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论坛:上海纽大校长俞立中发表演讲

新浪教育
包校全球教育论坛上,上海纽大校长俞立中教授发表了主题为“全球教育,看见更大的世界”的演讲,从教育观念的挑战、学习方法的变革和培养模式的创新这三个方面阐释如何为中国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
在俞立中教授的身上,有几个历史标签: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新中国第一代海外留学生。历任上海师大、华东师大校长,2012年他又担任了中美合作举办的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学位授予权的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的首任校长。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
这是一所以“探索、改革、创新”为出发点的学校, 在上纽大成立6周年的节点上,他回忆办学的初心: 通过教育的合作、文化的合作,学习世界一流教育的经验,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在借鉴与合作中,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什么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什么是教育的国际化,又怎样为学生搭建一个国际化的教育平台?
教育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国际化、信息化、多样化
除了借鉴已有的一流本科教育模式外,更要看到这个时代的特征。这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考虑这个时代对人才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俞立中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亲历者。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体会到“时代”对个人发展的意义。较之他的年轻时代,当下年轻人的世界宽阔多元,四通八达。俞立中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教育现代化旨在通过教育的变革适应当今世界的变化,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至少应该从三个维度思考:国际化、信息化、多样化。国际化是世界社会经济格局变化的需求;信息化是当代科技发展的需求;而多样化则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今教育面临的挑战,如教育质量、公平公正、个性化等问题,都可以在这三个维度空间中关联;而教育的变革,包括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都可以在这三个维度空间中思考。
人来人往不等同于“国际化”
如今,中国高校的国际合作、师生交流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人来人往,并不等同于“国际化”。俞校长说:“在国际化的环境下,年轻人的格局和视野在不断拓展,心态更加开放。他们不是“全盘西化”或“夜郎自大”,更愿意融入人类文明进步的事业中。”
形成“国际化”教育环境,则需要“国际教育”助力,培养年轻人,去迎面全新的世界。那么,什么才是国际教育?俞校长提到了“国际教育”对应的英文“Global Education”及其相关的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全球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全球问题的解决方案,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提升全球胜任力。
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多元文化构成了世界的精彩。如果我们的孩子,只站在本土文化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不会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也不能拥有宽容的心态。搭建多元文化平台,也是合作办学的意义之一。
俞校长说,通过跨文化平台,各国学生在沟通、交流、碰撞中实现融合;而不同文化视角的碰撞也会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意念,这也是教育国际合作的价值和意义。拓展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提升跨文化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也会使学生更关心全球问题,参与全球问题的解决,以更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去承担人类社会进步的责任。
国际化教育如何设计中西融合课程
“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俞立中说,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还通过这个平台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国际学生。他们在中国的学习经历,使他们更了解真实的中国,成为连接世界和中国的新生代桥梁和纽带。在一个共同搭建的教育平台,东西方办学者怎样合作?俞立中校长提出:以开放的心态引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如果不服水土,再籍此作调整。“创立上纽大之初,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上,双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但我们愿意听取纽约大学教授的意见。”
上海纽约大学借鉴了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模式,其核心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阅读、思辨、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但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体现了学校的四个特色:全球视野、多元文化、跨学科、中国元素。在上海纽约大学,所有的课程都用英文授课。不过,外国学生都要学中文,包括听说读写,并计学分的。毕业时必须达到中级以上水平。
“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外方校长都考虑到本土文化的融合。在上纽大的通识教育课程中有关于中国的两大课程模块。一是中国社会, 涉及经济、政治、历史、哲学、社会等各门课程;二是中国文化,涉及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各门课程。
创新培养模式 ,主动学习,全球流动与传统
“被动式”教学模式不同,上纽大更强调主动学习。学校会努力提供各种难得的机会,至于选择什么课程和专业,怎么实现学习目标,则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可以选一个专业,也可以选两个专业。“我看到最牛的学生,毕业时完成了两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的课程”。俞校长介绍,有些学生习惯于听从家长的意见,入学前就考虑选择经济、金融等专业。当他们接触到不同学科后,才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最终选择交互媒体艺术、数学、计算机等不同的专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
在四年大学本科期间,学生可以有两个学期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内流动。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将文化体验、社会观察和课堂学习结合在一起。在一个世界大课堂里,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气息,利用各种社会文化资源。
文章来自公众号:立洋教育(Elite-Edu-Group)。
4月27日,新浪2019国际学校择校巡展上海站将在上海四季酒店(静安区威海路500号)举办。现场与专家一对一咨询,听大咖演讲,还能体验国际学校面试过程,更多精彩等你来解锁!
想了解更多国际教育动态?新浪2019国际学校择校巡展不容错过!3月-5月,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成都六地联动!国内百所国际学校的盛宴,众多顶尖海外名校鼎力加盟!一对一现场咨询、面试!还等什么?快来扫码报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