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疯狂的海淀黄庄”热后的冷思考

新浪教育

关注

编者的话:上个月的家长们过得并不太平,前有五岁孩子简历逆天,后有“求未来亲家辅导作业”,最近朋友圈热议的一篇《疯狂的海淀黄庄》营造了一股浓重的焦虑,以超过北京雾霾的浓度弥漫在全国家长的心头:为了争取北大清华的保送名额或加分,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要送孩子去辅导班补课,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这些关心竞赛的家长实名加入了一个与竞赛、自主招生有关的群,名叫“帝都精神病总院”。

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衡,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适度的焦虑是必要的,但焦虑到这般田地,让我们不禁反问自己:值得么?

多年来,周成刚老师一直持续关注家庭教育,尤其是家长陪伴和亲子焦虑。周老师未必有所有的解药,但也许你能从他的的观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系。

以下锦囊,请收好:

学习与学分孰轻孰重,切勿因小失大

相信99分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明明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答对了99分,而家长拿到试卷还是眉头一皱“怎么没考满分?那一分差在哪里了?”这种“唯分是从”之下,孩子的积极性屡屡受挫。

《疯狂的海淀黄庄》里也有例佐证:一个小男孩,在小学低年级时学习还不错,中学却只能考二三十分——这成绩其实只是在报复家长和老师,——他原本能考更好的成绩。

有家长心里委屈了:让孩子追求高分,从小培养他努力拼搏的精神,难道会害了他么?有这样一个理论——“最近发展区”,是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他讲教育教学要走在孩子现有认知发展水平前面,最佳的教学内容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苹果。虽然太低会很容易没挑战,但太高一定会让孩子受挫产生厌学情绪适得其反。

关于学习和学分的关系的辩证关系,周老师早在15年的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和17年网易教育“金翼奖”年度颁奖典礼都强调过:“学分是针对性、狭隘的;学习是多元的,可持续的、成长的。学习并不止局限于分数,人生阅历的学习、经验的学习、道德价值观的学习。只有我们的孩子在多元的世界里成长,成为具有国际化眼光和视野的人,才更容易容纳到世界舞台,追求世界的目标,追求世界的价值观。”

全包大揽易适得其反,做宏观引领即可

在很多升学家庭里,孩子的学习时间分秒必夺,家长为孩子大包大揽,包办琐事,仅仅是为了挤出一点时间。就如《疯狂的海淀黄庄》的典型群体“妈妈帮”——不仅是一帮陪读的家长,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超级帮手。她们除了照料日常的生活起居,还熟悉孩子每一门功课的知识体系、考点难点,到课外班默默坐在后排听课、记笔记,和孩子一起刷题,考前带孩子一起复习。

“家长不能剥夺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如果你什么都帮他作主了,并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照,办任何事情都是父母亲帮忙,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学习,成绩、成绩、成绩,那是很危险的。”“如果一切都帮孩子做主,孩子怎么可能有独立的一天?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这个孩子才会走进这个大世界,才会走进他所需要去认识、结交和合作的团队,因为未来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团队的合作,而不是一个个人的,它是走向积极主义的重要一步。”

那理性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周老师曾在18年的“第五届留学菁英汇盛典”现场跟家长倾囊相授:

1、做一个良好的父母,优秀的公民,从自己的言语、行为、心理上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2、掌握一个面对世界的方法,让他一辈子去成长和学习,这样的孩子一定能够走得更远,甚至于才有可能超越自己的父母。

所谓言传身教,大抵如此。

身心健康永远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位

家长们为了孩子“孟母三迁”到破旧但租金海鲜价的学区房,孩子们也上演着当代的“头悬梁锥刺股”,小小年纪便有熬夜甚至通宵写作业,身体和心理早已不堪重负。

看着这些前脚走出学校教室,后脚踏入补习班的孩子,周老师一直在各项发言中坚持“成长比成功重要”。在11月24号召开的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周成刚在与著名学者、商业观察者、评论家吴伯凡就“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让自己幸福地活着”的对谈中,也聊到了这个话题:“在孩子的教育当中,我一直把他的身心健康摆在第一位,价值观的正确摆在第二位,技能获取摆在第三位。因为我觉得,没有身心的健康,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未来一切都是空谈。”

事实上,疯狂补课的黄庄所折射的现象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孩子、家长早就深受其苦的老问题了。这样的问题一直没有真正解决,反而像是走进了一个死循环中。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用在这里很贴切,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今的孩子普遍能比上一代人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但同时,他们所承受的学业压力之大也是难以想象的。如何解决这个悖论问题,还仰仗教育从业者、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卢梭说: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未受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

教育这事儿急不得,在疯狂的“黄庄热”面前,希望家长们能够冷处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