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盘点2015特殊考生:不一样的风采(图)

新浪教育

关注

今年高考,多地为特殊考生提供了政策优待,也取消了年龄限制,让他们也得到了公平的高考机会和高考环境,使得这一群特殊的考生备受大家关注。虽然他们有些人身体条件不如其他的同学,有些人还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有些人甚至已经年过花甲,但他们奋战高考的决心一点也不小,毕竟,高考是公平的,在这个战场上,谁都有资格来谱写自己的乐章,给出人生的答案。

无臂考生用脚答出603分

22日,高考成绩公布。备受关注的四川攀枝花无臂考生彭超,高考分数603分,比预估分数高出13分。他是今年四川首批特殊考生照顾政策的受益者之一,获得45分钟的语文延时,并按时写完答卷。

彭超6岁时因触电失去双臂,但他通过艰辛训练学会了用脚穿衣、写字、上网等,日常生活起居基本能够自理。2014年高考,彭超用脚执笔,因用脚书写速度慢,导致语文及理综部分试题未能做完。即便如此,彭超去年的高考总成绩538分还是超一本线3分,却志愿落榜,他毅然选择复读。

经过申请,今年,彭超成为四川省首批获得这一特殊政策的考生之一,除了可以携带便于用脚写字的小课桌,还能享受每科考试延长30%时间的照顾。

彭超用脚答题彭超用脚答题

彭超的父亲彭昌富说,儿子一直想到北方的高校去读土木工程类的专业,考虑到北方的气候及孩子没有双臂,这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彭昌富说,首选成都的几所重点大学,这样距离家相对比较近。同时,他可以到成都找份工作,陪着儿子上大学。

脑瘫少女复读后考出597分

“597分!”6月24日晚8点半,从记者口中听闻女儿的高考分数,张长明惊喜地连问了几个“真的吗?”去年,《大河报》报道了洛阳脑瘫女孩张静雯文科考出556分的成绩,但这个倔强的女孩认为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最终选择了复读,一年的辛苦付出有了回报,她今年考出了文科597分的高分,高出一本线84分。

1995年,王素云难产,致胎儿大脑缺氧,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才最终保住静雯的性命,但静雯被医生诊断为脑瘫。由于神经压迫,静雯右手基本失去知觉,右脚不能完全着地,从小只能用左手写字。

张静雯正在与父亲选择学校张静雯正在与父亲选择学校

好在静雯从小就很聪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三期间,静雯经常考年级第一,但高考时发挥失常,分数只比一本线高了20分。“她当时心里不服气,所以还是选择了复读。”

张长明下岗,张静雯的母亲王素云也没有工作,在女儿复读的这一年中,夫妻俩在洛龙区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没有时间陪读,女儿只能住校,一周回家一次。静雯走路不便,右手没有力气,打水、打饭都需要同学帮忙。“他们复读班的教室和宿舍都在7楼,静雯爬楼梯非常吃力,她也跟我抱怨过,但我只能说,你选择复读,这是必须承受的。”王素云回忆起女儿的复读生活,倍感心酸,但令她骄傲的是,静雯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脑瘫少年目标北理工

今年的高考生中,北京20中的马辽哲备受关注,他从小被诊断为脑瘫,高考被安排使用单独考场。北京高考成绩公布后,今天上午,记者了解到,马辽哲今年高考考了543分,其中数学考了134分,理综考了249分。他的母亲告诉记者,因为这个分数比马辽哲自己期望的分数少很多,所以他的情绪有些低落。

马辽哲与同学一起复习马辽哲与同学一起复习

马妈妈说,马辽哲理想中的院校是北理工,他的分数距离北理工分数线有一定距离。他想学计算机专业,离家最近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本则有计算机专业,但孩子的分数距离一本线差了五分,“想看看学校能不能给点优惠政策,帮帮孩子”。

目前马辽哲没有复读的打算。今天下午他将前往学校拿成绩单,明天开始填报志愿。马妈妈说,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让孩子平复下情绪。

脑瘫考生写字困难 高考598分

18岁的徐永琛和同龄男孩子一样,喜欢打游戏、爱玩,又不太一样,出生时因为妈妈难产,他患有“脑缺氧后遗症”,也就是脑瘫。

“孩子写字、走路、说话比同龄的孩子晚,在小学三年级以前不会写字,吃饭都需要喂。”爸爸徐明国说。

阳光开朗的徐永琛阳光开朗的徐永琛

徐永琛不到6岁就上了小学,“当时他不会走路,选择上学是没办法的事,当时没有幼儿园收。因为大脑无法有效支配双手的活动,在课堂上,他只听课,不写字,就这样读了三年。”徐明国说,到了四年级,他用硬纸板抠出方框,将纸板盖在本子上,让徐永琛练习写字,练了一年多,总算能写了。

