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二次元孩子的青春期 家长如何应对?

新浪教育

关注

“二次元”是什么?二次元就是二维。现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是看着动画漫画,打着游戏长大的,他们在二维空间里面学到了很多家长并没有告诉过的知识,了解了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以及对待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影响下成长的孩子,就叫作“二次元孩子”。我是70年代生人,我的女儿现在美国读大二,她也可以被称为“二次元孩子”。我和女儿之间的故事,让我对他们这一代有了更多认识。

“二次元”不同在哪里

1、沟通方式

我们的时代获取信息大都通过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或者报纸;但现在孩子是主要是通过手机或者是PC端的网络,他们的整个信息环境跟我们不一样,所以沟通方式也不一样。比如,这个表情符号代表什么? 我调研过的家长一般都说是“再见”,跟朋友聊天,聊到最后要休息了,就发这个表情。但是孩子们不是这么使用,这个表情在孩子们那里叫作“友尽”——再也不见,从此绝交。

我们一家三口有时候在微信里聊天(因为女儿在美国上学),聊完之后,我夫人偶尔会发这个表情。有一次,女儿私下跟我说:“我妈这表情太恐怖了,要跟我绝交,从此再也不见。”

家长们要记住一点,一些我们认为的符号和表达,其实对孩子而言是可能意味着其他含义,而这不仅仅限于微信里的一个表情,或者你说的一句话。

2、对于过程的认识

在我们那一代,很多时候都要等待,我们想要这个东西,但家里没有实力马上给,家长会让我们等待。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很多东西家长愿意马上给,同时也有这个实力,孩子必然也会形成这样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父母有这个实力,是一个进步的好事;但是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耐心可能会越来越低。物质的丰富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任何东西立马就要似乎已成为常态。

3、成功标准

我们那个时代的成功标准“三有”——有文凭,有编制,有地位。但是,现在孩子们的标准,借用之前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叫作“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巅峰。”说白了很简单,我挣着钱了,我的人生就成功了。当然,这是一种戏谑的说法,但可以看出家长和孩子价值观的不同。

在我们的年代,价值排序常常为:事业、家庭、个人。事业第一,做好了事业,还可以帮助家族里的其他人,最后是个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事业成功之后,发现自己这个病那个病全都上来了,因为最开始关心的不是自己。

我们孩子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现在大多数孩子考虑的首先是个人,接着是家庭,然后才是事业。但是,这种情况的形成与孩子们接触的流行文化有着一定关系。现在流行的美国大片里,价值观念是:自己是最重要的,接着家庭最重要,主人公可以为了个人和家庭放弃事业,并以此为荣。但是这种情况是错误的吗?也不是,并且和中国传统思想不谋而合。在中国儒家的价值观念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照这四个阶段,首先要修身,把自己的事料理好,把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好。接着齐家,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如果家庭都乱糟糟,其他的事也很难做。最后才是治国、平天下。

前面的分析,就是想和家长们讨论孩子是怎么思考的。他们跟作为家长的我们区别在哪里?区别本身都没有对错,它们的形成是由于时代改变。孩子们在他们的时代看着二次元的书籍和动画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不可能要孩子按照我们时代的价值取向去做事情。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最无奈的时候可能会说“你得理解我们”。但是,孩子他能理解父母吗?家长和孩子相比,社会阅历丰富,也经历过从小到大的各个时期,而孩子的阅历还很有限,他不一定有能力去理解家长。那么,家长可以怎么做?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站在自己角度思考。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教训。

女儿小时候特别喜欢圣诞树,所以我夫人经常买个圣诞树摆在家里。女儿准备出国的那年圣诞节,当时夫人被派出去出差了,家里就我们爷俩。为了让孩子感到母亲的慈爱,我就跟她说: “孩子,今天我给你扛个圣诞树回来。”我女儿不要,我说:“别客气!”女儿坚持说:“我不要,你别给我买。要给我买,我就把它扔出去”。我心想:“辛辛苦苦给你买个圣诞树,还不领情;我买回来,你肯定喜欢。”

就这样,我坐车到批发市场,扛了一个圣诞树放在家里。女儿一看,马上就“炸毛”了,要求我赶快把它退了!听完,我也是怒火腹中烧,大老远的扛着圣诞树累够呛,回来撅着屁股组装完,装完了之后再让我把它拆了扛回去再退掉,这种自讨麻烦的事,我不能干。女儿一气之下打电话给在外地的妈妈抱怨:“你看我爸,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不需要圣诞树过圣诞节。”老婆说我不征求也不尊重孩子的意见。但是,我确实想想营造一点圣诞节的气氛,缓解孩子考试申请的压力。结果两个人都说不通,我夫人也很无奈。

到了晚上,我们俩气得谁都没吃饭。女儿自己出门,过一会儿给我打电话,特别不客气地说:“我看电影你过来吧”。可把我乐坏了,我就“屁颠屁颠”地赶到了电影院。虽然我女儿还气哼哼地看着我说:“马上开演了,你把手机给我关上,看电影不准玩手机。” 但我还是乐呵的。

我后来反思,其实女儿就是想看场电影。孩子不是不了解父亲的用心,但是因为我不清楚她到底想要什么,并且没有尊重她的意见,搞得大家都不开心。

之后,我在女儿的申请美国大学的留学文书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令我深有感触。

“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不同个体,当还没有站到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当还没有完全感知到他们的需求的时候,我们怎么就可以判定他们需不需要我们的关注,怎么可以对他们是好学生差学生下定结论?……让他们在人生最开始的道路上感到自己与其他人并不相差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收获到想要的东西。 ”

这段话,我想也是孩子想要对家长说的。

每一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当孩子们面对未来的道路,面对升学,考试等等一系列的挑战,我们是不是对孩子有足够的信任?愿不愿意与他们进行充分的沟通?能不能真正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愿不愿意尊重他们内心的选择?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能够渡过种种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通过重重心理上的激流险滩,从而真正满怀着自信,带着知识走向属于他们的未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