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中国式父母:向左广场舞向右当保姆

新浪教育

关注

作者 | 胡不归 

下载旅行青蛙一个礼拜后,终于凑齐700颗三叶草,为我亲爱的蛙儿子买了一只高级碗!

这期间我和蛙儿子聚少离多,不见蛙影的日子里愁肠百结,等它家里蹲了又急得团团转,创下一晚上为游戏贡献25次日活的记录,只为看它有没有出门。

翘首以盼终于收到一张来自远方的明信片,尽管上面只有它戴着绿帽的背影,竟也忍不住泪目。

养蛙的果然都是空巢老人,娘在这头,蛙在那头。

也有人说,蛙是成人后的我们,漂在外头,而爸妈在家乡那头。

或许没有一个老母亲不在含辛茹苦养蛙时,联想起自己也是那个不懂事的儿子,家里还有年迈的老爸老妈。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胡不归。

一、直到我们离开家

他们才开始生活

前几天老妈忽然宣布,要把家里房子卖了,和几个关系要好的同事换进同一个小区。

没想到老妈竟然这么放纵不羁。去年她在县城边儿上买了一小块地,种了点白菜辣椒丝瓜香葱。

没事就和老爸骑车10多分钟去地里,这儿扯扯草,那儿浇点肥,家人群聊的画风主要是蔬菜的长势报告、口味报告、和北京的成本及农药含量对比报告,退休老人二次就业心得报告,等等。

她单位里的好姐妹们一一效仿,几人还合伙承包了菜地旁一小块池塘,养了十几只鸭子,周末钓鱼、聚餐,大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意。

结果昨天就跟我宣布了她的“养老大计”:要和三个姐妹搬进城郊同一个小区,几家子一起种菜,养鸭,病了相互照顾,夏天一起去峨眉山避暑。

她们还相约要一起去青海、新疆、日本、意大利、新加坡。

大概是我出门的时间太久,明白该让我浪迹天涯,而她终于可以潇洒地只为自己活了。

二、父母值得更好的晚年生活

但并不限于传统的生活方式

这么一想,竟然有点感谢我的蛙儿子不着家。

如果哪天它带回来一只蛙媳妇,还生了一堆小小蛙。

作为一对现代社会里的男蛙女蛙,为了让小小蛙住上学区房,上个好学校,从此走上蛙生巅峰,它们一定是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忙得只能把小小蛙扔给我。

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价值观里成长起来的合格的老母亲,我自然是兢兢业业买菜做饭,平日接送上学,周末还要把小小蛙送去上兴趣班。

毕竟,儿孙绕膝就是我最朴素的愿望,替蛙儿子分担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不就是一只典型性中国蛙的老年生活吗,为儿女操劳一辈子。

可事实上,作为一个改革春风里长大的,独立、自我、秉信“儿孙自有儿孙福”的老母亲,我想象中的老年生活,应该是以前看《老友记》,Chandler向Monica描述的样子:

有个市郊的小房子之类的……我们可以养只猫,脖子上挂上铃铛;在车库上盖个房子,让Joey养老。

《老友记》之所以成为经典并被我们在记忆里不断温习,是因为它带来了全新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迫使我们跳出传统去审视自身的文化传承。

无论亲人还是朋友,相处温暖、自在的前提,是他们都是独立且相互尊重的个体。

这六个老伙计和父母之间,几乎无一例外都有过不愉快的回忆,父母越是介入孩子的生活,双方就越痛苦。

而几个年轻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扶持与不依附,才是最舒服的陪伴,才是让他们老了盖个车库也想住在一起的原因。

这也是我想说的:爸妈老了,让他们去过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历程,和我们互不依附、相互尊重与独立,大概才称得上是美好的老年生活。

我们需要为爸妈提供更好的晚年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需要传统的生活方式。

三、高质量、有尊严的养老如何才能实现?

事实上,就算我们不愿意,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也已逐渐变得不可能了。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2亿。到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5.3%。

也就是说,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老年人。

其实,所有经历过人口过多的国家都会出现生育率下降、老少比提高的现象。

在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老年人数量庞大,但在低生育率时期出生的子孙数量却急剧减少。这使得靠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方式无以为继。

在传统家庭模式中,父母年老体衰后由子女照顾。尤其在农村,亲朋好友都住在附近,看护也很方便。

但在现代家庭模式当中,子女数量减少,有的老年人甚至没有子女。

这种由于人口过多而带来的生育率的下滑,将彻底改变中国的养老模式。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认为,我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的这种安全感只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发达国家的先例表明,子女根本不愿意和父母一起生活,而老年人也不愿意和子女共同生活。

在存款和社会支持使得独立生活成为可能的前提下,独立生活才是人们普遍期待的。

你更希望父母以哪种方式养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