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最近火爆校园的思政慕课圈粉无数

新浪教育

关注

近日,中央各大媒体纷纷聚焦“高校思政课慕课”。慕课如何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它给高校思政课带来哪些创新和改变?先随小编一起看看《新闻联播》的报道↓↓↓

慕课让思政课火起来的原因是啥?随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三个案例,答案,就在文中!!!

1、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谁说的思修课是水课、睡课,今天上了一节感觉挑战挺大啊!”

“这门课不单给我们的大学生活指明方向,更让我们了解自己和社会。”

“感觉理想的部分好有趣,不仅有干货,线下讨论、辩论很锻炼能力。”

……

清华大学慕课网络讨论区上,很多学生表达着自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认可和喜爱。

揭秘原因

为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活起来,清华大学从2014年起探索思政课慕课教学,“思修”课成为最早“吃螃蟹”的课程之一。在线开放课程、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瑜开授的“思修”课,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更投入,对社会、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传统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往往要在45分钟或90分钟内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内容。而在这里,一个章节的内容被分解为符合学习习惯的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被制作成5至8分钟的独立视频。

只要有空,学生就可以打开电脑或手机观看教学视频,这让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完成学习,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在线下课程中,清华的学生需要参加8周的大班教学,再根据自己的时间,在助教协助下组成一个二三十人的小组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1+1>2的效果。

教室里,围绕“互联网时代的爱国主义”话题,30多个学生轮番论证、争辩不断。只有在讨论陷入胶着时,张瑜和助教才会适时点拨几句。这是“思修”小班讨论的场景,也是清华学子眼中比慕课“更有魅力”的教学环节。“原来都是大班上课,只能点几个学生交流,没法让大家充分自由表达。”张瑜说,现在的课堂,每个学生都能发言,经常下课铃响了都不舍得走。

2、北京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

线上出现大量学生之间互问互答。

两年来,课程已有超过5万名学生选修。

揭秘原因

传统的教学方式得以吸收在线教学的优势,北京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将线上视频教学、线下学习和师生互动、实践教学相结合,向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体验,解决了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

不同于其他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程常讲常新,时效性是最大的特点,内容滞后也是其面临的难题,尤其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来说更是一项挑战。

在校内,通过慕课、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北京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即时性。

课程组还建立了“形势与政策”课专家库和讲师团,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授,通过慕课平台,向全国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和地方院校提供名师课堂的无限、免费分享,从整体上提升全国“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质量。

3、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自2013年上线以来,每学期选课人数一直保持在5万人以上,累计选课学生达34万余人,累计使用学校达230所,其中既有教改前沿的南方科技大学,也有新疆医科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西部高校。

揭秘原因

慕课的“短平快”改变了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模式,对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坚持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就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教学中的突出作用。只有真正实现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生动活泼的思政课教学场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松林说,“我们在慕课教学中增添了大量历史图片、文献原文、影视作品、纪录片等,既增加了课堂的可视性,又能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走。”

在传统教学中,李松林与学生的互动非常多。在慕课课程里,学生们依然能广泛参与、积极讨论、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李松林常以时政热点、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语中碰撞思想、共同成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