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被中国年轻人抛弃的外企

新浪教育

关注

作者 | 张思宏 

前一段北方连降大雪,连带着一向温暖如春的厦门也打起了哆嗦,接连好几天都阴雨连绵寒气袭人,令我的心情煞是郁闷。而加剧这种郁闷的,还有领英APP上的一则新闻:

2018年最新的“应届大学生择业倾向”分析报告显示,曾经雄踞榜首多年的外企,早已被“国企”、“民企”所取代(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民企);

且其“江湖地位”居然在今年降到了冰点:最后一名!

“稳定”(国企/央企/事业单位),“发展空间大”、“成功机会多”(民企/初创公司)这些关键词,正成为当下大学生选择人生第一份工作时的首要诉求。

那些曾令无数职场人艳羡的所谓“跨国公司”的光环,正在被新一代的大学生们抛在脑后。

一、被抛弃的“主角光环”

“倒数第一名“?

虽然外企在中国的“全面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晚景”如此凄凉,还是让我多少有些意外。

难道曾经风光无限的在华跨国企业,真的在职场小白的眼里,沦落到如此不堪的境地了吗?那如今正在引领风骚,代表中国商业主旋律的企业到底又是何方神圣呢?

作为在外企混了一辈子的老司机,临了临了看着老东家们落了个如此下场,我带着几许好奇,和几分落寞,上网做起了功课:

  • 先查企业实力

2017年全球500强公司排行榜中,共有115家中国企业上榜:

TOP10:3家上榜,分别为国家电网(2)和“两桶油”(3/4),100%国企;

TOP11-50:7家上榜,分别是工商银行(22),中建(24),建行(28),农行(38),平安保险(39),上汽(41)和移动(42),86%国企;

TOP51-100:8家上榜,除华为一家民企外,其余都是国企,占比88%。

也就是说,在全球100强公司中,中国有18家企业上榜,除华为、平安外,其余皆为国企,占比89%。

注意:以上排名是在全球范围内的PK,如果单单放在中国国内做比较,那我有200%的理由相信:咱们国企的领先优势更将是一骑绝尘笑傲群雄了!在咱的主场,外企岂是“正规军”的对手呢?!

  • 再看媒体关注度

“共享“、“区块链”,“新零售”、“乐视”、“楼市”、“茅台”、“一带一路”、“趣店”……搜索了一大圈,除了比特币,滴滴买了UBER,苹果出了新手机,外企裁员潮,贾跃亭去米国继续劈情操外,我再没有在“国内板块”,找到任何和外企相关的商业热闻。

由此可见,中国商业这碗鸡汤,少了跨国公司的葱花点缀,一样可以做得香气扑鼻精彩诱人!

二、叶利钦访美痛哭的心情

我经历过

记得有次看《叶利钦传》,里面有个桥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当叶利钦第一次访美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他让车队随机停在了休斯顿街头一家极其普通的超市门前。

当他进入超市,看到里面玲琅满目的商品,各种肤色的购物者悠闲从容的生活状态时,他无语地走回了自己的汽车,然后躲在一个角落抱头痛哭……

他那在脑海里被灌输和坚信了几十年的信仰和价值观,瞬间就崩塌了。

因为他眼前看到的真实的一切,再加上一息尚存的良知,正以不可置疑的力量告诉自己——这,才是一个好的制度应该有的样子:

民主,多元,个人自由

这是叶利钦的经历,也是我自己的亲身感悟。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20多年了,但我至今都无法忘记第一次去米国、欧洲、日本、新加坡时所经历的三观冲击与震撼,这其中就包括来自于在外企工作的亲身体验,我第一次知道:

  • 原来领导是可以直呼其名的,是不用加职务、头衔、敬语、名讳的,而且在组织里每个人最起码看起来都是平等的!

  • 原来“工作和生活是需要平衡”的;从本质上讲,每个人其实都在为自己工作;为家庭、个人健康、快乐所做出的努力是应该受到企业认可和鼓励的;加班不但不值得表扬,而且还是应该杜绝的!

