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留学的逻辑:高考没考好留学能保底吗?

新浪教育

关注

作者 | 赵刚 

曾经有种说法,国内“混”不下去了,就可以去留学了。其实无论去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都不好“混”。

现在中国的留学市场越来越大了,目前每年的学生“出口量”已经超过50万人。出国留学的热潮,即中国学生向海外学校的流动,很大程度上是供求关系决定的。

中国高等教育仍然以公立模式(公有制)为主体,依靠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投入,院校的绝对数量与人口基数不成比例,又过度集中于大城市,造成资源匮乏、分布不均。中国高校准入成本居高不下,与国外(特别是英国)“宽进严出”的理念和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从某种程度上说,留学瓦解了国内教育的制度约束,相当于把高考志愿(当然还有研究生志愿)向海外延伸,增加了备选方案,不再是“一考定终身”的独木桥。

不过,话又说回来,海外的“志愿”能作为“保底”吗?

曾经有种说法,国内“混”不下去了,就可以去留学了。其实无论去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都不好“混”。

以留学英国为例,英语能力是入学要求中非常重要的一项。高中阶段,即使上的是重点中学,通过雅思、托福考试,从而达到国外院校录取标准的难度还是很大。就算通过了雅思考试,分数还不足以说明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毕竟他们没有经历全天候英文授课环境,对于适应教师授课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西方教育模式,还存在较大差距。

学术文化是隐藏在录取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英国大学招生时已经把学术文化作为入学基本素质的“标配”了。公立学校体制重压之下的中国学生,其学习主动性反而比较弱,独立学习的能力不足,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性差,缺乏国外要求的研究意识和技巧。这是典型的学术文化素养的缺失。当然,通过在国外高校的语言培训或预科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差距,但巨大的心理惯性会使中国学生反复回归到在国内的学习状态之中。

我在英国的第一份工作中接触了很多中国高三毕业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通过雅思考试、面试、高中成绩评估等测评,最后进入到我当时工作的英国学院。在新的环境里,有些学生马上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参与小组讨论、不交作业等一系列问题都来了。显然,这些潜在问题在之前的测试中是无法认定的。

入学标准之外,克服“分数至上”的传统思维方式,才能在英国留学中获得真才实学。

我留学时,很多中国同学仍然像在国内一样,把分数放在第一位,钻营于考试技巧,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备考上,平时忽视钻研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其实,要是深究的话,分数也并不能说明什么,尤其是商科学习,训练的主要是今后安身立命的技能——说和写。

商科无论哪个专业,都面临着市场营销的压力,向客户做演示、谈判、建立客户关系等,这些是最基本的商业技能;而写就更突出了,无数的商业邮件、计划书、可行性报告,都少不了过硬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在如此国际化的今天。因此,课上讨论、发言、作业与考试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地强化这两方面的能力,一直延续到工作岗位。显而易见,如果将通过考试作为首要目的,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留学有助于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在陌生的环境中,便于静心思考,便于形成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提到的使命感(sense of purpose),从而修正功利的价值观。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