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40年研究解密3岁看大7岁看老到底看什么?

新浪教育

关注

太太有时候找我讨论:家里两个小娃的教育,如果只专注培养3项品质/能力, 我们最关注什么?当我们展开讨论之后很快就发现3项远远不够,原来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还挺不少。

与此同时,我把同样的问题抛给读者,鼓励家长读者,做一次夫妻之间的讨论,比较一下各自内心的笔记。作为奖励,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样的讨论多了,将来应对国际学校或美高申请的家长面试环节,将绰绰有余。

今天的文章将聚焦, 孩子教育,如果只培养一项品质/能力,那什么最重要?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当父母的,见证了孩子的成长,想必有自己个性化的认知。自从自己当了家长,我经常惊讶于女儿和儿子之间天然的差异,在多方面她俩是完全互补的。

但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到底“看”什么呢?

是看孩子的性格、看他们的肢体语言、还是IQ?也许这些都得看。我好奇是否存在一个最基础,最根本的品质,直接影响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发展:他的健康,他的财富,甚至他的下一代?

如果这样的一个品质的确存在,就好比我们掌握了自己的基因图谱,可以认清自己的天赋、可以预见自己的疾病,只要加以强化和防范,我们对财富和健康便胜券在握。

上个月参加家长会的时候,我很庆幸了解到一个在学术界享誉盛名,长达40年之久,并且仍然在继续当中的《达尼丁儿童发展研究项目》(中文翻译可能不妥,英文全称:Dunedin Multidisciplinary Health and Development Study)。

该研究项目源于新西兰,跟踪了超过1000多名出生在1972-1973年,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对象。参与者从出生开始就被跟踪研究,直到32岁,经历11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读者可以稍作停留,想象一下:1970年-2000年,中国的30年世事变迁,从城市面貌到童年的邻居,我相信早已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但这个研究项目至今活跃,长达40年之久,仍然有超过95%的对象积极参加, 而学术界同类超15年以上纵向研究项目的参与者延续率平均为70%,因此该项目不可思议!

铺垫了这么多,读者可能已经迫不及待想了解该研究项目成果。下文,我将以Q&A的形式来回答几个重要问题。

问1: 哪一种个人品质能够最有效从小预见个体成年之后的生活质量?

儿童的自控力。

A) 自控力 VS 个人健康:

绿色的线条显示:童年期自控力越强,成年期不健康指数也越低。

B) 自控力 VS 个人财富:

蓝色线条显示:童年期自控力越强,成年期社会经济地位越高

D) 自控力 VS 个人犯罪:

红色线显示:童年期自控力越强,成年期犯罪比例越低

问2:最早在什么年龄段就可以以“自控力”来预见一个人将来的健康、财富和犯罪可能性?

答:幼儿园孩子的自控力表现已经很大程度上可以预见一个人到了32岁时候的个人健康,财富和犯罪状态。换而言之,3岁看大,7岁看老,到底看什么?就看“自控力“。

问3: 除了自控力,还有什么其他同等重量级的因素,可以预见一个人将来的健康和财富水平?

答:除了自控力,其他两大因素分别是智商和家庭的社会阶层。但是后两者很难后天去改变,但是前者是可以有意识去培养或干预。

问4: 什么时候是加强自控力的最佳时间段?

答:对于任何个体来讲,两个时间点最为关键:幼儿阶段和青少年阶段,但是两者存在性质上的差异。

幼儿阶段:父母的重点在于培养,加强自控力。

青少年阶段,父母的重点在于干预,弥补自控力。

问5: 那么自控力长的是什么样子?

答:与其给一个学术性的定义,我觉得给一些例子会更有利于读者理解。

自控力可以是延迟满足感,记得下次孩子闹着要买玩具的时候,让她学会等等或者是让她通过努力“挣”到这个玩具;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讲,自控力可以是调控情绪,比如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保持清晰思考,做到先听后说。

回到文章开头,太太向我提出的疑问,今天我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也希望对众多的个体家庭来讲,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启发。当然,我也欢迎读者留言,谈谈培养孩子,自己最在意的一种品质是什么?

从办学的角度来看,如今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国际教育在中国大地上生机勃勃。当大家都在讨论IB,A –Level、AP、STEAM,或项目式学习的时候,我若是一名校长,我将会大力提倡“自控力”,将她编织成整个学校教育的底色之一,培养全校学生。

在国家层面,中国教育部目前已经在全国推行“核心素养”,但核心素养由什么构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自控力”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核心之一”,在全国实施,那么我们取得的效果将是全民的健康和财富的提升,以及犯罪率的减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