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留学的逻辑3:留学去名校的独木桥也很挤

新浪教育

关注

作者 | 赵刚 

英国华威大学前任中国首席代表郑文强老师曾说过,对于中国出国留学市场来说,英国大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叫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另一类叫其他(或者“非牛津、剑桥”)。

这个概括很风趣,其内涵也很丰富。

当然,英国的名校并不仅仅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但毕竟是少数,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道理也是一样。对名校的追捧,其实本质上也差不多,只不过表现形式稍有不同。

相比英国人而言,美国人的“教育门第”观念几乎时时挂在嘴边。现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商业背景深厚,是著名的纽约地产大亨。他在Apprentice(翻译为《学徒》或《飞黄腾达》)的美国商业真人秀节目中,尽显“土豪”风采,节目的画面把他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特朗普大厦(Trump Tower)、加长“林肯”豪车、炫目的私人飞机、纽约市中心地带的宫殿式豪宅、曾是斯洛文尼亚性感模特的第三任妻子梅兰娜……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特朗普在这个名噪一时的商业真人秀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标榜自己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的。释放如此强烈的“教育信号”的背后有什么深意呢?

不能不说,特朗普早年上得起学费昂贵的美国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已经把家境殷实、地位显赫的家族背景袒露无余。同时,这张教育背景的“金字招牌”,让他在精英荟萃的美国商界腰杆“硬起来”。

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社会,中产阶层对“教育门第”的追逐甚嚣尘上。仅仅从大学教育就能看得出来,美国东部的名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在当年英属殖民地的区域,门第、等级的观念和风气很盛。

这种“教育美国梦”还真有可能源于英国。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私立中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磨炼出来的英国“高大上”人群,他们的口音仍保持着冯小刚喜剧《大腕》中描述的“地道的伦敦腔儿”——那种有些拿腔拿调的英语。

英国首相中,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卡梅伦、特蕾莎·梅等都是走“先私校、再‘牛剑’(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高层路线”。

“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多少年来,这个问题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人。其实,名校情结在中国同样彰显无余。那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虽然名义上早已在一百年前灭亡,但它的核心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影响着中国人——世界是不平等的。

信仰美国《独立宣言》(标榜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生而平等)的,应该不多。特朗普不信,比尔·盖茨不信,咱们中国教育界的宗师、圣人孔子,也不信。

我们所处社会的阶级属性依然是泾渭分明的,人们的地位还是高的高、低的低,高层和底层似乎依旧是固化的,正像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分析的一样,“虽无世袭之名,而有世袭之实”。

不过,每个人对待不平等的态度不一样。孔子用“礼”维护不平等,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后,科举制度慢慢浮出水面,维持不平等中的相对平等;盖茨通过慈善事业追求平等,而特朗普夺取总统权力,依靠政治地位获得自己的“平等”。

名校的示范效应,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全球的中产人群——这是个输不起的阶层。

不像英国人、美国人那样装腔作势,中国中产口无遮拦地喊出了所有这个阶层的心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说到底,名校情结就是赤裸裸的成功学。特朗普诠释的成功学就是胜者为王,他一直坚信Losing is a bitch,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没有名校学位、没钱、没地位,你就是个loser(废物)。

全球的中产阶层,在“不进则退”的压力面前,为了外在的社会认同,仍然挣扎在成功的迷雾中。

节选自新书《留学的逻辑》。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