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读写困难的孩子 是如何被美国高中录取的?

新浪教育

关注

读写障碍是一种特定的语言障碍,指孩子在阅读方面有困难,同时影响其他和语言有关的能力,如书写及拼字的能力。目前中国约有一千多万小学生正受到这样的困扰。魏天翔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他从没有因为自己有读写障碍而自卑,反而庆幸因被“关上一扇窗,而打开了一扇门”。在妈妈的陪伴下,他被位于美国罗德岛的高中拉萨尔学院(LaSalle Academy)录取。他是如何做到的,他的家庭又做了哪些努力?一起来听听魏同学的故事。

201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们针对“中国读写困难现状”对北京、武汉、济南等地2000多名小学生的筛查发现,读写困难在中国的发生率高达11%左右,由此推算,目前中国大约有1000多万小学生正在受到读写困难的困扰。

魏天翔就是其中之一。在魏天翔一年级的时候,他的妈妈孔庆华就发现他与其他小孩子在学习上的不同,后被诊断出是比较严重的读写障碍。

       但魏同学看上去与一般的孩子并无差异,与他交谈后发现他比同龄孩子要成熟许多,甚至懂得一些成人都无法看清的现实。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自己有读写障碍这件事的时候,他说,我庆幸。

魏天翔的妈妈孔庆华女士一开始由于对读写障碍的不理解非常焦虑,经历了十多年的奋斗与探索之后对读写障碍有了新的看法,并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系统。她曾顶着来自家人和社会的不理解孤军奋战,有人赞扬她的坚韧,有人说她离经叛道。从母亲的角度出发,我想她是希望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

现在魏同学以SLEP 60分(满分67)的成绩被位于美国罗德岛LaSalle Academy高中录取。

SLEP是Secondary Leve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的缩写,即中学生程度英语水平考试(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初中, 高中的英语能力测验),形象地说就是初中生, 高中生的托福。

该学校的课外活动十分丰富,非常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同时学校有504计划和读写障碍中心满足了母子的需求。招生官对魏同学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孩子也很喜欢学校,相信这所学校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孩子的潜能。

虽然我自己有读写障碍,但是你问我,我难过吗?我反而会说庆幸。

当问及魏同学自己如何看待读写障碍这个事情的时候,他说,“虽然我自己有读写障碍,但是你问我,我难过吗?我反而会说庆幸。”

魏同学觉得读写障碍在很多方面上让他成熟不少。基于家庭问题,朋友间的问题,他看明白很多事情,懂得很多道理。

他说:“一些人往往不会去接受他们不懂的事情,或者他们才刚刚认识的东西。比如两个人刚刚认识一个礼拜,他们会互相轻易借钱吗?当然不会,他们不敢去尝试。但是,创新就是去尝试一些从来没有试过的东西,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陌生的事情他们比较抵触。”

很多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读写障碍的问题,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面子。他们怕如果这个问题暴露,社会舆论的压力,别人会指指点点。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要大胆承认,别人笑就笑,管那么多干嘛。”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很多家长做不到。

魏同学坚信:上帝帮你关上一扇门,他必定会帮你打开一扇窗。如果你某些地方不行,你一定有地方是强的。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事情是绝对的。并不是说读名校才是最好的,条条道路通罗马,心态很重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更好地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展现出来了。

从魏同学一年级开始,孔女士就发现他学习的时候,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一到考试魏同学就不愿动笔,平时做功课也很慢,而且很多东西跟他说了也没有那么容易理解。

直到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的班主任(一名美国老师)发现他经常把B和D, P和Q写反。而在美国5%—15%的孩子是这样的一个现象,暗示着孩子有读写障碍。

老师给孔女士介绍了一部电影,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向她揭示了孩子有读写障碍这个事情。之后,孔女士寻找了很多国外的读写障碍资源,并与他们沟通,然后结合孩子的情况,她再次确定孩子有读写障碍。

但是当时并没有中文的检测可以去认证孩子有读写障碍,所以之后她让孩子以学英语为主。一直等到小学毕业,、2014年,他们才做了第一次正式的读写障碍检测,并证实了孩子有读写障碍。2016年,他们又做了一次检测,再次确定为读写障碍,而且孩子的情况属于比较严重的读写障碍。

读写障碍指孩子在读、写和计算三个部分有困难。魏同学主要有读和写的症状,并伴随多动症,偏严重。阅读文章的时候,他很难理解文章的意思。写也有困难,字体不好看,弯弯扭扭像在画画,他很难用写表达内心的想法。

