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杨锋:高校录取方式多样化体现追求公平

新浪教育

关注

新浪教育讯 11月27日下午,由新浪教育主办的“新浪2017中国教育盛典高考行业峰会”在北京举办,主题为“新高考之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杨锋出席峰会并作了主题演讲,他指出,在新高考改革中,高校要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方式,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杨锋表示,高考制度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人才选拔评价渠道,在塑造民众个性,守护社会公平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杨锋介绍,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大学录取形式更为多样。当前,大学的录取形式除了我们熟知的普通高考之外,上海还实行了春季高考;还有自主招生,包括在浙江省实施的三位一体的自主招生,还有各种贫困计划,高校的特殊计划……多种录取方式体现高考制度把追求公平放在首位。

杨锋说,新高考取消本科批次划分,减少了行政干预,增加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而“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更加尊重人才规律,“先专业再学校”的录取方式尊重市场导向。

杨锋还指出,在改革实践中,功利式的科目选择,虽然尊重了个人意愿,却把考试变为投机性博弈,增加了考生和中学的负担,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更无法满足高校和国家对人才选拔的需求。“不改变高考分数唯一指挥棒,学生就一定会有功利性选择。不改变中学的评价体系和追求升学率,中学就不会改变。高考分数只要是公布排名,大学互相抢夺生源的斗争就不会停止。”

杨锋表示,对于高校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方式。杨锋拿中国科技大学举例,他认为,现代科技发达,科研分工的细化呼唤复合型人才;要想培养杰出人才,就要在保证生源厚度基础上柔性选拔,长线培养,提前培养。

以下为演讲实录:

感谢新浪教育的邀请。首先我对新浪教育一直以来支持我们中国科技大学的宣传和报道,表示非常非常诚挚的感谢,也对新浪教育盛典表示诚挚的祝福。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新高考与创新性科技人才选拔》。

高考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它是一个国家级的考试,是国家人才选拔和评价的最重要的渠道,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塑造了中国人的个性。大多数中国人经受过了高考的洗礼,从而养成了勤学、敏思、坚韧、自强等等中国非常有个性的特性。特别是高考作为所谓的底层群众向上走的一个通道,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上升通道。所以,高考之路非常非常重要。而且它还是我们社会公平的最后守护机制。曾几何时,我们的民众对很多制度失去信心的时候,从而没有对高考制度失去信心,大家坚信高考制度是公平的。

整个高考在促进社会进步,引导社会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卓越的贡献。想象一下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时我们中国建设需要数理化的人才,我们的高考作为指挥棒也起到了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作用。同时高考也是支持国家战略的一个很重要措施,举一个例子,香港可能还不明显,在澳门地区,澳门没有好的大学,澳门的高中生大部分升学都到台湾读大学,而到大陆来读大学的很少。如果我们的高考制度不进行改革,澳门将来会被谁领导?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还有在一些边疆地区,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所以,高考不仅是人才选拔的制度,它还是国家的一个整体的设计。

恢复高考,从历史上看,它在改革开放进程当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小平同志提出恢复高考,事实上是打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炮。教育部提出了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整体要求上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坚持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第二,确保公平公正。想象一下,任何一个制度要么是追求公平,要么是追求效率,但是我们高考制度是把追求公平放在首位,把追求效率放在次要的位置。这就体现了国家在宏观制度设计上的一种想法。

改革制度有五个要点,招生计划的分配、考试形式的改革、录取机制的改革、监督机制的改革以及综合改革试点的推进。当前,大学的录取形式除了这样一个我们熟知的普通高考之外,上海市还实行了春季高考。还有自主招生,包括在浙江省实施的三位一体的自主招生。还有各种贫困计划,高校的特殊计划,比如北大的博雅计划,清华的自强计划。还有艺术、体育等特长生的招收。包括少年班录取,少年班是科技大学特有的,是全国唯一的可以在高二招生的大学,是一所非常特殊的学校。还有定向生、特长生、留学生、西藏的内地班、新疆的预科班,还有军队的委培生。

