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王小波印象:被“性”掩盖的《黄金时代》

新浪教育

关注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早期的留美学生,王小波已经不再是单方面的控诉、揭露、亮出伤口给人看,而是着重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他带有宗教精神的思想启蒙与抗争,给中国文坛与社会带来了清新、古典的自由之风。

2014年电影《黄金时代》的海报一出,我以为是王小波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当时心里一动,是中国继续开放的新动向吗?要不就是电影分级管理改革出台了?

仔细一看,女主角的穿戴明显是民国时代的,原来是现代作家萧红的故事,白激动了!

我上大二、大三的时候(1994年、1995年),王小波的书已经开始零星出现,不知道是不是“正路子”(正版),肯定不是手抄本,也没有网络版。

那时的书印刷质量差,翻开正版的《红楼梦》,里面的字还有些带毛边儿,怎么看怎么像油印的——仿佛当年小学时做的数学卷子。

同学中也有流传,没有王朔的《我是你爸爸》、《过把瘾就死》那么流行,基本上被当作“黄书”看了,配合着那时名声大噪的法国情色片《情人》(中国香港演员梁家辉主演)及其盗版光盘,也算是“视觉盛宴”了。

与很多曾经被禁的作品一样,《黄金时代》也是走的“曲线救国”道路,作者王小波是美国海归,利用“境外关系”在台湾《联合报》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

尽管1991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报道了《黄金时代》在台湾获奖的消息,但大陆出版社鉴于其虽然不反动,但思想情调不高,拖了几年才勉强同意出版。

到今年4月,王小波去世整整二十年了,他的名气从90年代一直“发酵”到现在。重读《黄金时代》终于发现,那通篇弥漫的“性”的愉悦与哀愁,其实只是作者故意包裹生活的、半透明的轻纱,影影绰绰,若隐若现。

结构上,从头至尾就是一份后进分子上报给生产建设兵团的、如何乱搞男女关系的交代材料,能感到小说中的主人公“我”(“王二”)不断陷入往事的闪回。

“我”的生活从知青女医生“陈清扬”的困惑开始——“虽然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破鞋,但她以为自己不是的。”

王小波不惜笔墨,在“小三儿”(当时的年代被称为“破鞋”)的标签问题上,反复用烦冗的逻辑去“论证”,这个千夫所指的环境愈发有些沉重的肃杀感。

很快,作者触及到了环境背后的逻辑。“我”在兵团放的牛都是被阉割的,而且“对于格外生性者,就须采取锤騸术……从此后受术者只知道吃草干活,别的什么都不知道”!

隐隐地,可以感受到奥威尔的名著《1984》中那种对头部电击后的一片空白、虚弱无力。

牛失去野性,人失去天性,统一的世界认同的标准下,统一的“三观”制约下,一切归于自上而下的秩序,这不就是秦始皇陵里成百上千的兵俑步调一致、统一的整体吗?这不就是那种秩序化的个体淹没吗?

人为制造的舆论、集体无意识,已经凌驾于个体之上,并胁迫个体屈服于统一意旨。

“我”慢慢发现,“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于是“我”和“陈清扬”用“性”回到个体意识,用原始冲动维系着作为人的尊严,两个人还不约而同地将这段在西南边陲的“放肆”的知青生活称为“黄金时代”!

按照王小波的评述,这两个小说中的主人公仿佛自己在插队时喂养的一头不受约束的猪(引自王小波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用血性对抗周围不友好、不善意、不公正的世界!

我起初认为,《黄金时代》是伤痕文学的延伸,从1977年刘心武那篇石破天惊的《班主 任》开始,到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冯骥才的《十个人的十年》、谌容的《人到中年》等等,对那个特殊年代、特殊事件、 特定人群的观察与反思成为几乎整个80年代的热点。王小波90年代初的系列作品,很像这个潮流的尾声。

要知道,这段历史给新时期的人们留下的印记越来越浅,80后、90后、00后,谁还会关注这些四五十年前的事儿?

后来的对消费主义、市场经济驾轻就熟的新锐作家韩寒、郭敬明等不再触碰如此沉重的话题。

而且,主流意识形态也很少再提及那个时代——一个渐渐变成敏感词的时期。

中国人是了不起的“儒释道”通吃的民族,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再大的政治事件、人间灾难,不过是过眼云烟,春去秋来。

同时,“选择性失忆”的中国人会随着官方的意旨,自如地调节思想深处的“开关”,“忘掉”、“关闭”不利于自己的,“牢记”、“开启”有利于自己的。

刘心武曾撰文称赞王小波的作品,我觉得其中的潜台词可能是,《黄金时代》已经超越了伤痕文学。

1982年,从人民大学毕业的王小波开始创作《黄金时代》,中间经历了人大、北大的教书生涯,以及后来到美国匹茨堡大学攻读硕士,王小波不断修改这部小说的底稿,中间还得到了在台湾成长起来的国学大家许悼云的指点。

王小波在海外研究的其实是唐代小说,也属于东方文学的范畴,而视角已经完全不同。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早期的留美学生,王小波已经不再是单方面的控诉、揭露、亮出伤口给人看,而是着重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他带有宗教精神的思想启蒙与抗争,给中国文坛与社会带来了清新、古典的自由之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