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有种背单词叫在朋友圈打卡背单词

新浪教育

关注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朋友圈。

 在众多“大吉大利,今晚吃鸡”和王者荣耀的MVP的晒图中,总有人在你的朋友圈晒出自己的学习记录,无疑是一股引人上进的清流。

年初时,表妹珊珊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自己今年第一个目标就是在100天内读完4本英文原著,还配了一张参加阅读训练营的截图。

这个flag有点大,评论区都是一片开玩笑的质疑,没几个人相信她能做得到。

从那天起,珊珊每天在朋友圈晒学习英语的进度,有时是英语单词,有时是阅读理解题,有时是英文原著的页数。

可以看出来,珊珊是有决心的,尽管每天给她点赞的人数越来越少。在第28天的时候,珊珊没有晒出她的打卡记录,过后我开玩笑地问她,怎么不发了。

珊珊说,不小心断了2天,就觉得这样晒出来没什么意义,毕竟提高英语不只是100天以内的事情。

小姐姐不禁想问,打卡到底是为了刷屏还是为了学英语?

打卡让废柴变成积极废柴

曾经有个朋友,在朋友圈打卡学英语100多天。

起初几天,她发在朋友圈的每日一句“英语名言朗诵”,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反正朋友圈晒努力的人那么多,不缺她一个。

只是,过了十几天,她还在坚持,热情不减。渐渐的,我们共同的好友,开始讨论她,佩服她,并且坚持每天给她点赞。

大概在七十多天时,另一个共同好友也加入了进来。她感慨,原来一个人的努力,有那么大的感染力,看到朋友的加入,她更有力量了。

人的注意力总是愿意给新奇事物。习惯了她的朋友圈打卡,大家就都没再关注了。

等我再想起来,已经是半年后,特意去翻她的朋友圈,发现英语打卡已经断更很久。

私聊她才知道,早就不学了。

开始是忙,后来懒得学了,她说学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最开始只是觉得打卡好玩,后来,是为了让大家点赞。

大家不再赞她以后,她没多久就也放弃了。而之前学会的,也忘得差不多了。

(图为pixabay)

有些“努力”,的确能感动自己,甚至还感动了朋友圈。可是,如果不明白为什么努力,最终,都会沦为一场表演。

是自律还是自虐?

除了骗赞,打卡的人更害怕打脸。回想起来,我第一次在朋友圈打卡,是六级考前一个月打卡背单词。

好几次,明明真的很不想背单词了,可还是挣扎着打开了APP,毕竟朋友圈都发了,也不想被打脸。

往往这种状态下的我,并不关心自己记没记住那些单词,只想着赶紧把系统规定的100个单词点完,完成打卡。

看到打卡完成的提示,有种以前上学时老师检查完作业后满意地在本子上写下一个红红的“阅”字的如释重负感。

六级考完后,我就再也没有打卡了。

(图为pixabay)

打卡结束后,会有种:“起码自己也有努力过了”的感觉。

一部分人是通过打卡培养起某一种学习的习惯外,更多的人是把打卡这一行为,当成缓解焦虑的途径。

焦虑从朋友圈中来,但又通过在朋友圈打卡来彰显自己努力的痕迹,从而缓解这种焦虑。

“表演式努力”总是被鄙视

学习打卡的确能让人成为圈中与众不同的标榜,却也把晒图的人推上风口浪尖。某App很火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个学弟在朋友圈打卡。

学弟平时不爱看书,突然一本正经地每天阅读打卡,好像成了件反常的事情。

一开始会点几个赞以示鼓励,还会刺激一下不读书的自己,但时间久了,对于旁观者而言,也就习惯麻木了。

结果那天在社团聚会的局里,竟无意中听到别人对学弟的评价:

“看个破书还要发朋友圈,不知道有什么好炫的。”

“说不定他根本没看,纯粹只是为了打卡而打卡吧。”

“每天准时准点就要发一次,整的自己像个微商似的。”

我在角落愣了愣,不知道该不该跟学弟透露这一切。

在你眼中,打卡是监督自己的学习工具,但是刷屏的形式,难逃让人视觉疲劳的宿命。有人留言点赞,佩服你的好学与毅力,就会有人不屑一顾,甚至屏蔽了你的朋友圈。

爱的是学习,还是打卡这个行为?

现在想想,其实大多数人将自己努力的过程展露在大家面前,除了想借助外力的作用监督自己之外,更多的是享受打卡这种具有形式感的行为所带来的快感和满足感。

在你眼中,打卡学习已经不仅是监督自己的工具,它更像是一份被包装过的知识、上进心、前途,为你赢得重重赞誉。

刚开始打卡的年轻人都会沉迷于因为学习与坚持而得到的快感与满足感中,慢慢地就会质疑,打卡学习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这种所谓的“表演式努力”总是被吐槽,是因为在这个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社会里,别人真的不会关心你努力的过程,甚至会觉得矫情和虚假。

再看看打卡本身,它是各App的一种手段而已,目的是宣传而不是为了你。不然就不会有知乎网友提问说:学了4个月英语每天坚持在百词斩上背60个单词,也完成了100天的薄荷阅读为什么四级还是没过?

努力从来不是一场表演。

关于朋友圈打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