以普通高考为主要的类型,考试科目从历史上来看也经过了很多的变迁,比如说以前考四门是必考内容,4+2、4+3。语数外政是必考的科目。到了后来必考科目变成了三门,语数外,变成了3+X,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到了现在上海和浙江的改革,高考那一天只考两门,语文和数学,外语是分两次考,取两次的最高分,浙江省允许多种外语,各种小语种都是承认的。浙江是7门课程里选考3门,上海是6选3。也就是说,考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浙江还可以把综合素质测试放在总分里面,总体来讲,浙江的灵活性力度更大一点,上海稍微保守一点。

改革的要点总结一下:首先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强调文理不分科。二是增强未来学生的选择性,把必考科目减少。三是未来减少随机性,实行多次考试。四是为了减少行政干预,取消了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不再对高校的档次进行行政的干预。五是增加了高校的自主权,尊重人才规律,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两依据”是高考成绩加上水平测试成绩,“一参考”是可以选择的,主要是综合素质测评。最后还要尊重市场导向。现在有些省市开始试点,先填报专业,再填报高校。我们建国初期就是先填专业再填高校,这种方式有利于国家计划的实行。国家哪些专业最需要人才,所以把专业放在前面,但是我们熟知的高考都是把高校放在最前面。

当前新高考,特别是浙江和上海的新高考出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比如学生功利式的科目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选择,但是忽略了国家的选择。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有一些人去学看起来很难得高分的科目,比如说物理,但是现在很多的学生不学物理了。据统计,浙江每年5、6万考生,但是高二的学生只有2000人学物理。中国的科技将来由谁来建设?大家都愿意学文科,因为它容易得高分,学历史的特别多,学物理的特别少,这就为国家带来非常大的隐患。

第二,考试变成投机性博弈。这种博弈非常不利于农村地区,因为农村地区博弈性不强,信息也不充分。

第三,加强了中学的负担,干扰了中学支持。

第四,中学教育资源不平衡,很多学生选择的科目,很多落后的中学没有办法提供,也是造成了教育上的更加的不公平。

第五,录取计划与选考科目的不平衡,不利于国家的需求。可能全国有70%的理科计划的需求,但是随着文科科目的考生达到了60%,这样文理科的录取比例完全不一样了,这就会非常麻烦,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第六,选考科目考过不学,减负目标沦为更激烈的竞争。比如高考只考两门,其他科目都考过了,高三只选语文和数学,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像以前的传统科举考试。

第七,选考科目分值较低,上海选考科目只有70分,50分是简单的题目,只有20分是比较难的题目,这样的考试没有办法把考生很明晰的区分开来,所以给我们选拔人才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八,高校强制录取的学生不符合高校需求。上海和北京两所学校分最高,我们和浙江大学大概是第五名、第六名。我们作为一个在合肥地区的高校,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录取分数确实不容易了。但是我们不需要那么高分数的学生,我们只需要数学和物理分高的学生,大家没有办法,我们没有权利,谁分高我们就得录谁,可能他的物理不好我们也得录取他。这实际上和高校的特点完全是背道而驰。

第九,增加了考试成本。一次高考变成了多次高考,因为每一次成绩都可能纳入高考,所以每一次都要用高考的严格要求规范考试的秩序。所以,考试成本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负担也增加了。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问题的根源在于统一高考的严肃性使得考试制度难以体现高校的个性需求,也无法改变分数是唯一指挥棒这一根本。没有把教育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个体的选择权和国家的强制性不一致。选择权配置不平衡,高校和中学都有可能被学生的功利性选择所绑架,甚至国家的需求也会被绑架。中学的资源可能没有办法适应这种灵活性,很多相关的主体对新制度确实也缺乏适应性。

