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赵刚:半瓶水折射出英国人的性格

新浪教育

关注

半瓶水映射出的英国人,喜欢挑刺儿——先看到没有水的部分,秉承悲观色彩的思辨意识,同时,他们的处世态度也像水,平淡、温和、不冷不热,受不了“重口味”的咄咄逼人、煞有介事。

留学英国、在英国工作,是了解英国人最好的时机。不过这个民族有时也像咱们中国人似的,很难参透。

浸染在英伦文化中多年,我仍然时时留意与英国人交流的方式,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他们的略显艰涩、冷淡的理性思维撞到。

用半瓶水来分析英国人,更容易理解。通常,我们更注意瓶子中有水的部分,而英国人则更关注没水、空空的部分。换句话说,英国人的观察角度往往先从事物的负面切入,然后再进入正面的部分,正负相权衡,才能做出定性判断。

英国人这种略带悲观色彩的思辨意识,是深入骨髓的,让他们说好、表示肯定,并不容易。

2003年—2004年我在英国读书时,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在议会辩论,接受反对党议员的质疑。近乎苛刻的盘问涉及到一项决议的方方面面,一不小心就要被议员和媒体抓住破绽。

想想当下国内如火如荼的高铁建设,若是在英国,估计论证这件事就要费去十年之功,而破土动工前的各种产权压力,又要若干年讨价还价、悉数摆平,“磨洋工”的英国建设公司估计还要再花上十年建造铁轨。

这很像“宽进严出”的英国教育,老师锐利的目光、防剽窃软件的“电眼”让学生的问题暴露无余。

被我“津津乐道”的、在英国第一次作业的“遭遇”,使我对英国人的“挑剔”又有了学术视角的解读。

偏巧,那时学MBA的第一门课就是CriticalThinking(辩证思维),我的作业发回来了,一个土黄色的牛皮纸大信封上写着我的名字和学号,里面是我的作业原稿、分数。在英国,作业一般是小论文的形式,称作assignment或paper。

55分!天啊,不及格!我的第一反应是“挂科”了。要知道,在英国作业、考试没通过是非常危险的,往往只有一次补救机会,再不过就没有学位了。不过,慢慢地冷静下来,我才发现,其实在英国,虽然也是百分制,但分数压得很低,70分以上就可以评A了,我这个55分相当于C。

即使如此,我还是有些不甘心,总觉得自己虽然很久没有到学校“回炉”(国内本科毕业后就工作了),但也不该这么差吧!于是我用电子邮件与老师预约了见面时间,准备探讨一下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在英国,在课下找到老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英国大学允许老师有兼职工作,咱们国内大学老师“外块”合法化也就是最近一年的事。我当时在读的格拉斯哥大学商学院的老师,不是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就是上市公司首席经济师,最不济也是个“顾问”什么的,他们在学校上完课,往往还有很多自己的事。

我于是写邮件给任课老师David预约了时间和地点。咱们中国同学习惯打电话预约,其实这不符合英国人的习惯,而且不保险,容易忘。而白纸黑字总是很踏实的,通过邮件订好的事,英国人一般都会守时守约。

David见到我就开门见山地说了一句:“Andrew,这次作业我已经手下留情了,本来你应该不及格的。”遭到这一记闷棍,我当时头都大了,赶紧追问原因。

David翻到了小论文最后一页,也就是bibliography,即参考书目。

“Andrew,你这里只有四本书,也就是说,你在作业里得出结论的论点和论据都是从这四本书里来的。这在英国是通不过的。我在课堂上给大家的参考书单上就有20本!”后来经过观察,对于平时作业而言,在bibliography部分英国人的心理底线大约是10本书。

此时,我才明白了英国人的用意。这就是一位英国老师说的You need to read a degree,也就是说,在英国,学生要通过大量阅读,从不同角度观察、读解、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成绩才能过关,这样才能得到学位。

半瓶水映射出的英国人,挑刺儿的同时,口味倒很淡,也像水一样,受不了“重口味”的咄咄逼人、煞有介事。

英国人与美国人不一样,口号和煽情都不起作用,他们听不得自以为是的个人主义宣泄,所以奥巴马激情澎湃的演讲,到了英国就变成了言之无物的废话。

经过多年来与英国人的文化摩擦,我发现,与他们观点不一致时,除了运用咱们中国人惯用的“打太极”之外,几乎难有胜算。很多英国人都是“不可救药”的顽固派,但他们用温和、礼貌、不冷不热的表象包裹着自己的棱角。

英国人这种“淡如水”的态度,实际上是自己的文化边界。他们希望别人也是这样的态度,大家一团和气地维系彼此间的平衡和界限,而最不能容忍“跨界”的激烈争辩、对抗。

说得越严重,反而越会遭到英国人的怀疑,认为说话人言过其实,并往往嗤之以鼻,甚至不露声色地反唇相讥;说得越激烈,反而越会造成威压感,让英国人觉得要签署城下之盟似的。

英国人习惯于弱化事态的性质,采用轻描淡写(understatement)的方式:

The understatement rulemeans that a deliberating and painful chronic illness must be described as “abit of a nuisance”; a truly horrific experience is “well, not exactly what Iwould have chosen”; a sight of breathtaking beauty is “quite pretty”; an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r achievement is “not bad”; an act of abominablecruelty is “not very friendly”, and an unforgivably stupid misjudgement is “notvery clever”; the Antarctic is “rather cold” and the Sahara “a bit too hot formy taste”。

在“轻描淡写”法则的作用下,将痛苦的慢性疾病称作“小恙”,对惊恐万状的经历以“与自己的预期不大符合”一笔带过,把惊世之美说成是“挺漂亮的”,丰功伟绩降格为“还不错”,惨无人道变成了“不大友好”,不能宽恕的愚蠢错判反而被形容为“不太明智”,南极“比较冷”,撒哈拉地区“对我来说稍微热了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