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英国留学与诸葛亮游学的异曲同工

新浪教育

关注

作者 | 赵刚 

你知道英国留学与《三国志》之间的联系吗?我喜欢三国历史,在阅读相关史书的过程中,重点研究了诸葛亮游学的经历,诸葛亮堪称博古通今的“学霸”,他在青年时期锻造的思维意识,与当今英国留学的轨迹不谋而合。成才的路径可谓中西合璧、一脉相通。

1800多年前,公元196年前后,十五六岁的诸葛亮开始了自己的“游学”生涯。《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记载,“(诸葛亮)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诸葛亮的游学,与今天莘莘学子留学英国相比,虽然形式不同,环境不同,但在思辨意识、实践意识、公关意识等方面汲取的营养,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英相通的思辨意识

一般来说,英国的学术环境不受行政干预,师生之间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学术气氛宽松自由。而东汉末年诸葛亮生活的荆州地区,接纳了很多躲避中原战乱的士人,知识界、学术界的交流和碰撞异常激烈,而且中央政府、当地政府也没有过多限制,形成了崇尚创新、务实的治学思潮。

学术环境之外,英国大学治学要求很严格,强调学位是“读”出来的(You need to re d degree)。老师安排了长长的参考书单供学生广泛阅读,平时作业中,如果参考书目(bibliography)少,就可能不及格。这样要求的目的,就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不拘泥于某个侧面,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而当年的诸葛亮也做到了。在新学风的激励下,他的思想异常活跃,博采众长,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要义予以辨识和批判。

据《诸葛亮集·论诸子》记载: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看得出来,诸葛亮对道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学说批判继承,思想意识上的多元性让他突破了儒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局限。

中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而英国则缔造了以法治、理性、民权为基础的近现代文明,而两大文明都强调兼收并蓄、批判继承的理性传统,只是在英国的课堂里,理性、思辨的学术思维意识更为突出。

学以致用的实践意识

当然,仅仅是读书还远远不够,英国教育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实践活动。英格兰地区大学本科阶段,有“三明治”课程形式,即在三年学制的基础上,大二或大三阶段,根据学生意愿,通过雇主的面试后,可以再增加一年的实习期。不过,英国硕士阶段几乎没有带学分的实习项目,也就是说,实习不是必选项,更像是兼职工作的性质。

诸葛亮的实践意识也在游学后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主动性更强。作为官宦人家的子弟,诸葛亮并没有受到正统儒家学说中“君子不器”观点的限制,亲力亲为地开荒种田,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磨炼了意志与品行,读书与生活得以兼顾。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诸葛亮的生产实践日后竟成就了一段军事史上的佳话。“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三国志·诸葛亮传》)

一国总理,三军统帅,除了宏观政策、战略部署之外,竟还能亲自研发新型武器、运输工具和制定战法,难怪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惺惺相惜地赞叹他是“天下奇才”。(《三国志·诸葛亮传》)

“躬耕南阳”的经历,还丰富了诸葛亮在天文、气象、地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诸葛亮集·二十八宿分野》中的描述让我确信,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非只是小说家之言。

农耕生活强化了诸葛亮做事的条理性。错过农时会直接影响作物的收成和来年的耕作,他在农业生产中一丝不苟的实践态度和管理水平,成为他辅政蜀汉期间“事无巨细”工作作风的基础。

学术交友的公关意识

国际化的朋友圈是英国留学的重要收获。英国大学的破冰聚会(ice-breaking party)、学生会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都是重要的公关场合。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小圈子——师生朋友圈。

在英国大学里,任课教师,特别是商科的老师,大多在校外有兼职,这在英国是合理合法的。老师与企业、机构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隐形的兼职猎头,甚至可能是未来雇主。当然,一见面就对老师说,“老师,您帮我找个工作吧。”一定是缺心眼,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用学术的方式与老师接近最可行。上课积极发言、主动提问,下课与老师探讨学术问题,认真完成作业,并争取好成绩。

如果从哪一天起,这个老师一进教室就能喊出你的名字,而且还情不自禁地与你寒暄几句,公开地对你开几个善意的玩笑,此时,你应该是成功了。在这种情况下,你顺便提一句兼职,甚至全职工作的事,到“火候”了,至少你会得到一封他的亲笔推荐信。如果这个老师是行业内的著名教授,这封信就价值连城了。

有心的诸葛亮早就悟到了这一点。

他青少年时期的学伴多是荆州襄阳地区的名门之后,这是诸葛亮融入当地士族阶层的途径。荆襄名士司马徽、庞德公、徐庶对诸葛亮的才学尊崇有加,还给了他“卧龙先生”的绰号,并成为诸葛亮投奔刘备集团的主要推荐人。诸葛亮顺利进入了荆襄官宦、士人阶层的朋友圈,为日后从政积累了人脉。同时,诸葛亮从这些社会关系中,一定也获取了时局动向的宝贵信息,并深刻地领会了天下大势,日后《隆中对》的基本蓝图也就水到渠成了。

留学也好,游学也罢,不过是手段和形式。从诸葛亮的游学经历和收获不难看出,成才的路径中西合璧、一脉相通。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常年担任英国大学中国区总监;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