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五一劳动节:今天 你会让孩子劳动吗?

现代教育报

关注

■话题

五一劳动节来临,许多家长早已筹备好带孩子游玩。关于“劳动”一词的字面意思,却鲜有家长关注。

放眼望去,放学途中,书包都在接他们的老人的肩上,而孩子们两手空空;新闻报道里,也有小学一年级的午餐时,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吃;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面对孩子们的“奇葩行为”,家长该如何应对呢?本报采访了数十位家长,发现他们观点各异。对孩子而言,劳动能力或者说自理能力,在他们的成长中究竟有何意义?

■家长万象

重视派

芃芃妈妈:芃芃从两岁多,开始自己煮咖啡,机器是电的,没有危险。四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用锅煎鸡蛋。现在六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他这些年既没有切到过手,也没有被烫过,因为有使用经验,也会比那些使用塑料刀叉的孩子更小心。

忽视派

贝贝妈妈: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到系得那么费劲,我都有些着急。所以,现在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一粘就好。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无奈派

琪琪妈妈:很多80后可能都跟我一样吧,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所以导致我们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到现在也不太会做饭和收拾屋子。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的,问题是我自己也做不好。有时候衣服越收拾越多,我对自己的这种无能也很生气,孩子以后肯定也会有这样的情况。

无所谓派

莹颖妈妈:其实也不用太刻意强调劳动。我家孩子自出国之后,各种生活能力都有所增强,吃不惯国外的饭自己学会了做中餐,还有同学陪着一起做,她自然就学会了。因为有环境,她也有独立精神和学习能力,所以劳动上手快。

■心理解析

适当劳动是孩子成长的契机

特邀观察员:郑璐(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心理教师)劳动对儿童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儿童的劳动并不等同于成人的劳动,它不是必须的工作,但是适当劳动对孩子来说是成长的机会。我们可以从心理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理解儿童劳动的作用。

2至3岁的孩子常常会通过“过家家”的游戏来模仿成年劳动,假装在“洗衣服”“做饭”……他们好奇这些方法,透过扮演劳动行为来体验角色任务,劳动满足了他们探索环境的需求。

而3至6岁的学龄前幼儿可以试着做一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劳动,即自理。孩子们通过自己吃饭、穿衣来增加个人对环境的“控制感”,感觉自己能够操纵周围的物体满足个人的生活需求,从而体验到安全和自主性,这对孩子未来适应小学生活非常有帮助。

对于6至12岁的学龄期儿童来说,这时的劳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孩子可以透过分担家务、帮助他人而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获得自信。

总之,家长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安排劳动的内容。与此同时,由于各个心理发展阶段没有严格的时间分界线,不能够生硬地搬照理论。我们在要求孩子劳动时,需要不断和孩子确认他们在劳动时的情绪和需求。要做最懂自己孩子的家长,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自理能力不重要,这背后其实是家长对孩子的包容和溺爱。然而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孩子要面对的规则并不是每次都很宽松,当他不能做到时可能会受到批评,影响他的自信心,最后爱孩子也变成了害孩子。

■专家支招

培养孩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兼备

特邀观察员:杨毅(黑芝麻胡同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副校长)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

学校教育重点要在于在孩子人生的起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的意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劳动习惯。应该从孩子能胜任的劳动能力入手,让劳动伴随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而不应以孩子学习任务重为由,剥夺他们自己动手的劳动时间。

对孩子进行劳动能力的培养是必须的,培养孩子劳动的意识尤为重要。要让孩子意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不仅是劳动创造了人类自己,人类还在劳动中创造了文明。从第一次学会使用火开始,一直到驾驶飞船遨游太空,人类无不是通过劳动,将文明之光传遍世界。

也要让孩子们知道,劳动不仅仅是能看得到的有动作的行为。脑力劳动也是劳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来社会对劳动会有更明确的分工,但目前在孩子们的整个学习阶段,他们需要付出的脑力劳动就是要在学习上勤思考、多努力,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的幸福哲学

谢春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其实,五一劳动节的价值和乐趣不在简单的游山玩水中,智慧而道德的家长和老师往往会适时进行必要的劳动教育。因为系统而科学的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的幸福哲学。

首先,要教育儿童青少年敬畏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著名经典《周易》开篇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对积极劳动、奋发图强、创造幸福的最重要阐述。

其次,要教育儿童青少年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现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节约节俭、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更迫切了。很多学校和家庭教育孩子“光盘行动”,是值得赞赏的一种劳动教育。必须树立浪费可耻的社会教育观念,对浪费行为给予必要惩罚。

再者,老师和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是人的本能,更是人类的独特优势。孩子从小是喜欢劳动的,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乐于体验和探究。如果父母和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内因,他们就会在积极而有成就感的劳动体验中成为劳动者和生活的创造者。中小学社会服务学习和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就是值得利用的劳动教育机会。

■妈妈说道

生活能力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特邀观察员:陈采霞(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曾任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我的孩子学业上取得的成绩颇让我骄傲,本科拿下三个学位、硕士上了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事业发展也不错。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一直是我担心也关心的。

孩子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从小没有太多机会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在家的时候是父母细心呵护,在外时也会提供条件免除他的后顾之忧,似乎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可以完全放心。

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生活能力的高低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根据我对很多孩子的观察,发现生活能力明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生活能力决定生活态度。生活能力强的人往往更加积极主动、坚韧不拔,对生活更加热爱;生活能力差的人则喜欢逃避、容易放弃,经受不住任何考验。

其次,生活能力决定生活质量。无论学习成绩有多好,工作能力有多强,不会做饭只能成天吃泡面或者下馆子,不会做家务势必导致脏乱差,尽管可以依赖父母或者花钱请人代劳,但一旦失去父母的保护、花钱也无济于事,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就会严重下降。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有能力解决所有问题才是最可靠、最持久的解决办法。

最后,生活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创造力。有生活能力的人更加会在生活中制造浪漫,更加愿意培养生活情趣,在工作中也会更加容易找到动力充满激情,这样的孩子往往有更多的正能量,从而更加具有创造力。一个习惯于好吃懒做的孩子是不大有可能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他的创造力也很难有发挥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目前,我已经取得的成果是,孩子回国探亲时会帮我们扫地刷碗,我们到美国看望孩子他会为我们买菜做饭。即便如此,我仍期待孩子将来会有更好的表现,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本报记者 王小艾)

责任编辑:张佳睿 实习生:李心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