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大学教室修得好 学生上课不迟到

新浪教育

关注

2018年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应重点关注的五大趋势之一是“重新定义物理校园空间”。

学生坐在直列式排列的座位上听课,教师站在讲台上授课。过去的几百年时间里,这样的教室风格按惯性延续着,但却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美国新媒体联盟每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致力于分析1至5年内技术可能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改变。该报告近三年来反复提及“学习空间重构”的概念。

2017年的报告指出,“学习空间设计正在从以讲授为主的讲座型空间设计,转变为基于项目合作,基于团队展示,基于自主学习,基于自由讨论,基于悠闲放松,基于工程设计等多样化的空间设计。”

美国教育新闻网站Education Dive也认为,2018年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应重点关注的五大趋势之一是“重新定义物理校园空间”。

随着教学模式的发展,学习空间也同样在发生演变。传统的授课型大教室可能学生寥寥无几,那些由教师引导开展协作和交互式学习的小教室却座无虚席。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开展有效利用教学空间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升空间的利用率。

走向主动学习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教师的活动空间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其余空间留给学生。加高的讲台将师生间上与下的等级划分得非常明显,“仰之弥高”。

学生的视线需要越过前排同学的一颗颗脑袋,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坐在台下的倾听者,被动地接收着教师传递的信息。这种授课模式和教室设计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证实为效率低下。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发现,若只采用教师讲述课程内容的方式,两周以后学生能记得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只剩5%。相比之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保持率为50%;以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保持率可达到75%。

突破传统教学的单向传授,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群体讨论,亲自动手实践并主动将所学的知识传递给他人。以这些综合的途径帮助学生实现能力发展,是主动型学习的核心意义。

教学模式承载于物理空间之上,学生日益多样的主动型学习方式对空间环境有了较高的要求,这让重新设计和改变学习空间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

就国内高等教育界而言,不少高校已在纷纷迎接“教室革命”。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资源服务中心设计并改造了教七楼7间教室。次年,又将教四楼原4间语音教室改为讨论教室,同时对科技楼5间机房进行了不同主题的改造。

 北京师范大学讨论教室

在新教室里,环形屏幕上可同时呈现PPT、网页、学生作业,师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提问与回答,甚至将来可通过iPhone和iPad等移动设备在教室外完成课程。

北京大学近些年一直在推进小班课教学模式。2006年,北大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研讨学习的需求,针对校园内自由研讨空间不足和学校小班制教学教室稀缺的问题,开始进行教学楼改造工程,增加小班教室的建设。目前,多个老教学楼已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

2016年初,清华大学将三教7间扶手椅教室改造成讨论教室,将桌椅更换为变形桌椅,只要将桌子旁边的副板撑起来,就可以将六张方桌围成一个圆桌以展开讨论。

还有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一大批高校,或完成改造投入使用或规划实施,根据师生需求积极引入技术手段,倡导主动型学习。

空间改造靠什么

学习空间的改造,涉及选址、技术设备购入、管理者的认同与决策等,这都是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5年,得克萨斯女子大学教育系认为,该系需要培养有抱负的未来教育工作者的技术能力,让毕业生能应对未来他们工作的教育环境里的各项设备。改造地最终选定为1936年所建的一个老宿舍楼。

一年之后,“未来教室实验室”诞生,配备了触摸屏显示器,提供代码编写和机器人学方面的学习机会,并安排了一个教学区,为教学经历丰富及不足的教育系学生提供不同方面的指导。

该项目的联合负责人查德•史密斯表示,在说服学校领导为项目提供资金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难。对管理者而言,改造项目的不确定性会滋生焦虑。

因此史密斯必须反复向管理者强调,购买这些技术是帮助学生有效使用新工具的第一步。来自校外的积极评价说服了学校,最终让实验室的建设走上正轨。

管理者并不是需要沟通的唯一一方。在本特利大学,从原来拥有40台电脑、灯光昏暗、没有窗户的地下计算机实验室,翻新为配备大显示器和大屏幕墙、更多协作空间的新机房,项目负责人马克•弗莱登伯格为此吸纳了多方的意见。

为了了解学生如何在旧机房里进行学习,他与在机房工作的导师进行了交流。之后,他向学校的教学技术中心请教花10年时间改造这样一个空间是否具备可行性。另外,还有一些校内职工和他提出了使用更明亮的颜色和更美观的家具等细微调整意见。

与招生部门的谈话更让他确定一个具体目标:使新机房具备参观水平,能加入学校的预申请学生的校园参观路线。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主管学习环境和校园建筑的助理副校长大卫•泰耶尔茨认为,从空间改造项目的一开始就应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让学校领导和相关的决策制定者亲眼去看一看实际环境,向他们描绘这一空间能达成的愿景,这会更有说服力。”泰耶尔茨说。

不盲目,不盲从

人影响空间,空间也影响人,重建教室靠什么达成人与空间的平衡?

根据国外高校管理者的改造经验,成功的学习空间创建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教师需要得到发展。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助理副校长泰耶尔茨看来,教师们需要知道如何在教室里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将教室里的技术手段整合到他们的课程设计中,否则一个外表再华丽的崭新学习空间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也只是徒有其表。

因此,学校可能需要聘请一位教学设计或教学技术方面的专家,教授技术的使用方法,举办关于使用新工具的培训课程,或者简单地分享一些教师的教学实践案例。

2、空间应有灵活性。用各种各样的技术工具把学习空间的每个角落都填满,这种做法显然是将重点过多地放在技术创新上,弱化了学习空间的交流协作作用。堆砌太多的电子设备不仅会使教学空间超负荷,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校的预算。

3、平衡前期成本和长期投资。学习空间技术方面的投资非常需要钱,实际花销往往多于教务长愿意付出的最低成本。从几间教室、一栋教学楼这样的小处着手,空间改造可能会更有成效。

4、明确空间的所有权。学习空间的第一所有者拥有先行安排课程的权利。当所建造的学习空间所有权归属学校时,教室的利用率和各专业课程的安排是学校会优先考虑的事情。当某个系或学院拥有这一空间,该系或学院教师的日程安排会被放在第一位。

改造教室的生态环境、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推动教师思考新的授课方式,重构学习空间的趋势和做法值得高校深入思考。

但与此同时,任何改革都不应该盲目盲从。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学习倡议项目负责人马尔科姆•布朗表示,教师的认同和合理的规划对于发起创建一个主动学习型的学习空间至关重要,但一些院校没有充分考虑新学习空间的长期价值就贸然迈出了一大步。

“很明显,课堂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室的物理布局和教授的课程内容,还取决于教师是否做好了准备,院校是否准备好对新教室的充分使用。财政压力将变得更紧迫,学校在学习空间的开发和成本控制上需要做出谨慎的选择。”布朗说。

主要参考文献:

[1]Mark Lieberman。 “Physical Spaces, Transforming Before Our Eyes。”Inside Higher Ed, 17 Jan。 2018。

[2]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Institute for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s。 “The Learning Triangle: Retention Rates from Different Ways of Learning。” Bethel, Maine。 200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