  • 管理集中的组织模型容易招致不可控的风险,因此制约和平衡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体制保证。一个过于依赖于某位卓越领导,而非流程和机制的企业,是不健康的。

  • 创新从来都是自下而上的,缺乏了宽松、自由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做根基,任何真正有实质意义的创新和变革都不可能出现——无论有多强、多好的长官意志都没有用。

  • 原来还要查查企业内部有无性骚扰、有无血汗工厂给我们供货、组织员工搞搞团建、办公室墙上贴几张道德委员会的举报电话……

三、企业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而职场人又该追求什么

什么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意义深远的问题。

让自身能好好活下来,让职场人有稳定的收入,从而有能力养家糊口维持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我相信这是大多数初创型民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没什么情怀和逼格好讲,只要不违背法律和基本商业规律,那么在商言商,无论怎么做都无可厚非。

前一段时间,我受邀去一家企业给职场小白们讲职业规划课。为保证教学效果,课前企业的HR提出要审核一下我的分享大纲。

当她在我的PPT里看到“I work for myself”,“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积极主动管理自己的老板”时,吓得花容失色,忙不迭要求我把它们统统删掉!

理由是这些内容和他们的企业文化相悖:

我们鼓励的是忠诚和责任!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具有企业主人翁的精神,极强的执行能力,以及对团队和上级的服从。在我们的企业,员工都是抢着加班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当今残酷的商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你讲的那一套都是不接地气的外企思维,早就被现实证明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了!改,赶快给我改!

好吧,看在你是金主的份上,看在老纸一家老小要吃饭的份上,我改还不行嘛。(哎,真是人穷志短啊)

经过删减和润色,HR总算点头通过了我的课纲。当两天的课程结束后,我一边数着白花花的银子(课酬),一边在脑海里浮现出上课时,那一张张对未来充满好奇、幻想和憧憬的小盆友们的脸。

10年、20年以后,他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到那时,我们的社会又会变成何种模样?

当加班变得习以为常,当职场人的时间、权力被公司侵占时,自己变得越来越麻木,甚至最终把这种妥协当成了一种习惯后,我们是否会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类似不公、侵占和伤害,同样麻木?我们是否越来越难容忍不同的声音?未来要媚上媚权,还是媚真理、媚事实?

纵观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生在什么家庭、和谁结婚、在哪家企业工作,这三个因素从根本上塑造了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并最终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体制。

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仅仅在于商业成功、帮助弱势群体吃饱穿暖,更需要创造、传承和反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而每个上班族的职场发展甚至个人塑造,都与所处的企业价值观、行业文化干系重大。甚至可以说——

什么样的企业,培养什么样的职场人。

我不是前清遗老,更不想迂腐地为行将“没落”的外企终老山林尽忠守孝。外企在中国的衰落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不接地气、决策缓慢、盲目自大、不信任当地管理团队等等。

每种企业组织的兴衰,都受其内在的原因和外在商业规律的共同影响,我们无需太过激动或感伤。

但今天,我试图把企业的成败和价值,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来讨论和审视:

开启民智的,不应该只是教育,企业、组织、社会团体一样难以免责。

于外企而言,除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论,它对每个在其中供职过的中国职场人来说,或许都曾是一次关于民主、个性、多元化的教育和熏陶。

让无数人看到了差异性,从而或多或少地具备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和思维——这种影响绝非仅限于企业组织和商业竞争中,更将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个职场人,都该珍惜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摸索、碰撞、学习、交流,最终融会贯通的时光。

企业的兴衰,说到底不过是一个社会制度的试纸,继而影响和左右着制度的下一步走向。

而具体到每一个职场人的生涯成败,说到底还要看在广泛吸纳各种行业规则、企业文化的前提下形成了怎样的眼界和气质。集大成者,才能历久不败。

最后,真诚祝愿本土企业越来越好(不只是商业本身的成功),也祝外企能在中国“幸存”下去(而不限于博一个存在感)。

也真诚地希望每一个职场人,不管在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行业制度之下,都能学到所需、求得真经。

毕竟百花齐放虽没有万众一心来得好看过瘾,但却是最具生命力的存在!

外企、国企和民企,我选择_____。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张思宏,前亚马逊中国区副总裁,人称“Peter哥”,一个读书人,两个孩子的爹,三所大学MBA客座教授,个人公众号没空读书(id:mkdspeter)。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