因为写字慢,说话也吃力,四年级后,一些两位数的运算,徐永琛不用列算式,直接口算。就这样,他读完了小学、初中,中考以565.5分的成绩考入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

22日晚,徐永琛查到了高考成绩,598分,不是很开心,他自己预估的分是620多分。

“我心中最想考的是吉林大学的数学专业或统计学,之所以选吉大,是因为学校好,而且离家很近。”徐永琛说,如果能考上吉大,他还要读硕士、博士。

瘫痪少年被妈妈“背进”大学

在磐安当地最好的磐安中学,每天上学放学,大家都能见到一对特殊的母子:母亲弓着身子,背着有些瘦小的儿子,一步步走着。虽然艰辛,却十分平稳。

这个男孩叫李一行,当年读高二;母亲叫韦慧娟,在当地,她有个众所周知的外号:“背读妈妈”。

由于生病,李一行从小下肢瘫痪。他从未自己走过路,从幼儿园到高中,每天都是由母亲背着上下学,风雨无阻。

2005年,孩子的父亲确诊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最终在2008年时抛下母子去了。好在,韦慧娟没有因为接连的噩运而放弃希望。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儿子身上。

韦慧娟背李一行上楼梯韦慧娟背李一行上楼梯

韦慧娟担心儿子会自闭,患上孤独症,所以一直坚定地让孩子读书,“不读书没人和他交流,人容易自闭。一直让他读书的目的,就是希望他多接触同龄人,让他的人格更健全。我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他快乐,我就快乐。”

她说,如果有一天儿子考上大学,“他去哪里读,我就跟到哪里。”

后来,她称自己目前的收入够用,并获得了太多的帮助,拒绝了本报和阿里公益共同赠予的2万元“正能量奖金”。后来,我们把这笔钱转赠给了磐安另一位情况类似的陪读妈妈。

刚刚结束的高考,李一行的分数让大家震惊又高兴:690分!理科磐安全县第4名!浙江全省第2824名!

在填志愿前,李一行甚至都没了解过除浙大以外的其他高校,他一直的梦想就是浙大。除了这是一所很好的大学外,最大理由还是——离家近。将来读大学,妈妈肯定是要去陪读的。离家近,韦慧娟出门才方便。

不过,理科690分的分数,对于能否上浙大,还是未知数。去年,整个磐安中学,只有6人考上了浙大。“有些热门专业,可能比较难上。”磐安中学校长周生民说。

李一行最想学计算机,“能坐着,对身体的要求较低。”

6月26日下午,李一行填写了高考志愿,他报的第一专业是浙江大学的“工科实验班(信息)”。来上学的费用,李一行母子基本能够自己承担,不过住的地方是个问题。如果学校能够解决,那就再好不过了。

李一行十分期待大学四年结束后,自己能够自食其力,养活妈妈。

盲人考生“摸出”数学高分

今年高考成绩揭晓,他考的是文科,总分570分。尤其是数学考了146分,几乎是满分!

慈溪男生郑荣权,视力只有0.05,几乎看不见东西。

作为浙江省首个盲人高考生,今年高考,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郑荣权各科成绩分别为:语文115分;数学146分;英语88分;文综221分。尤其是数学146分,满分150分!

郑荣权靠“摸”获取知识郑荣权靠“摸”获取知识

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小郑自己也有点意外。

之前,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小郑的班主任王老师,对于小郑的成绩,她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参加普通高考能有这个成绩,真挺难的。特别是数学,我们普通人画个图就能看明白,但盲人完全要凭想象。这个孩子思维很清晰,文化课都很强。第一次参加高考,能考成这样,说明他心态挺好。”

盲人圆了高考梦,是不是就能和普通人一样迈入理想的大学呢?昨天,记者联系小郑时,他的声音有些低沉,“大学梦”依旧沉重。

以小郑的分数,二本线应该能上了。因为自身情况特殊,他早早地开始搜集适合自己专业的院校资料。

14岁考生家中自学考出531

5岁半在家“上”小学,7岁上初中,10岁读高中,两度参加高考,今年更是考出理科531分的好成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咸阳14岁男孩王鑫瑞却做到了。

淡紫色外套、白色短裤,白皙的脸庞透着稚嫩……初见14岁的王鑫瑞,从外表很难看出他已两度参加高考,并在今年考出了理科531分的成绩。

然而,从小一直在家亲自教孩子的父亲王富朝却不是很满意。“数学和理综考得不理想。”王富朝说,虽然答案没错,但却因省略中间解题步骤扣分太多

王富朝毕业于陕师大中文系,当过老师。2001年4月,王鑫瑞出生不久,王富朝因债务官司差点丢了命,觉得对不起孩子,并且他对目前小学基础教育有些“看法”,就决定专职在家教孩子。2006年,王鑫瑞5岁半时,王富朝开始给孩子上课。到王鑫瑞7岁时,他已经学完小学全部课程。

