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屡禁不止的女德班:为何人们要逃避自由?

新浪教育

关注

作者| 狂傲学神

“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婚姻中的四项基本原则: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生活在最底层。”这些言论也许会让你觉得雷人和荒谬,然而这不是段子手编出来哗众取宠的,而是出自于辽宁抚顺“女德班”。

12月3日,当地教育局发布通报称该校“女德班”教学内容中存在着有悖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要求其立即停止办学,遣散学员。那么,这个女德班到底在传递些什么?

同其它“女德班”一样,在他们的培训现场,孔子画像,“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或“忠孝勇恭廉”等标语通常都是常用布置工具,借此制造传统文化的舞台,这些内容和“女德教主”丁璇所宣扬的观点可谓是大同小异。

虽然抚顺女德班已经被勒令停办,但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为何“女德班”屡禁不止?

之前有过很多文章从主办方方面解析过女德班,包括这些所谓“大师”们的背景、公司的经营以及利益链条等。

如果从纯经济的角度看,这倒是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和传销组织一样,主办方要赚钱,并且无所不用其极,完全摒弃掉道德底线,这是个损人利己的行为。

然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那些学员,他们为何会去选择参加这样的女德班?

你也许会认为这些学员大多数是文化程度偏低的中老年妇女,但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他们有被家人送来改造的,也有学生、白领、中学教师和女企业家。

而且,开设女德班的抚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还在郑州、温州、三亚等地设有分校,同时,该校校长和老师也应邀在全国各地开展传统文化公益讲座。

这或许从侧面说明了,此类女德班不是个别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人真的把它当做是救命稻草。

提及女德班你也许会觉得相对陌生,由于她们所涉及的对象是女性,所以很容易让人认为这仅仅是个性别议题。

然而,女德班的这套模式一直都存在,比如前段时间的豫章书院,只不过对象从女性转变成了青少年。

如果这些还让你觉得陌生,那么你可以想想李阳的疯狂英语,在某个阶段,它曾经遍布于各大校园,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如果不是后来李阳家暴丑闻的出现,这个泡沫也许还会持续得更长久一些。

当然与女德班相比,李阳的疯狂英语还稍微“正常”那么一点点,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从本质上这些机构都是一样的:无限制地打压人的自尊、讲究精神控制、用大场合煽情来麻痹人的理性思维。

在女德班上你会看见各种在大会上磕头下跪、痛苦忏悔的画面,而当年疯狂英语,大多是全校冒雨一起朗读英语。

这些在人们眼中看似很低端的“洗脑术”的确吸收到了一批学员,它是荒谬的,但也的确是存在着一定的原因的。

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些“大师”们还都颇懂心理学,他们利用的就是人类“逃避自由”的心理。

这点从女德班的学员中就可以看出,她们并不都是物质贫穷的农村妇女,有些甚至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在工作中取得了相对高的成就,但是在她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匮乏感和焦虑感。

其实这种心理在现代社会相当普遍,我们好像拥有着有史以来最多的自由,自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的崛起成为推动历史的车轮,人类逐渐摆脱了神权和宗法的沉重包袱,在当下你可以相对自由的选择地工作、城市和生活方式。

人类用过各种美好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对自由的向往,但是却没有告之另一个事实,那就是自由是需要门槛的,自由意味着你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过去,你可能无需思考你应该怎么生活,你所在的村落和宗族会有一套不成文的规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出生到死亡,几乎人人都遵循着那一套规则来做。

而在现代社会,没有所谓的权威去指导你该如何生活,你必须要去探索那条属于你自己的道路,你要去思考你到底想要追求的,并为之承担责任,那意味着个人要具备独立性,TA要作为自己的主人而存在。

虽然现代社会给人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但是现实却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他们会选择逃避自由,哪怕用降低自我人格的方式来为自己找一个所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但是,就如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所言:“逃避自由并不能使人们复得已失去的安全感,而仅能帮助TA忘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TA牺牲了TA个人自我的完整性,所得到的不过是不堪一击的安全感。”

这些女德班中所宣扬的观点,放到现实层面中,不仅不会让她们得到解脱,甚至还会让她们掉进深渊之中。更何况,这些荒诞的观点已经不能够被简单地理解为商业利益和个人选择,它已经触及到了人类文明的底线。

个人的自由不是一个偶然的结果,它是由无数人付出了血的代价而换来的,“吃人的礼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于历史当中,“贞节牌坊”、“裹小脚”这样的词语还经常出现在电视剧中,它们离现在不过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而在今日“女德”这样的概念再次浮出水面可谓是对历史的不敬。

同时女德班所宣扬的奴性更是对道德的玷污,鲁迅曾经说过,“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而非打着道德的幌子去践踏他人的尊严。

在这个新旧过渡的时期,势必是鱼龙混杂的,各种观点应运而生,也许人们所追寻的“常识”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稳定,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享受的自由只是时代的礼物——而失去它,会比得到更容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