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北京高考语文悄现重大变化 再不重视吃大亏

新浪教育

关注

北京高考语文悄现重大变化!这项能力再不重视将吃大亏,而且得从小抓起

导语

2017年高考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将《红楼梦》《红岩》等6部文学名著纳入语文学科的必考范围。有人说,这是用改革对抗课堂的功利,阅读将从课内延伸至课外,经典阅读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新常态。

北京资深语文特级教师分析,相比过去的语文考试分为四个板块: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语言应用,现在就两个板块,一个阅读、一个写作,诸多语文基础知识,字词识别、句子的辨析,全都揉在阅读中间去进行考查,这就回归了语文学习最根本的点:所有的学习都是在阅读中逐渐延伸的。

阅读能力将是未来中高考语文重点考察的核心能力,这项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阅读习惯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最佳时期,建立对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的变化对老师将是一个大的挑战。”在业内专家看来,随着中高考语文改革的推进,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现在,老师的教学视野也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延伸到更广阔的范围,真正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出发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教给孩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名著纳入必考范围,旨在促进学生真正阅读经典名著,提升阅读经典能力,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

近年来,北京中高考语文改革新意频出,注重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素养的考查成为大势所趋。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特级教师闫存林介绍,过去的语文考试分为四个板块: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语言应用。而现在非常清晰,就两个板块,一个阅读、一个写作,诸多语文基础知识,字词识别、句子的辨析,全都揉在阅读中间去进行考查,这就回归了语文学习最根本的点:所有的学习都是在阅读中逐渐延伸的。

特别是今年北京高考语文说明,首次将《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及《老人与海》6部名著纳入必考范围,旨在促进学生真正阅读经典名著,提升阅读经典能力,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阅读的重要性。”闫存林表示,过去的语文学习都是单篇课文,一篇篇来学习,很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12年的学习,他们的所有学习经验都是来源于一篇篇课文,以后一旦走向工作岗位,甚至都没有完整阅读过一本书的体验。

而随着今年以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电视节目的走红,也让更多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语文学习的价值。闫存林说,新媒体时代来临,微博、微信的兴起,让大家习惯了碎片化阅读,这一情况需要扭转。

针对语文教学,首先,应逐渐改变过去单篇式教学现状,学生改变过去一篇篇、碎片化阅读现状。单篇和碎片化阅读固然重要,但是它们不能替代长文本阅读,长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会提供很多背景,这是在单篇阅读中解决不了的。

其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是兴趣培养、阅读方法的逐渐积累。学生不爱阅读,包括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少阅读,与他在小学、中学阶段没有在最佳时期、最佳阶段,建立对阅读的兴趣,阅读爱好,阅读习惯相关。中学语文教学最关键一点不单单是看学生是否学会读书,最重要一点是他是否形成良好阅读习惯。所以,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朗读者》,都是在告诉人们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闫存林认为,语文教学的变化对老师将是一个大的挑战。要鼓励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老师也应该是喜欢阅读的人。老师从过去那种碎片化的习惯走出来,要有一个宏观的眼光,着眼在中学六年学生应该读哪些东西,国家课程安排上并没有根据阶段不同、性格爱好不同的学生开发诸多资源、书目。过去老师在这部分工作是一个缺失,教育部的推荐书目是适用于全国各地的,但是对某一个地区来说,到底读什么书,有多少书,老师应该做些研究,这是重要任务。

“以经典阅读为主的整本书阅读将成为今后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经典阅读属于整本书阅读,以经典阅读为主的整本书阅读将成为今后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语文特级教师高传利介绍,教师应从篇目选择、过程指导、方法策略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展阅读教学。

选择篇目是做好经典阅读的重要前提。选择读什么样的经典名著要因学情而定,主要根据推荐篇目、教材课文(经典名著节选)、学生阅读兴趣,以及教师的阅读体验等进行选择。同时,选择与名著相关的评论性文章或著作,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仅凭学生的理解力、鉴赏力还不足以把握作品及其人物,相关评论性文章或著作的作用就是帮助加深理解,帮助学生向更深更广的阅读程度进行。

从流程看,经典阅读包括阅读起始课、过程推进课、阶段总结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型。阅读起始课重在激趣。具体可借助音视频等现代传媒手段介绍全书;讲精彩的故事激发兴趣;朗诵精彩的文字片段;确定读书小组,以捆绑式评优进行阅读整体推进。过程推进课重在指导,阶段总结课重在分享,成果展示课重在提升。

学生最怕“死读书”,最喜欢“活读书”。在通读基础上,为了深入阅读,也可采取从重点片段入手、从主要人物入手和从主要故事情节入手研读的做法,进行批注式阅读、标识式阅读、品析式阅读、体验式阅读等,都是很好的路径。

“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在考试改革的指挥棒引导下,语文教学正在发生变化。北京市育英学校语文特级教师杨海滨介绍,正是基于这样的改变,语文教学也将变得更鲜活。

“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杨树滨介绍,近年来,育英学校在语文教学上大胆创新,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课程体系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如该校在全市首创了语文学科的“3+3”课程体系,即一周6节语文课,3节用于讲授教材、课标规定的内容,3节用于阅读。学校在每个学段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阅读偏好设置不同的阅读主题,通过举办读书沙龙、读书推介会等活动激励学生爱上阅读。每个年级的阅读主题各有侧重,如七年级要求学生推荐一本书,八年级要求推荐一位名家,九年级要求推荐一篇文章。同时,每个班级还会推选出2位热爱读书的学生做“读书盟主”,公布自己感兴趣的读书方向,打破班级界限,在年级内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团队,以书结盟,以文会友。

杨树滨介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家对语文的认识也不再停留在单纯的学习课文、写作文等机械训练上,阅读打开了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在不断交流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真正让语文学习动起来,老师也要不断学习。”杨树滨坦言,随着中高考语文改革的推进,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现在,老师的教学视野也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延伸到更广阔的范围,真正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出发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教给孩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编辑 | 江远

文 | 何文洁 张灵

内容来源 | 现代教育报;“京城教育圈(ID:bjeduvision)”进行内容补充和编辑整理,转载须注明完整出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