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谈顾毓琇:两位大师的诗缘

环球人物杂志
2014年8月,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柏林举行的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上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了中国迄今为止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的第一人。而在国际上最早盛赞许先生翻译造诣的,则是饮誉中外的文理大师顾毓琇先生。
秋风拂面,笔者来到北京大学畅春园许渊冲教授的家中,就他与顾毓琇先生之间的交往采访了这位当年西南联大的高材生。


今年94岁高龄的许教授,在谈及顾老时,显得很兴奋,不住感叹道:“顾老是真正学贯中西的文理大师!” 顾毓琇先生1902年生于江苏无锡(图1)。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人,并在1972年获得国际上素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兰姆金奖。作为一位博古通今的硕学鸿儒,他不仅是清华大学电机系、无线电研究所和航空研究所的创始人,同时又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更让许教授敬佩的是,顾毓琇19岁在清华学校时,就翻译了许多世界著名短篇小说。
许教授说,他早在中学时期就读过顾老的中篇小说《芝兰与茉莉》。许教授的表叔熊式一是顾老在清华的同级同学,1946年顾老访问英国,熊式一邀请他和陈西滢一起去拜访九十一岁的萧伯纳,萧伯纳曾签名赠给顾毓琇一套他的戏剧全集。后来,顾老创办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今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时,又把它捐给了学校。
许教授介绍说,他与顾老是师生关系,但始终没能见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顾老随清华大学到长沙,担任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的首任工学院院长。其时,临时大学文学院院长为胡适之,理学院院长为吴有训,法学院院长则是陈岱孙。1938年1月1日,抗战联合政府在汉口改组,顾毓琇被任命为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离开了长沙临时大学。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前往昆明,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而许教授则是考入西南联大的第一届学生。
二人虽无面缘,但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通过书信成为忘年交。
上世纪九十年代,许教授将自己英译的《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寄给顾老。其时,迁居美国多年的顾老已是九旬老人,他在收到书后亲笔回信说:“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在信中,顾老提出了请许教授翻译他的诗集的建议。顾老一生出版词曲近8000首,获得过“国际桂冠诗人”的称号,能有机会翻译这样一位大诗人的作品,许教授欣然接受。
许教授还把自己的回忆录《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寄给顾老。顾老回信说:“甚佩。许多西南联大旧事及人物,均感兴趣。。。。。。先生与杨振宁1922出生相比,只大一岁,此后二十年大有可为!”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与许渊冲同学,其父杨武之曾任教于清华,居于清华西苑16号(图2),与时任清华工学院院长的顾毓琇为邻,顾毓琇是看着杨振宁长大的。顾老一生交友甚广,当时已是鮐背之年,仍清楚记得许与杨的生辰。其对晚辈的关注、赞赏与鼓励,在写与许老的信中可见一斑。
在计划翻译的一百首诗词中,顾老只自选了大概五十首,剩下一半则交由许教授选择。翻译过程中,许教授曾多次写信给大洋彼岸的顾老询问翻译的准确性,每当二人意见相左时,顾老都以许教授的意见为主。在采访中,许教授向笔者感慨道:“顾老很开明的,尽管我们是师生”。
二人还曾就翻译标准、真与美的关系在信中进行探讨。许教授主张文学要以美为主,科学要以真为主,顾老对此表示赞同,并让其用文学的方法去翻译自己的诗词。在与笔者谈及这些内容时,今年已94岁高龄的许教授不时激动得抚掌而笑,他说:“谈到真与美的关系,我们也谈得来,虽然隔了一代。”
2001年,许教授翻译的英汉对照《顾毓琇诗词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顾老对此书颇为满意,还送了一本给自己当年的学生、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许教授日后在谈及此书时说:“在顾毓琇的诗词中,我们可以听到世纪走过的脚步声,如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的爆炸,月球登陆;可以看到世界的名胜古迹,如中国的南京,英国的牛津,美国的哈佛;可以见到国际的风云人物,如法国的拿破仑、美国的罗斯福和杜鲁门等。英国诗人说得好:一粒沙中见世界,一小时内见永恒。在《顾毓琇诗词选》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的缩影。”
2002年9月9日,顾毓琇先生在美国逝世,享年一百岁。许教授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文理大师顾毓琇》,文中写道:“顾毓琇被誉为本世纪唯一的文理大师,只在文艺复兴时期才有的全才”。
作者:卓晗 (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