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妈妈话题:孩子做义工 父母是主角还是配角

新浪教育

关注

我们总说,要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在学习能力以外,我们希望孩子具有爱心、责任心、远大理想、领导才能、管理才能、沟通能力等等。可是现实中常常看到一些家长为了这个目标照本宣科,煞费苦心,为孩子做决定,不顾他们自己的意愿,把孩子带进一个个活动,一个个项目里,最终却成了“照猫画虎”。家长刻意为之,孩子却只学到皮毛,所谓的“素质“并没有在他们身上扎根。

笔者了解到这样的事,为了填写留学美国申请中做义工这一项,一些家长在中介的安排下,十来辆私家车组成浩浩荡荡的车队,开到郊区的孤儿院,父母们捐出一些衣服和书籍,他们的孩子们与孤儿院的小朋友们照些合影,孤儿院又招待了一顿午饭。之后,车队返城,义工“圆满”结束。

试想,这样被“包办”的义工会让孩子理解慈善的真意吗?做了这样的义工孩子的素质会得到提升吗?这些家长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中是不是帮了倒忙?

那么在培养孩子做义工时父母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下面这个美国男孩,他的父母只做了些看似最简单的事,然而,这个男孩的身上,就已具备了所有那些令人羡慕的优秀素质。

在美国犹他州,十一岁的男孩扎克(ZackFrancom)在过去五年里卖了数百加仑的柠檬水,赚来的钱通过慈善组织,为世界各地的残疾人提供了330辆轮椅。

扎克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个慈善组织来到他们的学校。他们告诉孩子们,如果一个班级捐出86美元,就可以为贫困的残疾人购买一辆轮椅。美国学校里经常有这样的活动,大多数时候是学生家长给孩子几块钱,一些家长会鼓励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去捐款。

可是只有六岁的扎克却要自己捐一辆轮椅!扎克可不是在“异想天开”,他对妈妈说:“我要卖柠檬水赚钱来买一辆轮椅。”扎克的妈妈不但没有觉得儿子的想法“疯狂”,反而大力支持,并且把自己烘烤的饼干给扎克,搭配着柠檬水一起卖。

在美国的居民小区里,天气好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小孩子在自家门前摆上一个小桌子,上面放着装着柠檬水的大玻璃瓶,旁边放着纸杯子。孩子们冲着过路人大声吆喝叫卖,每杯25分或是50分,一般大人经过时都会友善地买一杯。而孩子们用这种方式挣零花钱也是被普遍肯定的。

可是,小小的扎克却让通过卖出的一杯杯柠檬水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宏伟目标”,那一年的春假里,他赚的钱真的够买一辆轮椅了!

扎克的可贵之处是在于坚持,从那时至今,每年的春假他都坚持“出摊”。他为自己的“生意”起了个名字:“扎克小棚”,印制了专门的条幅,他和家人都穿上有“扎克小棚”字样的T恤衫。50美分一杯柠檬水,1美元两块饼干,现在 “扎克小棚”已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盛事,每天数百人排队在他的小摊前,热心地支持他的慈善事业。

几年来,扎克赚来的五万多美元通过慈善组织购买了330多辆轮椅。这些轮椅被送到危地马拉等发展中国家,给了那些穷苦的残疾人,在那些地方,一辆轮椅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收入。

现在,十一岁的扎克有了更大的梦想,他说他很希望在美国其他地方也有孩子像他一样,“试想一下,如果有几百个扎克小棚,那些有需要但却买不起的人们就都会有自己的轮椅了。”扎克说他希望未来自己可以飞到世界各地,把轮椅送到需要的人们的手中。

扎克的故事很打动人,可是作为一个家长,我更感兴趣的是,在其中他的父母做了什么?

当六岁的扎克第一次提出自己的“非分之想”时,他的妈妈没有觉得荒唐,而是热心支持他,并且付诸行动,主动提出为扎克的小摊提供自己烤的饼干,扎克说他妈妈烤的饼干是最棒的。妈妈的支持帮助扎克赚到了第一辆轮椅的钱,让扎克信心倍增,开启了他的“事业”。现在每年春假扎克“出摊”前,妈妈都要花上几个星期烘烤出几千个不同口味的饼干。

而扎克的爸爸,除了作为监护人打理扎克与各种组织和媒体的之间的事宜外,也注意引导帮助扎克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意”。他说:“一次,当杯子不够用,扎克不得不从挣来的钱中拿出一部分去买更多的杯子时,他的眼泪都流出来了,他说钱变少了,不够买一辆轮椅了。”爸爸就向他解释做生意要有成本。现在扎克渐渐长大,他觉得最快乐的事就是计算手里的钱能买多少轮椅。

十一岁的扎克做着很多与他年龄不符的事。他去市政府办公室交表格和费用,他到各处发放宣传单,给捐款人们些感谢卡。他用自己的数学知识算计着购买原材料的价格。当然摆摊时他的主要工作是收钱付货,他总是喜欢一边做这些事一边与大人们聊天,让人们知道他们花的钱最后都用来做善事了。

扎克现在是小名人了,很多媒体采访他,我看到的一段录像里,面对镜头,扎克落落大方,既有与同龄人一样的活泼,又有不同与同龄人的成熟。长大后的扎克会是什么样?是政界精英?是商界奇才?以他现在状态看,一切皆有可能。

扎克的父母就是平常百姓,扎克五岁以前,他们没有想过要刻意把他培养成什么精英人才。当扎克有自己充满爱心的梦想和计划时,他们做的就是全力支持,他们是扎克的后援后勤,他们从来没有越俎代庖去替扎克做决定,扎克始终是决策和行动的主角。他们一路呵护陪伴着扎克,让他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扎克的妈妈充满感情地说:“我知道扎克是个特别的孩子,他已经开始做他认为的大事。我们做父母的工作就是竭尽全力帮助他去实现他想做的事情。天下哪有父母不为孩子全力以赴的呢?”这样的家长堪称是大智慧。

在美国更多孩子的义工做的是平凡的小事,他们的事迹也许没有扎克这样“显赫”,可是他们的父母大多和扎克的父母一样,因势利导,做孩子爱心行动的支持者,而不是安排者、支配者。这样从小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做义工就渐渐成了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成了孩子自我学习成长的一部分。

本文选自《远方的世界》新浪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作者:远方,定居美国十余年,现为美国高中全职中文老师,对于美国教育的了解不仅来自于女儿的成长过程,也因工作的关系有很多切身的体会。

您还可以查看其它远方老师文章:《哈佛教授就是这么任性 为4美元扛上中餐馆》、《赴美读书如何尽快融入当地社区:做慈善》、《妈妈分享:女儿如何在美国闯自己的世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