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高考记忆:志愿险被班主任更改 错题本不舍得扔

中国新闻网

关注

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至今,已过去40载。40年里,有千千万万学子迈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从此改写命运。

又到一年高考时,面对一张张即将奔赴考场的青春面孔,“过来人”难免会唤起曾经的回忆。炎炎夏日里的废寝忘食,考前的紧张与焦虑,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对于“过来人”而言,高考注定在他们生命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那么,你的高考记忆是什么?

险些与理想大学擦肩而过

——何能高,最高法新闻局新闻处处长,上世纪80年代参加高考

何能高生于一个贫穷、兄弟众多的江西农村家庭,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参加了高考,成为这个家庭里走出的第二个大学生。

他回忆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备考条件远不及现在。因为考点设在临川县城,他只能在考前一天和同学提前来到县城,用很少的租金,找到县城郊区的一个居民家住下,那里成了他当年的“高考房”。

考前一天,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的哥哥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哥哥的探望让何能高很是意外和欣喜。当晚,在哥哥的提议下,他没有继续看书,而是去看电影放松了一下。

“我们一起去县城电影院看的电影,因为有哥哥在身边陪伴,我当晚睡得很踏实,第二天精神饱满地进了考场。”何能高说。

回忆起考试情形,何能高至今记得一道没做出来的数学题,“最后一道大题本来很熟悉,但就差最后一步没做出来,当时觉得太遗憾了!”

不过,除了这道题,其他各科大体正常发挥。经过估分,何能高认为自己的分数能达到重点线。一心向往法律工作的他,将热门的华东政法大学填为第一志愿。然而一个小插曲让他差点与理想的大学擦肩而过。

何能高回忆说,填完志愿回家后,他突然想把提前批志愿的一所著名大学的专业改一改,所以又步行30多公里回到学校,找到即将上交的志愿书却发现,第一志愿被改动了。

一问才知道,是班主任觉得华东政法大学很热门,怕他考不上,才改为了另一所政法大学。

“我又把第一志愿改了回来,记得当时和老师说,自己估分应当比较准,想读华东政法,想试一试!最后老师也被打动了。”何能高说。

最后成绩出来与何能高的预估一致,他顺利被华东政法大学录取。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村委会的那天,他正在被太阳晒得滚烫的稻田里进行“双抢”(抢收抢种),甚至有些不太相信这个消息,直到亲眼看到盖着大印的通知书后才意识到,梦想成真了!

四年后,何能高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进入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这期间,他边工作边发表了不少专业文章,经过不懈努力,他又被选调到了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工作。为了提升自己水平,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职攻读法学博士。

“高考改变了我这个农民儿子的命运。”何能高感慨说,这个世界很大也很小,人生说短也还长。高考,对于考上的人来说,是一个人生的新起点,也是系统教育的一个桥梁,“愿即将高考的学子们,奋发自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考入一个理想大学,考出人生的新支点。”

小编提醒:

考生们进入考场,家长们开始焦急万分:孩子发挥失常怎么办?志愿填报到底怎么下手?那么多分数线应该看哪条?为什么每年那么多高分考生选择复读?高三的艰苦岁月还要再来一次吗?……家长的焦虑,大多来源于对于志愿填报的不了解,本以为志愿填报很简单,却发现什么都不懂,害怕孩子的志愿就毁在自己手上。这时,应该求助于专业人士,新浪高考志愿专家(网址:http://zhiyuan.edu.sina.cn/solution/view/)多年来潜心研究志愿填报,熟悉各行各业就业情况、全国各个院校专业信息、各省市往年录取情况,协助考生做好生涯规划,选择相应分数最好的大学和专业,提高被心仪大学录取的几率,告别志愿填报瞎蒙高分低就风险。

电话咨询:010-58983379(工作日10:00-18:00)

微信咨询:高考志愿通(微信号:gkzyt_sina)

曾因高考焦虑失眠

——赵燕玲,北京某外企职员,1994年参加高考

“记得高考复习的最后几个月很焦躁,因为不知道是否能考上大学。”回忆起1994年参加高考的情景,如今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赵燕玲记忆犹新。

她说,那个时候每天回家就是做题,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对题、讲题,好像进入了一种让人麻木的循环中。

“因为当时学习成绩并不出类拔萃,不知道考试成绩会怎样,能不能考上一本?如果没有考上本科,是否要选择复读?还是选择上大专?这些问题都让人迷茫。”赵燕玲说,因为焦虑,临近高考那段时间,她失眠了。

那个年代,在北京长大的赵燕玲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是,读初中后要读高中,读了高中就要考上大学,似乎整个社会的认知就是这样。

“看看社会上当时的工作分配情况就发现,如果不上大学,去上中专、技校,收入不会很高,无论是父母还是自己,都认为做个知识分子工作会比较稳定,这种想法无形中给了自己压力。”赵燕玲说。