在计算上,他无法理解1+1为什么等于2,更擅长于思考去探究1+1为什么等于2。这样的孩子不是特别适合现有的中国教育系统。

其次,读写障碍的孩子在考试的时候是需要一些帮助的,比如在SAT考试的时候需要别人帮他读题和写答案,但是目前国内的教育体系并不会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而在美国有一个504计划,只要孩子被检测出读写障碍,他可以得到相应的帮助。不得不说,美国的教育考虑的更全面。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更好地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展现。没有最好的教育体系,但是美国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对不同孩子的需求提供了更多关注与帮助,表达了一种对差异性的尊重。而这种尊重,显得更公平,更能发挥一个人的潜能。”孔妈妈说。

马上要去美国上学了,针对美国与中国教育的不同,魏同学显得特别谦虚。他并不认为中国的教育完全不好,美国的教育就是最好,这是相对的,都有利弊。

但是,美国教育比较开放,机会更多,中国很多都是应试教育。他认为,人可以什么都没有,没钱,没房子,但是人不可以没有思想,没有思想你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没有思想,就无法思考深刻的问题。

为了发展孩子的特性,勇于挑战传统教育体系,发展适合孩子成长的系统。

在了解到孩子有读写障碍之后,因为不了解,孔女士很痛苦。孩子在学校也受了很多委屈,同学不理解他,老师也不帮助他。后来对读写障碍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孔女士做了一大胆的决定,让孩子退出传统的学校体制。

孔女士自己给孩子设计了规划,让他做能做的事,不逼他做任何事,保护他的求思欲和自信。所以孩子目前在各方能力都很强。在采访中,我也感受到了孩子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并且,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发现他的很多天赋。

“有读写障碍的人可以看到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孔女士说。

“比如3D设计,他获得了上海3D设计建模打印第二名。他们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只是这样的孩子在国内比较辛苦。”

由于国内对于读写障碍的不理解,魏同学的求学经历非常坎坷。他小时候在私立学校,然后去宋庆龄学校,但也还是无法满足孩子个体成长的需求。之后,他们又去了一所英国学校。因为校长的孩子也有读写障碍所以对这方面比较了解。不过,由于运营不善学校倒闭了。

之后,他们去了另一所英国学校。在小学部的时候,遇到了年级组的负责人,这个负责人的爸爸也是读写障碍,所以他很理解孩子的情况,尊重孩子的差异性,一直鼓励他。

但是到了中学,老师并不是特别理解读写障碍的孩子,他就受到了很多委屈。后来,他们去美国参观了一些学校,但是考虑到孩子年龄比较小,还是想说留在父母身边比较好。

在国内,他们又陆续尝试了几所学校,但是由于这些学校意识到自己无法帮助读写障碍的学生,都劝他们退学。最后他们退出了传统的教育体制。

孔女士开始自己为孩子做规划,她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学习机器人,参与一些科技比赛,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她也通过与上海特殊教育办公室的沟通,给孩子在学校挂了学籍,直到孩子今年考上了美国的学校。

特殊教育在国内还很不成熟,但问题更多在于家长的逃避态度。

在国内外搜寻读写障碍资源的时候,孔女士发现了很重要的两点:

一、中国家庭对读写障碍的不理解;

二、国内社会能提供到的帮助实在太少。

孔女士说,“七八年以前,社会上对读写障碍认知太少了,我一开始特别无助,大家都给我压力。会说我没有教育好孩子。我自己的感触就是有读写障碍的家庭很辛苦,特别是妈妈。妈妈比较感性,包容性比较强,但是爸爸很难去包容。”

她发现国内特别缺少读写障碍的资源和设施,国内的特殊教育还太年轻。虽然政府意识到了这一批学生的存在,他们也很希望可以帮助到这一批学生。

“但是,现在的家长不了解读写障碍,不愿意接受和面对孩子有这样的事情。宁可说孩子只是懒啊,笨啊,也不愿面对这个问题,他们采取的是一种逃避的方式。”

孔女士认为,如果家长能够接受并且主动与学校沟通,孩子还是可以被公平对待的。

“很多家长害怕学校会让孩子随班就读,但是随班就读不是坏事,只是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学校的功能。如果是随班就读,那学校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社交的场合,孩子该学的东西在家其实也可以教。”

孔女士在读写障碍这一块的经验积累,使很多家长都开始联系她,寻求帮助。

她会鼓励家长们内心要强大起来,尤其是妈妈。她也会鼓励爸爸尽量配合妈妈,因为她发现很多家庭都存在一个与她家庭一样的问题,那就是爸爸无法接受孩子有这个事情。

孔女士说:“我觉得作为父母我们的思想更应该开放一些,其实在二十多年前,美国的家长也是这样的。”

好的教育是什么?就是父母做好榜样。比如:父亲在家里抽烟,今后孩子也会这样做,家长的行为决定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在外面犯错,家长首先要找的是自身的原因。

