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留学的逻辑:舌尖上的英国你懂的!

新浪教育

关注

作者 | 赵刚 

“舌尖上的英国”让人好奇,而结果往往让人失望,其实饮食上,英国还应该属于欠发达地区,不过点破了这层窗户纸,又会自讨没趣。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留学为你来》栏目邀请我去参加“舌尖上的留学”主题节目的录制。想来想去,总觉得英国没什么可吃的,从饮食的角度分析,英国还应该属于欠发达地区。

英国人为什么喝下午茶?

在西方社会,喝茶的国家真不多。我记得留学英国时,德国室友说,他们德国人只有生病的时候才喝茶呢,而美国人更是以喝冰水见长。

英国人乐此不疲,在英国的历史发展中也融入了茶叶、瓷器、丝绸等很多东方元素。不过,茶和咖啡之外,他们也没有喝热水、温水的习惯,而最多是tap water——自来水。在英国待的时间长了,我很喜欢那里的英式红茶,袋装,味道有些重,但很暖胃。

下午茶可能是源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也就是茶点的配套。甜点比较讲究,蛋糕、饼干搭配,而瓷质的茶具(茶杯、茶壶、托盘等)更是雅致,很有些中国味道,也许是当时贵族中时髦的“中国风”。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两头沉”,早饭、晚饭吃得很多,而中午一般比较凑合。我的英国同事大部分时间没吃过什么“正经”午饭——一个苹果,或一个三明治,或一杯咖啡,或一碗蔬菜沙拉。

当年留学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上午和下午的课往往只间隔1个小时,有时甚至只有45分钟。本来嘛,按照英国人午饭这个吃法,10分钟足够了,而且他们也没有午睡的习惯,这可苦了咱们中国同学。

我当时中午只能在学校的食堂(cafeteria)凑合一顿,一碗汤,一份意大利面,一盘沙拉,也能吃饱,毕竟中国人午餐很重要,午睡的习惯是花了一段时间才“戒掉”的。

这样看,英国人实际上是吃4顿饭:他们的下午茶时间(下午4点左右),是对中午的有效补充,由此晚饭前也不至于太饿。

炸鱼和薯条

英国饮食的标志是不是炸鱼和薯条(Fish and Chips),应该还有争议。

按说炸鱼这道“美食”还是挺讲究的,英国当地的海鱼非常新鲜,炸出来外焦里嫩,金黄色的,香喷喷的,但量过大,也不卖小份或半份,而且还要加上几乎相同重量的薯条——又粗又大,叫薯块儿更准确,铺了满满一大盘。

这一堆倒进肚里,后果可想而知。我第一次吃的时候,午饭、晚饭全有了,直到第二天中午都不饿,打嗝儿还是这个味儿。吃一顿顶三四顿,虽然经济上合算,但这种油炸食品,常吃恐怕要出问题。

实际上,英国人近十几年来,提倡吃素食的浪潮越来越强烈,而且英国同事平时锻炼的力度普遍高于中国人,跑马拉松、练“铁三”的不在少数,饮食中吸收的高热量能够较快分解掉。

另外,炸鱼和薯条也不是英国人的主要食品。其实,多观察一下就能看得很清楚,中国北方人饿了,想吃些简单的、顺口的,一般会想到面条、饺子,美国人会去买汉堡,而英国人则喜欢三明治。

大约10年前,到英国出差,想吃碗热汤面,很困难,那时英国的中餐馆还是以粤菜为主。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北方人来到英国定居,山西的面条、陕西的肉夹馍、河南的烩面也开始多了起来,而且味道与国内已经没有太大区别,很地道。

会做饭的中国留学生是强者

当然,在英国留学,买着吃肯定不如自己做着吃。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会做饭可以保证营养的相对均衡,说到底,“中国胃”还是适合中餐。在英国,饮食方面带来的效应让人惊愕:男生瘦,女生胖。来自东方的女同学总在抱怨,体重在黄油、奶酪、牛排、冰激凌的夹攻下有些失控。可同样吃了这些东西,男生这边就完全不同了。我属于这类的典型案例,体重不升反降,留学期间的体重至少下降了20斤,这能够反映出咱们中国人对英国饮食的不适应。

另一方面,会做饭、能团结国际学生加入中国人的“阵营”,是最好的交际手段。那时,我的宿舍经常成为中国同学聚会的场所,我的室友——德国人Markus和英国人Berry都喜欢吃中餐,一到聚会,大家分工协作,其乐融融。

中国同学先把房间内的烟雾报警器用塑料袋包好——毕竟中餐的油烟还是比较厉害的,然后洗菜、做饭;Berry张罗甜点,英式的甜点虽然热量高,但味道很浓、纯正;Markus负责摆桌子,开红酒,他身材高大,力大无穷,用开瓶器简单拧两下,木头瓶塞冒出个头儿,他3个手指一拉,就出来了!

大家边吃边聊,兴致盎然,效果远远好于英国人惯常安排的华而不实的冷餐会。

让英国人自己说出来,在他们国家没什么好吃的,那没问题,他们也会用这个话题开玩笑。咱们最好别主动点破,否则让不冷不热的英国人听到了,肯定会遭到尖酸、黑色幽默似的反驳。自我批评可以,批评别人——悠着点儿!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常年担任英国大学中国区总监;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