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大学生变"要神":考完感觉要挂科赶紧给老师打电话

新浪教育

关注

这个期末,对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李蕙来说,有点不一样。自从去年暑假决定出国留学后,她对分数的敏感程度直逼高考之时。

晚上十一点从教室复习归来,李蕙辗转难眠。半夜两点,她起床打开电脑,酝酿情绪,准备给一位选修课的老师写邮件,希望老师在期末论文打分时“手下留情”。

各家大学期末考试已经接近尾声,暑假的光芒近在眼前!可不少童鞋仍忐忑不安,生怕成绩查询系统里出现可怜巴巴的分数……此时,有的童鞋按捺不住了——用各种理由给老师发去讨分、要分的短信、微信或者邮件。老师们也是万分纠结,多给几分,对没有讨分、认真学习的同学不公平;不给加分,又显得对那些争着要高绩点出国、保研的同学不近人情……

千山万水总是情,给点分数行不行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上大学时,身边有过学生向老师要分的现象;41.1%的受访者感觉答应给学生加分的老师很多。

大学生期末要分现象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了,甚至在有的大学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考完感觉要挂,赶紧给老师打电话。

北京某高校教师说就是因为这条不成文的规定,自己每年会收到五六十条要分短信。短信样式五花八门,但是都为一个主题——恳求老师多给分:

“天有不测风云,由于自身努力不够和参加活动较多的原因,我在自己的求知路上没有迎头赶上,只可惜最后时间还是不够,到考场我才明白仅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没有做题巩固是不可能将知识掌握的。老师,我希望您能给我一次机会,在改卷过程中手放得松一点,分给得稍稍多一点,谢谢老师!我的学号是×××,姓名×××,班级×××,谢谢老师。”

乍一看这些短信,一副“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的励志脸浮现在小姐姐面前,甚至小姐姐还对这种刻苦精神有一点儿小感动。

可仔细看看,十分震惊:这样的短信发到老师面前,真的有用吗?

除了发短信、微信和邮件这些明面上的讨分方式,有的同学还选择“暗度陈仓”。

一个小伙伴告诉小姐姐,她不好意思直接找老师要分。为了混个脸熟,她平时上课都坐在前几排,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老老实实听课。考试的时候最后一个交卷,告诉老师写的答案内容在反面还有,并且突出展示了一下姓名和学号,希望老师给她这个“熟人”高分。

此外,还有网友为学生支招:面对男老师和女老师,讨分要区别对待。男老师,要尽量激发他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女老师,除了赞扬她的魅力,就是尽量唤醒她的母性。

要分现象根源究竟在哪儿?

如此普遍的要分现象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在上述调查的受访者中,“避免挂科,拿不到毕业证书”(70.9%)和“想把成绩拔高,为评优、保研、出国铺路”(66.1%)“要分”是“要神”的主要人群。但是,问题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吗?

要分源于期末焦虑

大学生向任课老师要分,并非新鲜事。为什么要分?因为分数太重要。大学课程成绩价值千金——每学期的考试成绩与奖学金名额密切挂钩,即便你无意继续深造,一张亮眼的成绩单也会成为求职战场中的重要砝码。当然,对于“学渣”来说也是一样,一些学生为什么硬着头皮求“通融”,因为怕挂科啊,考试不及格就可能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事关重大。

上学期期末,在考完一门专业课之后,贵州某高校的同学觉得自己可能会挂科。她在心里盘算着:平时老师对自己的印象还不错,是不是该打个电话,跟老师好好说说?

进行了一番心理斗争之后,她拨通了任课教师的电话:老师,这段时间考试太多,大家都在认真复习,但可能没有复习到您的考点,感觉不太好。可不可以请您在改卷时放宽松些,也把平时成绩给高一点?

要分为了出国深造

除了这部分怕挂科的同学,对绩点有高要求的“出国党”也是讨分的主力军之一。对于想出国留学的同学来说,3.5以上绩点常常是申请名校的基本要求。一些准备出国的学生甚至未雨绸缪,在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或者考试前就告知老师自己计划出国,对绩点有要求,希望老师手下留情。

小姐姐遇到过一个女生为了出国、拿到心仪大学的offer,她也没少请求老师手松一点:我会按老师要求认真做每一份作业,上课永远坐第一排。不过,她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为了在期末向老师‘要分’时,能够更理直气壮一些。毕竟,没有哪个老师会拒绝表现如此积极的学生。”

要分因为无法拒绝

除了学生方面的原因,要分现象如此普遍还有一个原因是,部分老师私下放水。如果要分全然无用,学生们也就不会“各显其能”,要分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大学期末潜规则。当前,一些大学课程以“好过”深受欢迎,有的老师以好说话、通情达理著称,比如提前通过划重点、划范围等给学生“放水”,比如面对学生手下留情的请求,做不到残忍拒绝……

“放水”的老师其实是怕麻烦,怕惹火烧身,怕要求严了选课人数少,怕分数低了学生给自己打分也低。有学生在网上放言“老师给我多少分,就能活到多少岁”。在多种压力下,一些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

索分大战背后没有赢家

对于大学生期末要分现象,有学生认为这是人情社会,就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但是也有学生反对,如果因此给分,就侵害了其他学生考成绩保研、争夺奖学金的权利。那期末索分大战的赢家是谁?

是那些要到理想分数的学生吗?不是。

找老师要分的学生主要分成三类:一是做社团或学生会工作的,经常跟老师打交道,在学校里人脉很广,也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二是申请出国或忙于实习、创业的,没有太多时间用于学习;三是窝在宿舍、网吧里,整天打游戏的。前两类人对分数的需求很高,第三类人只求“低分飘过”。三类学生的共性,都是对学习的投入程度不够。他们往往只是有个好看的分数而已,并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就算成功继续深造,也很难取得让人满意的成绩。

是那些“放水”的老师吗?不是。

老师也是用生命在“放水”。一旦将来教务管理部门查阅卷子发现与评分标准不符,追究教学事故,受伤害的还是老师自己。除此之外,这些老师通常只能落得一个“期末很水”的评价,并不能得到学生出于崇拜对老师的尊重。毕竟,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对所有学生负责。

而因要分行为受到伤害的除了他们,还有真正努力的“学霸”们。学和不学分数差距不大,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不公平。网友@wangart指出,太多打着出国名义要分的最终都保研了。如果真的是这样,对每天早起背单词、没课就在图书馆、积极参加各项比赛的好学生来说,无疑是重伤了。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如何向大学老师优雅地要分的问题,有匿名网友回复:“要分永远不会有优雅的感觉,因为求人办事又没办法给人帮忙,就单纯像乞丐一样。”

关于大学生期末要分现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