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2017:避之不及的娱乐盛年你还好么?

新浪教育

关注

作者 | 李枫 

2017年是娱乐产业相对繁荣的一年,不但表现在流量明星依旧恐怖的报酬上,更表现在普通人对娱乐事件投入的关注流量上。

2017年,娱乐综艺节目有增无减,没有作品的真人秀型明星依旧大行其道;

2017年,继各大直播平台疯狂抢人融资后,直播产业进入后劳资冲突时代;

2017年,明星话题炒作成了常态性手法、炒CP、爆黑料,各路粉丝的战争规模堪称可怕。

这确是个娱乐盛年,我所在的行业亲眼见证了游戏主播拿出7位数买断新闻源,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可未必是件好事。

一、歇斯底里的情绪,疯狂的流量红利

我随机统计了几个门户网站对2017年热词的统计数据,发现社会公众事件与娱乐事件占据了整个词条比例的80%以上,“我可能…假”、“freestyle”、“打call”、“diss”、“杭州保姆”、“榆林产妇”、“于欢杀人”以及仍在发酵的“江歌案”,只有“十九大”“柯洁”“比特币”和“新零售”成为为数不多的异类词汇。

在公众议题中,今年我们见证了太多火及全网的事件匆匆消失没了下文,或是最终“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相较于受到压抑的公众事件舆论场,娱乐事件成了场面更火爆言论更自由的战场。

在“薛之谦求锤得锤”事件里,短短几日内知乎、天涯、豆瓣、微博、贴吧掀起了一场“互锤”真相的狂欢,从圈内掌握薛之谦出道前内幕的资深好友,到科学举证逐张分析的 PS大神,围观者也跟着他们忙得不亦乐乎。

没过多久,除了留下一地鸡毛,战场早已空空如也,人们又急着开赴下一对明星的CP炒作、出轨“实锤”里,诚然,娱乐之事本就是用来围观和调侃的,但相较于早年人们把八卦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如今的人们对于娱乐事件的关心似乎“过于投入”了。

粉丝团包场电影院、娱乐盛典出资刷票、甚至为了互相攻击抹黑而“人肉”对方,在网上互相大飚不忍卒视的脏话,这似乎并不是我们将娱乐新闻当做消遣的本意,而最为无奈的是,最后不管哪一方“锤”赢了,其实赢的根本都不是你和你的爱豆。

不论双方最终谁输谁赢,胜利者永远都是躲在背后收割流量的资本:话题炒作越多,整个产业的热度才不会降温,资本才会持续注入,流量才会持续流动。

对资本来说,热度二字要远比真相、道德、正义这些词汇重要得多,而大多数普通人,只不过是跟着跌宕起伏的剧情,白白浪费了无数休闲的时间和歇斯底里的情绪。

二、实体经济的萎靡永远与娱乐产业的兴盛如影随形

与娱乐产业的火爆相对应的是,90后被冠上了“佛系”的帽子,中年人正变得愈发“油腻”,身边的媒体热衷于给人们贴上一个又一个标签,一面利用阶级固化论迎合读者疯狂吸粉,一面又罔顾事实疯狂鼓吹屌丝逆袭论。

两者的矛盾让普通人陷入自我分裂的循环陷阱,一面用看腻了的无味鸡汤鼓励自己“我要努力”,一面又在喧嚣的世界里觉得“努力无望”或是产生虚伪的“佛系豁达”,最后只留下了一身力气跑去关注娱乐新闻。

这种说法绝非空穴来风,英美日都曾经历过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事情,日本经济危机后期,每一个青年都感觉努力无望,没有工作,更无需加班,时间富裕得让人发指。

日本“废宅”就是今天“佛系”90后的平行写照,他们在茶余饭后讨论着AV女星,日本一度迎来了AV行业最繁荣的年代——以及,在大洋彼岸,迪士尼崛起、人们热衷于明星琐事的时代,也正是美国尚未走出经济大萧条的时代。

这与今天实体资本被锁死在楼市,媒体宣扬阶级固化论,青年人被贴上“佛系”标签的无助后,每天晚上几千万人围观直播行业、随便一个娱乐事件要比科学大事件多出几万倍的关注度。

上个月初,某游戏直播作弊事件一度霸占了微博热搜前十里的四个,讨论期长达半个月,而引力波短短不到三天便销声匿迹。

还有唯一一点不同的是,直播这种更带有现代归属感的词汇,掩盖了它只是娱乐工具的本质属性,让人们误以为这是娱乐休闲模式的一种高级进步,从而忽视了自己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宝贵精力。

三。娱乐盛年未过,我们更需要不娱乐的心

小说家毛姆写过这样一段话:看来把娱乐看成件好事要合理得多,可是要记住,某些娱乐带来有害的后果,因此也许避开它更为明智。

在一个过度消费娱乐新闻的年代里,我们几乎无法避免娱乐事件成为新闻热点,或是身边人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

它的效应之广,已足以在某些时刻影响到生活的情绪,让某些人过分投入了精力,甚至涉身其中,认为自己也将成为整个事件的一份子,殊不知除了贡献一份流量热度外,对自己有价值的实际效用几乎为零。

旧的娱乐盛年已过,新的一年也许仍将如此,我们更需要一颗不那么娱乐的心。

作者简介:李枫:自媒体从业者、视频作者、娱乐公关、直播公关、媒体营销从业者,业余爱好写作,对炒作、危机公关、形象公关等内容十分熟悉,喜欢对社会热点用中性的角度提供能帮助人反思自我的方法论,或提供读者可以争论思考的观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