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必害怕孤独?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
作者 | 你荷
孤独,大概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议题。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说:
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
挣扎在孤独带给我们的难熬时光里时,你有没有想过这股足以吞噬一切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本文由 LinkedIn 原创。作者你荷,互联网产品运营师傅,百万粉丝公号运营经验。微信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id:chakanlishixiaoxi),微博@你荷。
你也觉得孤独吗?
所有人都以为你过得很好,不缺钱花也有很多人围绕,能喝酒也爱大声笑。
打开最近联系人列表,不是快递就是信用卡推销。
你把情绪涮进火锅,然后变成脂肪贴在身上。
年少的我们曾愿意分享一切心事。鸡毛蒜皮、初恋的感受、成功与失落……也会有同龄的伙伴愿意真诚地致以喜悦和抚慰。
可为什么突然就无处言说、无话可说了呢?
没有人喜欢孤独的感觉。有调查显示,孤独造成的痛苦不仅是心理问题,还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根据一项今年春季发布的研究,孤独会使一个人的死亡风险提高26%,而这个数字,与过度肥胖造成的健康风险程度相当。
几年前QQ与易观智库合作推出的《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指出,46%的90后认为“宅”是自己的标签,有79.9%的人把网游作为生活的调剂,74.1%愿加陌生人为好友,一半的90后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75.2%朋友圈中爱晒照片,超过八成离不开互联网。
报告认为,种种数据都表明了90后集体的内心孤独。因孤独而“宅”、因为“宅”而更孤独是“90后”的循环链条。
而在中国之外——
不少人觉得澳大利亚是享受退休生活的好选择。但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澳大利亚,每10人当中就有8人觉得当地社会变得愈来愈孤独,60%的澳大利亚人甚至承认他们经常感到孤独。
在日本,孤独终老的觉悟,好多年轻人都已经有了。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在2015 年,平均4 个男性中就有 1 个在 50 岁前都没结过婚,女性则是每 7 个人中有 1 个“终身未婚”。
日本总务省的数据表明,2015 年日本独自生活的家庭比例达到 32.5%,30岁以上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会“孤独至死”。
越来越孤独的社会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源远流长。“君臣父子”、“舍生取义”,这些儒家学派观点无一不是追求群体性的。
在这样一个热闹的社会中,个体对孤独感的追求始终被忽视,这也是我们害怕孤独的根源。
因为,孤独是不被群体社会所允许的,是被热闹的大多数耻于承认的。
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一些孤独者,最著名的莫过于竹林七贤。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鲜有的孤独者,下场多半是悲惨的。
而庄子哲学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也是在巨大的儒学传统中的异端,这个声音始终无法成为正统,没有像儒家思想一样形成完整的时代氛围。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共识:在任何反右运动中,都不要做第一个发言和最后一个发言的人。等发言得差不多了、大概知道群体的意思时再发言。当然了,也不能做最后一个,因为容易受批判。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遵循着中庸之道,没有人敢特立独行,因为特立独行就等于大逆不道。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孤独深入骨髓。
孤独是难以启齿的,也难以归类。这种状态会深入一个人的肌理,成为那个人的一部分,就像长着深棕色眼睛或者爱笑一样。
无处言说,无话可说。
我们曾希望用科技手段将自己与社会和他人更便捷地联结起来:iphone、互联网、人工智能……
而在这个无处不是热点、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急着想讲话,却没人把话讲完;每个人都想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始终无法和自己对谈。
孤独令我们更优秀
在学术界,孤独还是一个相当新的概念。直到罗伯特·韦斯在 1973 年发表了至关重要的论文《孤独:一种情感体验和社交孤立》之后,孤独才成为一个引发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
五年后的1978 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发明了著名的“UCLA 孤独量表”。从这里开始,人们开始用一种统一的方式对孤独进行研究。
有学者认为,在孤独这个问题上,人类一直面临着一个核心悖论:虽然孤独能带来令人不悦的结果(孤立、抑郁、自杀),但它也能使我们更好地观察身边的社会和世界。
独自一人时,我们的感知力会更加敏锐,也能更好地掌控生活。尤为重要的是,独自一人可以确保我们的生活完全属于自己。
有证据表明,在社交上被排斥的人倾向于更具有创造力。创造力源于制造独特联系的能力,也就是能将不同的信息整合起来的能力,而在社交活动中被拒绝的人和孤独的人在这方面尤其具有优势。那些创新能力最强的人和魅力超凡的人更愿意选择孤独。
爱荷华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南希·安德烈亚森(Nancy CAndreasen)认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更容易识别关系,也更善于创造联系。他们能以原始而新颖的方式看待事物,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
她还表示,通常而言,经历孤独是获得创造力、个人魅力的唯一渠道,也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感受孤独,但却又不太孤独——这种混合状态使我们能够在保持自我的同时加入更为宽广的社交圈子。从进化角度来看,人类形成过程中就要经历孤独。
孤独令人心平气和,令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去得到快乐。它令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令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而这恰恰能让你找到自由。
孤独并非寂寞
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所以要把别人从孤独里拉出来;同时我们也害怕孤独,所以不断地被迫去宣示:我不孤独。
其实,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孤独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蒋勋的《孤独六讲》中有这样一段话:
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这个“独”,李白也用过,在《月下独酌》里,他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是一种很自豪的孤独,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独才是圆满的。又好比你面对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顶峰,会产生一种”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感觉,没有任何事情会打扰,那是一种很圆满的状态。
所以我说孤独是一种福气。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愈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愈是去触碰人然后放弃,反而会错失两千年来你寻寻觅觅的另一半。
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我们要做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尊重孤独,完成孤独。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
大部分时间里,我觉得独自一人是一件有益于健康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感到孤独?相比于那些在湖中高声啼叫的潜鸟和瓦尔登湖而言,我没有觉得自己更孤独。
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习惯和自己对谈。一个人便是一支队伍,无人可闯入,无人可替代,无人可打破。
写在最后
无论身处何地,都有可能感到孤单。生活在这座城市里,被数百万人围绕着,又会催生出一种别样的孤独滋味。
但现在,我没在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