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早看到这篇文章你就明白孩子有多苦了

新浪教育

关注

作者:柴森

人接受批评时,90%情况下不是反思自己,而是想如何反抗。

这是心理学中的“刺猬理论”。

我平时特喜欢干的事儿,就是斜靠在转椅上,盯着6岁女儿,从人性最底层的“贪嗔痴”去琢磨她。

实例一:

女儿喜欢看“光头强”。正常做法是:和孩子约好,写完作业,每天看一定时间等。

但她为什么喜欢看?

我后来琢磨明白了,是因为她无聊。

为啥无聊?

没人和她玩。一个幼儿园下班回家的小孩,很少作业,字也不认识几个,没事可干。

原理类似:因没智能手机上网的时代,电梯内的分众广告为啥一举成功——坐电梯太无聊,没事可干。

解决方法:

(1)人本来喜新厌旧,按一定节奏买新玩具,和激发孩子老玩具新玩法(比如泡水里);

(2)我想明白后,开始逐步抽时间陪孩子玩。

实例二:

我早上送女儿步行上学,我走的快,她一会捡个小石头,一会捡个小卡片,慢吞吞。

我琢磨,为啥她走的慢?

因她“无压力”,而我处于,心里有事儿,不断想完成下个目标的有压力状态。

不怪她,是个人,处于无压力状态,都是懒散的。

没有压力,就激发压力!

我把整个路程分为两段,主动和她约定比赛:看谁先到xx天桥下。

效果显著,每天送孩子路上速度,和成年人快速步行是一样的。

实例三:

前两年开车时,我和媳妇车上聊天,孩子大喊大叫,故意打断。

一开始我不解,后来琢磨明白:她不是故意淘气,是感觉受冷落,想引我们关注。

如同:很多孩子,在校特淘气,不一定是就天生捣蛋,而是想引起老师关注,或某些异性同学注意。而他本身学习又不优秀,性格张扬活泼的他,没有东西可让别人关注。

实例四:

为什么有人喜欢半夜看手机到很晚?

晚上看手机,坏眼睛,第二天还要上班,为啥还有很多人这样做?

稍微一琢磨就明白:

忙碌了一天的生活,每天不得不笑脸相迎,很多人、事、各种压力。

只有晚上关灯后,被窝里,点亮手机,刷朋友圈,微博。没了白天的喧嚣,片刻下来的宁静安逸,一颗劳累绷紧的心得以舒缓,面对的才是真实的自己。

实例五:

孩子拿着70多分的试卷,碰上刚从紧张工作,堵车下班的母亲。

劈头盖脸一顿批。

并不是孩子差到难以挽回,而是家长心太累了。

从孩子角度想:

学习成绩一般,校老师很少关注,同学面前也不光彩。朋友不多,从没在朋友面前牛过一回。

也想考好成绩。可不懂学习方法。

你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凭自己,是很难想出什么好的学习方法的。

大部分家长上学时,成绩一般,只能提出“预习、复习,好好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非常虚的学习建议。

孩子次次努力,次次踏步不前,渐成麻木,疲疲沓沓的的跟在大部队后面。

又不能退学。

回到家,劈头盖脸,先挨爸妈一顿说。这顿批评,前半段论对错,后半段十有八九,宣泄情绪。

一个十几岁成绩不好的小孩,老师不关注,家长经常批,说不到三句,就吵起来。

只有简单一两个朋友,能说说话。

你不觉得:他/她挺可怜吗???

婚姻家庭、教育:没有对错,唯有爱和包容。

什么是爱和包容?

就是换位思考,体谅他的难处。

人和人沟通的终极秘诀:就是理解他的难处,感慨他的艰辛。这就是为什么战友、同学情深似海的背后深刻原因。

很多东西,要深刻的挖透人性,你才会看到本质。

大部分家长不会这么做,所以才有孩子经常说的:爸妈不理解我!

若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想发火。就想想:孩子小时候发烧,你曾抱着他急的求医问药,四处奔走的情景。

就想想:孩子小时候,你一下班回家,累的躺在床上,侧着脸,看着他的小手,努力摸你脸的情景。

就想想:你因和丈夫吵架,孩子紧紧拽住你的衣角,躲你身后,和你一起哭的情景。

然后,你就一切都明白了,你就一切都会了!

他/她是你的一起面对艰难生活的“队友”。无需指责,让爱和信任弥漫!

有总结的努力才有用,我是一个小小物理网课老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