了,这些依然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美好的回忆。老人的精彩过去无法复制,但是这些可爱的大学生志愿者,帮老人用纸笔留住它,这是留给年轻人的一份珍贵的财富!
据记者了解,国内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不容乐观,国内精准化临终关怀基地少之又少,为发挥大学生优势、推动临终关怀发展,“牵手同行生命关怀团队”应运而生,是江苏省首支临终关怀大学生服务团队,团队注册成立于2011年。
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团队成员以推动临终关怀发展为目标,一方面希望通过各种切合实际的特色活动为老人带来心理、精神上的呵护,另外一方面希望通过针对性调研和宗旨传承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并保持团队的生机与活力。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刘霞
责任编辑:实习生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