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四岁半孩子爱上国家宝藏节目

新浪教育

关注

我和很多人说过,在众多养育着“复二代”的校友中,我有几个特别佩服的对象,艾酱妈妈,就是其中的TOP1。

让我肃然起劲的,不是和我家胖宝同岁的艾酱,就靠妈妈自己教,英文还能甩胖宝两条横马路(戳这里:牛津阅读树使用指南:四岁就达到美国一年级阅读水平,全靠这样做);而是无论知识结构、心智发展、才情,艾酱都是全方位地碾压胖宝(我也不想承认这种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它确实存在的。)

艾酱妈妈是我的同门师姐,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她带着艾酱看《国家宝藏》的一篇长文,我相信,看完本文,你就会明白,有这样视野、文化底蕴和三观超正的妈妈,才能培养出一个超棒的女儿~

大家好,我是《国家宝藏》死忠粉——艾酱妈妈。

这篇推送我花了很长时间准备、收集资料、撰写、修改,只希望能配得上这个我喜欢的节目,也对得起你们的耐心等待。

四岁半的艾酱是怎么迷上[国家宝藏]的,这个问题我迄今也没彻底弄明白。

所以今天文章主要篇幅都在谈我为什么喜欢这档节目,最后一部分是如何陪孩子观影,以及观影后的拓展。

    周末时光,我刷网综,艾酱自己管自己。

往常我看网综一般都会哈哈哈哈哈笑成狗,但这次不一样,我全程都是跪着看的,一边看一边哭。

特别是国宝的前世传奇主演说closing时,BGM《定风波》响起,娘亲的眼泪就止都止不住。

艾酱太好奇了。从时不时的回头看几眼我都在哭啥,到跑来围观我哭掉多少餐巾纸,到最后干脆赖在我身上跟我一起看。

从此就入了坑。

      对历史怀以一种“温情与敬意”

       一个四岁半的小孩子能坐下来看《国家宝藏》,讲真之前我也没想到过。

当然,看≠看懂。艾酱看到最后也没搞懂妈妈为什么可以从头哭到尾,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因此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之后很顺理成章地看完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现在又开始看《非凡匠心》,一边看一边翻出了囤了很久的历史绘本,问涉及到的国宝年代。

有时如果主人公碰巧出现在她学过的诗词里时,她就更兴奋,觉得实在太巧了。

我很庆幸,艾酱一开始接触到的历史不是枯燥的年份、数字、不是器物的精美与华丽、不是冰冷的史实陈述,不是假大空的主义与总结,而是由真人演绎、生动有趣的故事,她认识的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有喜有怒,甚至才华与槽点并存。

我更庆幸地是,主创者在这些血肉裹束着的,是一种“温情与敬意”。

而这恰恰是我希望她所拥有的历史观。

这个概念听起来空洞又抽象,不是一个四岁小孩子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她听说璀璨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毁于战火、不复存在时,伤心地哭了起来。

我想可能她朦胧中已经接触到了妈妈的泪点。

可能等她长大后,去过金陵,才能明白这种“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的喟叹,但现在如果能先种下颗种子,谁知未来开出什么样的花。

毕竟,钱穆先生说: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以上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这不仅是我的历史观,我也希望能成为艾酱的历史观。

 一跪文物背后的格局

我说我看节目时给节目组跪了并不是夸张之词,大家刷一下各大视频网站的弹幕,就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国家宝藏》形式新颖,相信看过的朋友们都已经感受到,以国宝为主题却不着墨于器形、工艺、文物的物质价值,甚至连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有时也被放在了第二位,有些文物,地位低到博物馆完全不同意作为本馆文物代表,去上一档央视节目。

辽宁省博物馆鎏金木芯马镫就因为”不好看、中间的木芯遗失,博物馆觉得这件展品并不能代表辽博的水平,也达不到国宝级别”,博物馆方面给节目总策划打了一个半小时,试图说服她选择其它文物。

来源于《国家宝藏》总策划于蕾的专访:

“每家博物馆都想把自己特一级文物,最古老、最精美、制作工艺最强的文物推荐给我们,最初9家博物馆推荐的27件文物中,有19件都是青铜器,专家们都觉得最老的文物最有价值。”

但是节目组认为“这副马镫是全世界最早的双马镫,很可能证明就是中国人发明的双马镫,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造就了欧洲的骑士时代。这是它的最大价值。”最终拍板选了它。

能拍这板的总策划显然也不是普通人。作为小粉丝,我出于好奇查了一下于蕾的履历:

《国家宝藏》总策划 于蕾

2012、2013、2014年三年央视春晚总撰稿

2016年G20国际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文学总撰稿

著名诗人、书法家、《中国企业公民宣言》撰稿人于连胜先生之女

或许是这样的工作经验与家庭背景,培养了她的胸怀与格局。也因此我们可以在《国家宝藏》中看到不同年代、不同品类的文物。节目也几乎很少提及文物的物质价值,更多地是试图寻找文物精神价值的表达,寻找它背后的人文精神。

节目最后一期盛典中总结到:

国家宝藏是什么?