王鑫瑞于家中自学王鑫瑞于家中自学

2011年,10岁的王鑫瑞中考后进入咸阳师院附中读高中,因种种原因,3年中有一年半时间是在家里自学。即便如此,2014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时,他也考出了439分的成绩,和当年的理科二本线只差了13分。

开了家庭“会议”后,王富朝决定让儿子复读一年。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后,虽然比理科一本线480分高了51分,但父子俩对这个成绩都不满意。

王鑫瑞称,虽然他7岁就直接进入初中,然后又进入高中,其间在学校正式上课时间还不到两年,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在学校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他们玩什么我也玩什么,老师、同学也都因为我年龄小很照顾我。”

虽然很少在学校上课,但对于学校的学习节奏,王鑫瑞称他一直无法适应。“主要是老师讲得很慢,在家里自己学得又很快,很多时候老师还没讲到的课程我在家已经学完了。”

沈阳少儿班高考平均分650分 平均年龄仅15岁

在辽宁,有这样一个特殊的高中毕业班,班里学生的平均年龄只有15岁,最小的才14岁,比普通高考生小两到三岁。但他们在高考中取得的成绩却让人刮目相看:所有学生高考成绩都超过600分,平均分650分,其中660分以上接近一半。这个班级就是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部今年的毕业班。

这个班级通常被叫做“少儿班”,今年的少儿25班一共有28名考生参加考试,有7名女生,年纪最小的2001年出生,最大的1999年。全班平均成绩为650分,其中660分以上接近一半。

班主任赵洪刚介绍,全班一共有31名同学,其中高二时有一位同学考入剑桥预科班,有一位考入中科大少儿班,还有一位考入东南大学少儿班。所以参加高考的考生共有28人,而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达到2/3。

全班最小的考生丁正一今年14岁,高考成绩655分,报考上海交大,因为获得省化学竞赛一等奖,上海交大降40分录取他。而班长孟子立年纪最长,今年16岁,高考成绩683分,清华大学降60分、北京大学降40分录取他。

另外,全班15个同学报考国科大自主招生,全部入围面试。还有同学获得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降分录取资格。

少儿班的孩子们少儿班的孩子们

“少儿班”一直受到社会关注和热议,有人说他们年纪小,自理能力差,上大学很难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学校也一直注重对这些孩子独立、自理、沟通、意志力等能力的培养。

他们一入校就会经过军训等自理能力培训,平时学校为他们创造了很多自我展示、团队合作、自主管理的机会,他们都是住校生,各方面能力成长都非常快。

在日常学习中,老师有意让学生们自主管理,自习不用老师陪,考试不设监考老师等。每年学校都会组织野外生存训练、爬山、攀岩等活动。

赵洪刚老师介绍,人生规划也是学生们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他经常给学生们讲:“作为精英,你们必须要有担当,因为在社会发展中,总需要有人承担更多,而你们责无旁贷。虽然年纪小,但要有现实关怀,积极入世,成为社会担当者。”

86岁考生 15次高考

6月7日,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拉开帷幕。早上8时许,在南京一处考点,记者如期见到了现年86岁的中国第一高龄考生汪侠。白发苍苍、手拄拐杖、弯着腰背,在爱心送考司机和交警的搀扶下,汪老第15次步入高考考场。

“这次准备得挺充分,我不紧张,会尽自己最大努力。”面对今年的高考,汪老依旧乐观,从容。

早上7点,爱心送考司机如约来到汪侠老人家楼下。在儿子的搀扶下,老人步履蹒跚走下楼梯,并一路嘱咐司机,“开慢点,注意安全。”

86岁高龄考生进入考场86岁高龄考生进入考场

对于老人的执着,家人颇为无奈,“他要考就让他考吧”。

送考司机告诉记者,汪老的身体已大不如前几年,今年也是第一次需要拄着拐杖参加考试。“他告诉我,今年的精神状况比去年差了不少,饮食也有很多限制,基本上只能吃点饼干,不过还是要坚持看书,坚持高考。”

“他说,经常看到电视报道国外有不少老人坚持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还有些夫妻齐上阵一起考,后来本科、硕士、博士,什么证都拿到了。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在前往考点的路上,老人跟爱心司机说起多年来执着于考试的缘由,不为名利,不为功利,是理想、信念与追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汪侠曾4次参加高考,虽然其从医已近40载,但老人依旧担心患者信不过自己的医术。为求一张大学文凭,老人决定重新参加高考,希望能用文凭证明自己。

自2001年高考打破年龄限制以来,当年72岁的南京市民汪侠为圆大学梦重出江湖,几乎连年参加高考,遗憾每次都铩羽而归。至今,已是他第15次步入高考考场。

说起理想的学校和专业,老人表示,“等考上了再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