孔女士建议家长停止打骂孩子,停止暴力,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同时家长也要学会跟学校沟通。现在很多家长的做法是怕孩子自身有问题,老师就会针对孩子,让孩子受苦,他们会讨好老师,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但是作为家长,不应该去讨好老师而是应该理直气壮的去告诉老师,孩子的情况,让他们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天赋,从而让孩子主动学而不是被动学。其实,找到了兴趣,孩子会有主动性的,而家长要做的是一种指引的工作。

在与读写障碍相处的这十年中,孔女士也有了一些亲子教养方面的心得。她觉得作为妈妈,孩子应该由自己带比较好。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要多倾听孩子的建议,不要以为他只是个孩子,其实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最明白自己要什么。

一路来,孔女士都是以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只要孩子愿意去做的事情,就会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空间和机会。

“孩子只要坚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孔女士说:“我们今天不是因为要上一所学校而去上学,而是要去学校里面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去上学。”

选择学校的时候,合适比‘最好’更重要。

谈到美高申请,孔女士说,“选择合适的学校远比去最好的学校,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孔女士一直很关注美国的学校,也了解到有专门的读写障碍学校,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等等。她比较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孩子不想去读写障碍学校,而他们也无法上公立学校,所以最后他们在私立学校中做了选择。

首先,他们对自己的需求非常明确,这个学校必须是要读写障碍中心的,并且是有504计划。其次,他们并不只是为了简单的读书而找一所学校,也希望学校是认可孩子的,是可以帮助到孩子的。

(注:1973年复健法的《504条》是过会对所有实体,包括接受联邦资金,在公立和私立学校,消除对残疾歧视各方面运作的指导准则。就学校而言,这些运作涉及对儿童的教育和就业人力。)

所以在申请中,他们的策略是把时间花在面试上,让招生官了解孩子。他们不停的面试,最后有好几所学校录取了孩子。

最终选择La Salle Academy是因为招生官对孩子的认可,也希望孩子加入学校,想发掘孩子的潜能。并且孩子跟招生官沟通以后,也比较喜欢这些学校。

而谈及学校申请体验的时候,孔女士皱了皱眉头。她觉得国内很多家长对学校的不了解非常少,也非常有可能上一些中介的当。很多中介只是校代,只是为了填补名额和任务量而招生。

孔女士比较看重对方是否了解孩子,她相信不了解孩子是无法帮他们找寻到适合的学校。她又重申了一遍,适合不适合,比排名更重要。

魏同学也非常认可这个观点,他说:“这是一个中国留学误区,很多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去哈佛,你要去耶鲁,你要去哥伦比亚,实际上根本没有公正的排名。每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和擅长的领域与专业。你应该选择去适合你的学校。”

孔女士补充到:“如果学校不适合,对学生来说没有一点的帮助。如果一所学校只是看重成绩,而忽略孩子的特性,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只有孩子也喜欢学校,在学习的时候才会乐在其中。”目前孩子进的这所学校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也有美国的504计划,可以很好的发挥孩子的潜能。

最后魏同学还认可了努力的重要性,我将用这段话来做结尾。

他说:“人的努力不是白费的,他们是总会有回报的,这是一种效应。但你不能因为想要得到而去努力,你是真心想去努力,你是真心投入,你是真心喜欢那个东西,所以真心去努力。你不能因为你要回报而去努力去做那件事,其实大家都懂的,也看得清。做好自己现在的事情,做好你要做的事情,在认定的路上坚持要去,必定有收获。人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输赢,只有相对的。”

附魏同学对于人生的七点看法:

人生是一个很复杂东西,你过得开不开心取决于你。

一、心态。要保持好的心态。有时候直视自己的弱点,往往那就是你最大的优点。人都有缺点,都是不完美的,伟人也有,这只是人生剧本中很小的一块,不要让他们打败你。

二、看人,交友谨慎。人分两种,物质和精神。我就会跟物质上的人做生意,跟精神上的人交朋友。但是现在很多人太注重物质了。

三、开心,很多人无法活在当下。生活要尽兴才能乐得其所。

四、追求,很多人盲目追求是因为没有眼界。佛经中的一句话,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看不懂的人就是没有意识的人。一个人要有清醒,要走自己的路。

五、毒害,人生有很多诱惑。其实这与第四点有关,就是人内心要笃定,要追求自己认可的东西。

六、社会,社会就是个经济体,利益优先,精神再说,不做亏本生意,人与人互相得罪。

七、人,秋风扫落叶。落叶像烦恼一样,要扫干。而真正厉害的人,永远都是看到了很多世间上的凋零才懂得了世间的千奇百怪。人要放开的很多事情,排除自身,才能开心,才能获得自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