是玉琮的魂魄

是方罍的血脉

是秦简的智慧

是铜禁的匠心

是石鼓的守护

是克鼎的传承

是《万岁通天帖》的俊逸

是琉璃塔拱门的传奇

是《阙楼仪仗图》的盛世威仪

它们是中国民族的见证

它们是中国民族的样貌

它们是那些使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答案

这27件文物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构筑了“从未断流上下五千年”。

二跪直击内心的文字力量

正是基于“寻找人文精神”这一立志,节目形式、文案撰写、音乐编排、舞美灯光,无不是按着这一主旨展开。

在这几个元素内,最直击内心、戳中泪点的必是精彩的文案无疑。我说的文案包含两个方面,文体以及具体文字。

从文体上来讲,这档节目虽然称自己为纪录片综艺,却很少使用纪录片最常用的说明文体,而用故事的形式,将更大的节目篇幅给予了国宝的前世故事和今生守护人。这与之前提到的主旨立意完全相吻合。

一方面,既是故事,就要有主人公,有人就有了情感,有了血肉;更能激发起观众的共情;另一方面,这也因自中国史学传统。

自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后,二十四史湟湟巨著,不就是由一个个活生生有笑有泪的人物、一个个或激情或悲伤的故事构成的吗?起承转合、分分合合,才有了跌宕起伏的中华文明。

我们的历史就是有热血、有泪水、有辉煌耀眼、也有苦难彷徨,有一脉相承、也有革新求变,甚至还有黑暗与倒退。

而我说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的最大载体正是这些生动的故事。

从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了节目组赋于每件文物以生命、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精彩动人与厚重无奈。

至于节目文字的的精彩,网友也早有共识,弹幕上、微博上一片求文案的呼声。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个文物都有四个字的“守护誓言”,除了偶尔有重复的“中国制造”,其余守护誓言都精准传神又立意深远。

特别是作为一个文案作者,我觉得比我们大部分词藻华美的房地产案名精彩地多。

       当前世今生故事一一演绎完毕,守护誓言曲BGM《故园声》响起,简洁的文字激荡起内心的澎湃,一点都不觉得是在煽情,流下眼泪也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至于国宝本身、守护人等的介绍,文字篇幅更多,概括信息与情感与更为丰富。

例如河南省博物馆最终入选特展的文物“云门铜禁”的介绍:

文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在工艺及美学上的价值、对今世工业仍有滋养的奇迹,全都浓缩在一小段文字里。

而更戳泪点是台词无疑了:

再如对嘉宾的介绍:

文采蔚然又不觉过分,听罢对老先生的肃然起劲,全仗这段文字的渲染。

看一个民族有多伟大,就得看它的文字。我们习以为常的汉字,是全世界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语言。

还有汉字,可以托起国宝介绍、承载国宝的前世今生、点燃观者的情感。

家里有写作文困难症的孩子,不妨试着摘抄节目中的精彩文案,学学央视爸爸如何抒写主旋律。

三跪央视爸爸请来的各路神仙

不可否认,《国家宝藏》节目一开始的火爆,与明星流量的带动作用不可分隔。

但是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流量还是演技精湛的戏骨、还是对剧情乃至国宝注入深刻感情的大神,我们一眼就能分得清楚。

比如雷佳音的这句台词:“不做真正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亡国不过迟早啊。”光看文字多少有点假大空

可是大头哥一路演下来,最后这声哀鸣却显得自然合理,而且叫人恻然。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明朝,但作为现代人,我还不由自主地想到同样心高气傲的泱泱中华,却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了百年屈辱,戚戚然泪如雨下。

还有因为太投入,泪水把耳麦都淹了的秦海璐,被她感动哭,我觉得完全不是我泪点低,就是人家演技好:

当然,有演技炸裂的戏骨,也有用力过猛但是演技捉急的流量小花小草们,演技差到被助演吊打,实在是糟蹋了节目组精心磨出来的好故事、好剧本、好台词。

但是也没关系,这种时候,还是有大神级的今世守护人来救场。

更别提第十集的揭晓嘉宾了,出来一位弹幕里又跪下一片。

先说个耳熟能详的——湖南博物馆揭晓嘉宾,是《封神榜》里的姜子牙、李苦禅弟子,原地下工作者,90岁高龄还在登台演话剧的蓝天野老先生。

还有一些隐藏级的大神,比如永远的敦煌少女、林徽因的学生、艺术设计家——常沙娜先生。

梁思成的学生、古建专家、建筑界的大神——张锦秋院士。

他们对国宝的情感里常常有满满的感谢,说是他们工作的灵感源泉、

四跪精心挑选的BGM

我要说光是听台词就流泪,未免显得节目太煽情,文字写得太矫情,这时就不得不提节目逆天级贴合的BGM。

既要撑得起节目的格局,又要不能曲高和寡。所以节目里用了好多二次元的古风歌曲、大量的游戏音乐。如果你是开着弹幕的话,就会发现每一段BGM都有人报得出处,还有各种回忆。