然而,那段时间过得虽然压抑,但也让她感到了亲情的宝贵,“每天要在学校复习到很晚,但回到家却能吃上父母给准备的可口饭菜,有时我在楼下都能看到他们趴在窗台上向下张望,看我是不是回来了,那一刻能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

那年的高考,赵燕玲并没有“超常发挥”考中名校,而是去了一所北京的普通高校。

毕业后,她进入了一家企业工作,但这份工作发展前景并不太符合她的预期,两年后,经过再三考虑后,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踏出国门继续深造。

2000年,赵燕玲只身来到德国求学。在那里,她通过努力申请进入了一所知名的理工类大学学习,完成硕士学业后回到北京,进入一家德国企业工作。

如今,距离赵燕玲参加高考已经过去了23年,再回顾当年的经历她感慨万千。她说,那个年代,对于她和很多人来说,参加高考、考上大学似乎是唯一的人生选择,对于高考落榜的恐惧曾让人焦虑不安。

“现在再回首过去会觉得,高考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一锤定音’的,人生会有很多未知,成功与否都是宝贵的人生经历。”她说,和当年不同,如今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多选择,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经历了、努力了就好。”

备考用的“错题本”很久不舍得扔

——梁春雨,大连市某企业翻译,2006年参加高考

2006年夏天,东北姑娘梁春雨在家乡黑龙江佳木斯市参加了高考。

因为家离学校远,高中期间,梁春雨一直在学校住宿。她现在都清楚记得,当年她被分配到了外校的考场,考试当天从学校动身前,她吃了宿舍阿姨给特别准备的“高考早餐”——饺子,“骄子”的谐音。

“进考场并没有很紧张,因为考试前做卷子做麻木了。”梁春雨开玩笑说,高三那年是自己人生中最“博学”的一年,所有的知识点都熟记于心。

她记得,高三时,班里每个人的课桌上都摞着厚厚的练习册,地上还放着一箱书本,“那时,每科的试卷都会装订成册,还有‘错题本’,那些宝贝我在考完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舍得扔。”

“其实父母对我从来不强求,有点属于‘放养’状态,那时备考的压力可能更多来自于自己。”梁春雨说,当考试结束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她才觉得瞬间释放了,“那是一种想把脑子里的东西一下掏干净的感觉!”

这一年,梁春雨考入了位于大连市的辽宁师范大学,开启了她的人生新篇章。

“上大学到了一个新城市、一切都是崭新的,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充满了希望和无限的可能。”梁春雨说,大学四年自己收获了很多,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同学间珍贵的友情,同时还收获了爱情。

大学毕业后,梁春雨考上北京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大连市工作定居,在这个她称为“第二故乡”的城市,她和大学时结识的恋人组建了家庭,并从事着自己喜欢的翻译工作。在她看来,如今的生活踏实、幸福。

“对于我来说,高考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进入到一片新天地,无论是备考的经历还是此后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都是人生的财富,会陪伴我一生。”梁春雨说。中新网北京6月7日电 记者 张尼

原标题:高考恢复40周年:回望来时路,你的高考记忆是什么

调查状态:进行中 欢迎参加问卷调查
1.

在选考科目中,你最倾向于哪一种搭配方式?(6选3)(必选 3-3项)*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2.

你选择科目最主要的依据是?(必选)*

选自己喜欢的
选自己擅长的
按照传统 “文科”/“理科”选择
3.

如果心仪的高校对于选考科目的要求,与你自身擅长的科目发生冲突,你怎么办?(必选)*

按照高校要求选考,为了心仪的学校,奋力一搏
按照自己擅长的科目,调整目标院校
不确定
4.

有两次考试机会的科目,第一次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后,你还会再考一次吗?(必选)*

会再考一次,精益求精
不会再考了,留出时间精力复习其他科目
不确定
5.

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选考科目组合,很多学校试行“走班制”,你认为这样:

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增加学校教学、管理负担
对学生、学校没有太大影响
6.

新高考改革后,取消录取批次,由考生对学校和专业做出选择,成绩位次靠前的学生优先选择。你认为这样:

增加了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难度,给考生和家长更大压力
扩大了考生的选择空间,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更加灵活
与之前的形式差别不大
7.

新高考改革后,实行分段填报志愿和录取,不设调剂。你认为这样:

是更保险稳妥的录取方式,使考生有学可上
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拉低一些学校的录取分数
分数对选择和录取的影响更大了,成绩好才是硬道理
8.

从高考的整个准备和参加的过程来看,新高考比之前更难还是更简单了?

更难
更简单
不好评价
9.

你期待新高考改革吗?

期待
不期待
不好评价
10.

你最期待的高考改革措施是哪几项呢?(1-6项)*

不分文理科
英语、部分科目一年两考
选考模式、个性化选择
录取“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取消录取批次
报考、投档以专业为主

年龄

18岁以下
18-28岁
29-39岁
40-50岁
50岁以上

性别

所在省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上海
山西
山东
四川
陕西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台湾
香港
澳门
澳洲
北美洲
亚洲其他国家
欧洲
其他

所在城市

责任编辑:黄晓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