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拖延等行为?

新浪教育

关注

为什么孩子玩游戏时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一再延长玩耍时间?为什么孩子遇事容易犹豫不决,行动拖延?为什么孩子在做决定时,常常感到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不同的行为习惯?

医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谷婧老师从脑科学视角揭秘大脑中两个小人的真实身份,分析影响孩子行为的各种重要因素,让我们跟着谷老师一起,通过了解大脑来帮助孩子改善行为习惯。

谷婧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在前一篇《你以为我在拖延,其实我是在思考》里,我提到了悦悦、皮皮和优优三位做事风格存在差异的小朋友,其中悦悦是慢慢悠悠的孩子,凡事都喜欢拖着,皮皮是喜欢将事情火速完成的孩子,优优则总是先把任务放一下,进行积极思考以后再行动。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不同的行为习惯呢?如何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1大脑里的小人和猴子

孩子放学后是先写作业还是先玩耍?这时他的脑子里可能存在两个声音:一个说:“现在写!”还有一个声音说:“玩一会儿!”

就像我在《孩子有拖延症,怎么治?附测试》一文中提到的,这时孩子的行动取决于大脑前额皮层和边缘系统的较量,前额皮层侧重于集中注意力以及执行计划,而边缘系统倾向于让大脑处于舒适区。大脑前额皮层就像善于计划并具有执行力的小人,而侧重于处于舒适区的边缘系统就像大脑里的猴子,总是想着当下的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能够认真对待学习任务的孩子几乎都是后天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2脑中的时间洞察力小人

一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心理学家弗兰克(Frank,L.K。)称之为时间洞察力(time/temporal perspective,TP)。自这个概念于1939年首次提出后,许多心理学家针对时间洞察力进行了探索。

199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菲利普·津巴多教授(Phillip Zimbardo)指出,人的脑中可能同时存在6个时间视角,也称为“时间洞察力”,分别代表对待过去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对待现在的态度是宿命论还是享乐主义,以及对待未来和超未来的态度。这6种时间视角对应不同的做事习惯,就像6个不同的时间洞察力小人,共同支配着人们的行动。比如:过去消极倾向于悔过;过去积极倾向于怀念过去的美好;现在宿命论倾向于不思进取;现在享乐主义倾向于及时行乐;未来小人会告诉你不停的努力;超未来小人则代表着超脱现实(也有人认为时间洞察力一共有5个小人,即没有超未来小人)。

成年人的行动通常取决于这几个小人之间的较量。而在孩子年龄尚小时,这几个小人相对来说还没有那么强大,儿童并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的烦恼,做决定的时候没有那么犹豫,更多取决于当时的想法,但是以往的经验和情绪体验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也会影响孩子的行动。

3本能脑、情绪脑和视觉脑

埃里克森学院创始人及院长,玛丽莲·阿特金森(Marilyn Atkinson)博士在《唤醒沉睡的天才:教练的内在动力》一书中,将人脑划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视觉脑三层,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其中本能脑通过迅速反应来保证身体安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共有的大脑结构,他掌握着人类各种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情绪脑(边缘系统)关注当下和当下的欲望,并会将爱、恐惧、愤怒等情绪带到行动中;大脑皮层(新皮质),即负责高级认识的理性脑,也称为视觉脑,通过运用左脑或右脑系统的视觉想象能力,关注未来的目标,并完成计划。

情绪的产生往往不被理性脑控制,因为情绪脑的速度更快,而且大脑的生理结构使得情绪脑认知的产生在理性脑认知之前,对于儿童尤其如此。

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肯尼思·道奇(Kenneth Dodge)等人采用社会信息加工模型(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SIP)来解释儿童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是倾向于用攻击还是非攻击的方式。比如有人不小心撞到了一个8岁的儿童,被撞儿童的行为反应取决于以下认知的社会信息加工环节:

对社会线索进行编码和解释(肇事者的反应是什么?他是不是有意这么做?)。

设定一个目标,用以解决当前问题。

生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评价各种策略的有效性。

选择并实施反应方式。

儿童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社会信息加工阶段的任何环节,主要包括儿童过去的社会经验、社会期待(特别是那些对伤害事件的社会期待)、社会规则方面的知识以及情绪反应和调节能力。比如以愤怒情绪带动攻击行为的儿童往往有很多与同伴争吵的经历,其心理状态倾向于具有这样的期待,即“他人对我都是有敌意的”,在他们受到伤害时,会比那些经常以理解性的角度解释他人行为的儿童更倾向于寻找与自己的期待相匹配的线索,并且在没有充分考虑其他非攻击性解决方式的情况下,迅速以敌意方式报复对方。

5爱和能量说

按照爱和能量的说法,孩子的行动通常受到爱和能量的支配,当爱和能量不足时,孩子容易出现偏差行为,例如孩子通过调皮、捣蛋、生病以及外伤寻求大人的注意力;通过反抗、顶嘴和拖延行为争取自己的控制权并表达生气;通过不上学、不讲卫生等自暴自弃的行为对抗父母言行中对自己的放弃;甚至通过伤害自己来表达痛苦,回应别人在言语和肢体上对自己的伤害。总之大人眼中孩子的偏差行为都是有心理原因的,这些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给予的爱和能量不足,或者给予爱和能量的方式不对。

以上,我们总结了研究领域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背后原因的主要几类分析。那么上面这些对大脑的认知,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来帮助孩子改善他的行为习惯呢?

1 关注大脑的可塑性

儿童大脑的生长加速主要在母亲怀孕的后3个月和2岁以前,这时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生成突触,并且与其他神经元联结起来。由于个体形成的神经元和突触数量远远超过了个体的需要,所以经常使用的神经元将会存活下来,而收到较少刺激的神经元会死亡或者失去它们的突触,为弥补大脑损伤而作为后备力量。

青春期以前,大脑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可以因为个体的生活经验而改变,并能从损伤中自我修复。神经元的传导速度的优化以及大脑皮层神经回路的重新组织一直到青少年时期都在不断进行。因此,家庭和学校对孩童的各种教育以及孩子的个人经历,都会对他的情绪发展和大脑发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发展模式。

2 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能量

研究表明,成人有人格障碍(比如过分偏执、过分依赖、过分焦虑等),通常源于孩童时期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和爱,比如缺乏母爱、幼年时期的哭闹得不到回应、父母的冷漠和强势指责等。如何在生活中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和能量呢?

接纳:让孩子觉得你是和他在一起的,不会因为成绩不好或是别的什么原因而改变对他的爱。

鼓励:告诉孩子他是独一无二的,勇敢地做自己,不要为别人的看法而活,并且尽量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他鼓励。

尊重:意见有分歧时,告诉孩子也许他是对的,而不使用父母的权威来压迫孩子。在做出让你困扰或生气的行为时,努力寻找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责怪行为本身。

耐心:对孩子想对你说的话表现出充分的耐心,永远不因为生气而说“你不听话就不要你”这一类的话。

榜样:爱自己的配偶,即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不当孩子的面吵架,遇到家庭和社会矛盾的时候通过沟通好好解决。

3 明确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童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相对简单,但是由于儿童的认知、大脑发育和行为模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早期的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几个不同国家开展的纵向研究表明,儿童在3-10岁表现出的抑郁、暴躁和攻击行为,能够预测他在未来是否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和其他反社会倾向。

但这是群体性趋势,个别孩子的行为存在很大的可变性,因此在孩童时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许多成功人士都曾表示过,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自律。

建议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维持温和而坚定的教养态度,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逐步培养孩子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等在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