不过,仙1扬州城外的音乐出来的时候,我确实是出戏了。

网易云音乐上有好多人自发找资源,按集把节目的全部BGM做成了歌单。但还是不能满足粉丝的需求,节目组只好专门出了BGM合集。

看看介绍都觉得长知识。举个例子来说,我最喜欢的开场曲中的那两声号角,原来就是以前在博物馆看到过的铜钦,果然有象王吼之势,怪不得曲目叫《象王行》。确实当得起这名,也当得起给这么燃的节目作开场。

     节目还贡献出了刷屏级神曲,不是那英的主题曲《一眼万年》、也不是出自春晚专业户雷佳、而是助演朱峰的《仙才叹》,查了资料才知道人家是百老汇回来的大神,还是这次《国家宝藏》的剧场导演,这首《仙才叹》是他在现场直接演绎的。

     五跪大气磅礴的舞台效果

     除了颜值高,舞美设计突破了舞台剧逼仄的空间,拓阔了故事意境,让文字活动起来,让平面立体起来,让静态的国宝变成动态的艺术。

比如大气的背景图案:

动图长这样,而wuli芳心纵火犯撒老师整个故事都在搞笑,就在这里秒变正经,深情又意气奋发,跟这大气恢弘的背景配一屏!

比如这画了五遍的《千里江山图》,一层一层色彩的叠加,从黑白到明丽的改变,让任何形容词都失色。

而当画作完成时,壮丽山河叫人心醉:

国破家亡时的凄惨,逼真得叫人心碎:

    全部十集看下来,真得跟博物馆奇妙夜一般:

      正是以上这些元素,造就了这部高分精品,迄今豆瓣9.2分、B站9.9分,也造就了无数高燃瞬间、无数泪点。

在战乱中惊心动魄护下国宝重器“大克鼎”、却在和平年代捐赠给博物馆、分文不取、说只是在尽本分的潘达于家族;

以及与她一般的993个捐赠者的名字出现在上博“捐赠墙”上时;

比如一家五代守护国宝的梁金生先生喝问“谁其护之”,而护卫队高声应答“惟吾队士”时;

比如眼睁睁地看着伙伴一个个被杀的士兵,仍坚定地喊出不见虎符、誓不发兵时;

当闻一多先生在那个积弱年代写下的呐喊再次响起时:我没有睡觉我没有睡觉,我心中的灵火仍在燃烧

    当主持妇好墓考古工作的郑振香先生白发苍苍出现在现场时,当她的学生唐际根说眼看着老师的洛阳铲磨成了勺子大小时;

当“敦煌少女“常沙娜先生回忆起旅法的父亲被偶然看到敦煌壁画惊艳,自责自己数典忘祖,带着儿女回国用一生守护敦煌时;

当云梦睡虎地秦简的揭晓嘉宾张晋藩老先生说,他花其一生时间的研究工作,是为了不让子孙去国外学习中国法制史时;

主持云梦睡虎地秦简考古工作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陈振裕介绍发掘现场时,说“在墓主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堆满了竹简,那一幕确实太震撼了。”他说他“肃然起敬”。

而饰演墓主人“喜”的撒贝宁现在依然记得上学时,他的老师强调:“这是一名多么热爱自己工作的官员。”

当”和大人“参观”曾侯乙编钟“小心地捂住鼻息时,参考完后不由自主地给鞠了一躬时;

情绪没到硬被催泪叫煽情,而这些自然而然的泪点,这一幕幕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节目更加打动人心。

偶尔皮一下的萌点

       一讲到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大家第一反应总是厚重,但《国家宝藏》却不光只有厚,时不时皮一下的灵动,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动。

我后来看了采访才知道,这么严肃地央视节目在前期调研时,居然还去了B站。

    官方皮一下之后,民间高手岂能落后

从此开启《国家宝藏》大型同人创作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同人图、同人小剧场、表情包创作大赛……

    节目中还官方引用B站评论,引起网友寻找果料老师B站账号的活动。

当然还有老艺术家们的实力互怼。

现在除了B站,网友们还在各大网站论坛自发成立答疑解惑的小组。从历史典故到“博物馆与博物院的一字之差”,一一探讨、解答,末了还不忘加上一句“中华气节,精神永存”,或者直接借用《国家宝藏》主题歌《一眼千年》的歌词“那么厚一本时间,请再翻慢一点”。

因此十分建议大家陪娃看电视之前,先刷一遍弹幕版,基本知识点都可以掌握了。

当然,节目中也有很多瑕疵,服化道设,都被各路大神挑出了毛病,但是我还是瑕不掩瑜。我还是喜欢这档有温度的节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