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我们的教育正在将天才教成普通人

新浪教育

关注

国际上,人们通常将智商测试结果的数值,用以划分普通人与天才。而作为家长,大概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拥有一个聪明,甚至是天才的孩子作为子女更能让家长们兴奋。

然而,当天才的父母,真的和想象中一样幸福又自豪吗?

那些天才的父母

往往面临比普通家长更多的“挑战”

我们熟知的影视人物《生活大爆炸》中的怪才物理学家谢尔顿,这个又洁癖又固执的科学家深受观众的喜爱。他的衍生剧《小谢尔顿》终于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天才儿童的成长史——好吧,其实是关于一个天才儿童怎么逼疯一家人的故事。

一家人吃饭前做祷告时小谢尔顿从不摘下他的手套因为他怕细菌感染,上学前一定要戴领结,因为质子学教授就是这样的装扮,头一天上课就被请家长,原因是上课才五分钟他就开始质疑数学老师的文凭是买来的。

可想而知,小谢尔顿这个天才儿童并不能好好的融入学校生活,甚至是家庭生活。

他的哥哥和双胞胎妹妹也一直认为他是个怪胎。小谢尔顿的妈妈和姥姥费尽心思想要帮助他融入人群,一家人都为此头疼地努力着。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肯定要与普通人有所区别,无法正常地融入集体生活就是最大的特点。

电影《天才少女》中,7岁的小萝莉Mary和舅舅frank生活在一起。Mary是个六岁半就已经看过查尔斯齐默的著作《高等代数的演变》,开始自学微积分的天才少女,却还要夹在一群小学生中间回答2+2等于几的问题。如此浪费时间,让Mary并不能好好融入舅舅为她安排的集体生活。

mary的妈妈是一名数学家,却在长期受到mary祖母Evelynn的高强度天才计划下抑郁自杀。祖母发现Mary的天赋后决定争夺抚养权,让Mary继续她妈妈未完成的数学猜想。

Frank却认为姐姐的自杀就是由于身为天才的“副作用”,从而展开了一场抚养权之争。

如何正确的引导天才儿童成长,是针对其天赋展开充分的发掘,还是像普通孩子一样平凡的长大,这是本片讨论的重点。

而我们的家长和学校的老师甚至分辨不出哪些是天才哪些是普通人。

我们的教育

正在将天才当成问题儿童

鹏鹏是一名“普通”的孩子。上小学后成绩一直都是中上水平,谁知到了二年级,就变成了中下。到了四年级时,鹏鹏已经变成了班上的“吊车尾”,不是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老师告诉鹏鹏妈妈,孩子每次上课最多能听十分钟的课,后面就要么一直玩文具,要么完全放空的坐着,不仅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连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也像没听见一样。

老师由此建议父母带鹏鹏去做智力检测,鹏鹏妈妈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是鉴于儿子的种种表现还是带孩子去做了测试。

测试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鹏鹏的智商有135分!(参考:霍金先生是150分)

原来鹏鹏只是有“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经过治疗和心理疏导,情况改善了很多。

一个几乎接近天才的儿童,竟然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智力有缺陷”的问题儿童,如果没有这份智商检测结果,大概鹏鹏会被送到特殊教育学校从此被打上“问题儿童”的标签吧!

就中国而言,14岁以下少年儿童接近四亿,如按科学研究给出的1.5%比例计算大约有5、6百万智力绝对超常的儿童。

他们当中最终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不足四分之一;最终在所属领域能有所建树的不足百分之一。

可见环境因素及其它非智力因素是绝难忽视的。

其中最接近孩子学习生活,有可能发掘出孩子天赋的父母及老师,却在将天才儿童看成问题儿童!这值得我们所有教育者和家长反思。

天才的父母们都在因材施教

纵观古今,几乎所有的天才都有一个理解包容,认知广泛的父母。可以说,这样的父母给了天才儿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可能性。

天才发明家爱迪生,智商160,却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学校除名。

母亲南希把他接回家自己教,无视学校老师的质疑,用最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儿童时期的她,不是一个典型意义的学霸,常常被学校挂上黑名单,还被校长亲自拦在校门口教育。但碰巧朱雯琪的母亲是一位传统教育理念的颠覆者。母亲并没有责备调皮捣蛋的她,反而勇敢地她领回家,自己教育。最终考上世界名校。

乔爸并不是鼓吹家庭模式的私塾教育,而是要分享一个一直以来的观点: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父母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能正确的发现孩子的长处,并引导孩子更好的适应生活。

记得《小谢尔顿》中,面对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质疑,作为妈妈,有力的回击,维护了小谢尔顿的敏感的心灵。

面对NASA无视自己儿子的情况,小谢尔顿的爸爸可以连夜开车带他的儿子去NASA总部,就是为了让儿子证明自己“火箭是可以回收”的理论。

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不正是全心全意地维护爱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吗?

请正视孩子的每一个需求,每一次成长。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