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江歌悲剧引发的留学恐慌

新浪教育

关注

作者 | 赵刚

当前迎合中国家长的心理诉求、过度渲染留学安全的举动,都是不客观的,“911”之后的世界确实没谱,还要理性对待。不过,指望外面的世界像中国这么严防死守地对待安全问题,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2017年11月10日我参加好友Golden在广州致知堂组织的国际教育家长讨论会上,确实听到了很多有志留学的学生家长对国外人身安全问题的担忧。

近来媒体曝光的中国留学生境外失踪、被杀等恶性事件再次挑战着家长和学生的神经。整整一年前留日学生江歌被闺蜜前男友杀害的案件还在不断发酵,道德、人性层面的思考、问责不断升级,善良的公众在义愤填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由得增加了对出国留学的恐慌。

正视境外安全问题有助于中国学生和家长客观看待外面的世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留学安全问题近几年来频频出现在电视、网络和报端,美国校园枪击事件愈演愈烈,英国“低烈度”的恐怖袭击屡有发生,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刑事案件也有所增加。很多朋友都觉得,还是咱们中国最安全!

当前迎合中国家长的心理诉求、过度渲染留学安全的举动,都是不客观的,“911”之后的世界确实没谱,还要理性对待。

自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突破50万大关后,安全隐患的概率也由此处于上升趋势。

不过,指望外面的世界像中国这么严防死守地对待安全问题,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我的英国同事J经常来国内出差,他经历过G20峰会时期的杭州、“一带一路”峰会时期的北京,目睹了遍布市区的荷枪实弹的警察(尤其是特警),主要街道两旁“戴箍”的老头、老太太,地铁里长龙般等待安检进站的人群。

作为理性得有些机械的英国人,J很少说奉承话,他一方面担忧英国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维稳”措施感到不大舒服。

我一边圆滑、附和地点着头,一边感觉英国人还是没有掌握辩证法的精髓——他们虽然看到了事物的多个侧面,却不善于在短时间内定性、决策,不能当机立断,从而延长了试错过程。

以2005年在苏格兰举行的八国集团(G8)会议为例,当时我还在英国工作,来往于格拉斯哥和爱丁堡之间,也见识了英国最高规格的安保措施。

平日的格拉斯哥几乎看不到警察,而会议期间连英国陆军都出动了,防爆车、装甲车游弋在街头,直升飞机在头顶盘旋,一个安静、和谐的城市已经战云密布了。

即便如此,就在峰会进行的第二天,伦敦便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铁恐怖袭击,伤亡惨重。要知道,十二年过去了,英国至今还没有地铁安检系统,估计又被市议会否决了。

我感觉美国的情形也类似,“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导致立法程序烦冗、快速反应机制欠缺。

相比而言,中国人比较强调主要矛盾,应变能力强,再加上从上至下的组织能力,能够建立世界上最严格的安全保障系统,而且拥有世界上最严密的基层动员和调度机制!

中国人认为人命关天,安全是第一要务。

英国人当然也珍视生命,但他们更期待自由——正所谓“不自由,毋宁死”。他们七百年来一直尊崇法律,而法律的唯一目的就是保护自由。

当J问我对国内“维稳”营造的紧张气氛如何看待时,我回答I take it for granted(习以为常了)。相比于安全,自由在这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均衡的国度里仍然是第二位的。

我反问J,在英国,谁为公众的安全负责?J犹豫了一下说,Ourselves(我们自己)。英国人对自己的政府往往很失望,更关键的是,他们对政府哪怕是善意的干预都表示警觉和忧虑。

由此我们也许能明白,为什么发生了重大人身伤害事故后,中国人会哭天喊地向政府要人,而西方人却默默地跪在一旁向上帝祈祷?

中国与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在安全问题上的决策与措施也大相径庭。认识到这个差别,留学的中国学生确实需要提高自我安全意识,不可能依靠国外的大学、政府或者个人帮助我们规避风险。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现任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 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