总体来讲,可以这么说,不改变高考分数唯一指挥棒,学生就一定会有功利性选择。不改变中学的评价体系和追求升学率,中学就不会改变。高考分数只要是公布排名,大学互相抢夺生源的斗争就不会停止。但是这几个东西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改变。民间也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熔断机制,赋分改进机制、计划调控机制、多考少选机制、科目匹配增减分级制、增加必考科目建议,民间提出了很多制度。包括有些建议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前填志愿,还有一些其他的制度,比如说不要再公布高考排名、分数排名,但是这些制度仍然有其他的一些缺点。所以,很难完全推行。

下面来看科技与创新人才的选拔。整个科技型创新人才对于高考选拔的需求还是非常的特殊的。第一,因为科学大师的出现是有概率性的,所以必须要求我们整个生源具有足够的厚度才能保证大师的涌现,如果这个厚度的基础没有了,很难保证有大师的出现。

第二,杰出人才的特殊性。比如说偏才、怪才,这就要求大学能够更加柔性。我们不仅能够因材施教,而且还可以因材录取。但是现在我们为了社会上的公平,大学没有这个权利,我们只能按分数录取。

第三,现代科技的发达性,要求长线培养,提前培养。因为现在的科学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才了,所以我们要求大学和中学一定要进一步连通。

第四,科研分工的细化,要求复合型人才。科学发展到现在,容易做的科学问题都已经被做掉了,我们现在的科学问题往往需要很多人一起合作,很多大型的科研设施的引入,很多团队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做出成果。比如引力波就是这样的例子,全球很多的科学家一起来做才能把它做出来。所以要求我们要有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科学研究和合作、社会交往的能力。如果你抱着一个功利性的态度投身到科学研究中,可能很难取得我们想要的科学研究的目的。

当前科技对我们的影响也更加的深入,可以想象一下,过去科学对我们来讲好像是象牙塔一样,非常遥远,但是现在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所以科学离我们越来越近。

科技大学的专业设计确实也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所有的专业都跟科技有关。理工科不说,很多的社会科学:金融,科大的设计是要做互联网金融。我们的管理,主要推的是智能决策。我们的新闻传播主要是科技传播,像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很多的编辑都是来自于我们科大,因为要求既懂新闻媒体,又懂科学的基本原理,否则很多的新闻无法报道。还有科技考古,历史是科技史。所以科大是受科技深度影响的学校。

做教育非常关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教育不能培养出杰出的科学大师,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但是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中国原来的教育体制,定位就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大师的。因为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我们的经济比较落后,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可造就的社会主体人才,要使大多数人都得到教育。所以,我们的教育人才方差比较小,但是均值比较高。而西方的教育是自由发展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它的人才方差比较大,均值比较低。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虽然培养不出大师,但是我们整体素质很高,西方虽然出现了一些大师,但是整体素质没有我们高。所以,中国的教育没有那么多可诟病的,它是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的,但是我们前瞻未来,未来中国是要领导全世界的发展的。我们在科技上必须要有大师的出现,所以在这个节点上,教育部推这样一个改革,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因为我们国家的定位发生了变化,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必然我们要培养大师。所以,我个人对教育部的改革是持支持的态度的,但是当前的新高考对于我们创新性科技人才的选拔还是有很多的不适应性的。

简单介绍一下科技大学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实践。去年4月26号总书记在我们学校视察,8点钟去的,6点半走的,待了一整天,他很少在一所大学待一整天,而且把五四知识分子的座谈会放在我们学校开。甚至在我们学校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自信这四个字,文化自信也写入了十九大的报告,非常欣慰,他对我们科技人才的培养非常肯定。

我们学校老师的数量比较充足,要求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少年班,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我们的第一个研究生院现在改名叫国科大了。首创了选修、免修、跳级制度,学校范围内100%自主选择专业。所以,整个学校相对来讲比较灵活。学风在全国也是比较知名的,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和企业家。这就是我简单的汇报,这里面有很多错误的地方,错误的责任在我,不在我的单位,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