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新中考政策解读:校额到校更强调"校内竞争"

新浪教育
(原标题:解读2019新中考政策)
(来源:微信公众号 小石头侃升学)
3月19日,北京市教委在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中发布了一份《关于做好2019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对未来一段时期内中考的形式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

在此结合两年的文件原文,做一个方向性的解读。
Part.1
2018年
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4.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万人。
2019年
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万人。
19年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比18年多了2000人,这2000人是多在普高里的,也是未来大概率会参与高考竞争的。
同龄的对手又多了2000,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Part.2
普通高中招生要统筹安排,适度规模。公办普通高中计划要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京教策〔2005〕8号),每班不超过45人。同时,要适应我市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结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调整,推进走班制教学,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做好学校教室和教学设备等条件保障。
关于走班制教学的论述,18年的指导意见里也提到了,是教改的重点。今天再次申明,又一次表达了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
近年火热的海淀某校,就是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校,走班教学搞得如火如荼,学生社团多入牛毛。据人家校长所说,这属于学校分层分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特色之一,吃不饱的学生可以提前选下一个年级的课,跟不上的学生也可以按部就班。
即便课程没有区别,不同老师讲得难易程度也不同,很多学生选课时也会照着老师选,一些家长也会在老师身上动些脑筋。
这是否与政策里“不许设实验班“的规定相悖了呢?好学生在走班体制下越学越快,收益显著;一般学生慢条斯理的受挫感,恐怕不亚于实验班与普通班之别。
走班制教学,是否慢慢成为了一些学校规避禁设实验班政策的陈仓暗道,教委又该如何摊平这一碗水?我们只能耐心等候。
Part.3
2018年
进一步完善优质高中“市级统筹”、“名额分配”等多种招生方式,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
2019年
进一步完善优质高中“市级统筹”和“校额到校”招生方式,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校额到校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
名额分配的3年期已过,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注意到,过去的优质校名额分配50%以上是广义上的名额分配,其中包含了狭义的名额分配和校额到校两项。19年的文件里只提到了校额到校,我们可以认为是把狭义名额分配的学位给到了校额到校里。
这是19年中招与往年最大的区别。
过去三年里的狭义名额分配填报优质校志愿是面向全区学生的,在统招之前按照成绩排位,先行让一些好学生进入志愿的优质校。而这些好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优质民办校。
今年这个方式全给了校额到校,校额到校是只是针对公立初中学生的。要求中考500分以上和年级排位前50%同时满足,即可填报校额到校的志愿。通过这种方式,使所有公立普校达到有35%学生进入优质校的目的。
校额到校强调一种“校内竞争“,对升优质高中率不足35%的普校学生来讲,只要在自己学校里排到前一半,并且中考不要考的太差,就有机会在校额到校政策里分一些红利。
对于民办校学生来讲,以前能通过名额分配进重点校的民办校好学生,现在位子被校额到校的普校2%-35%之间学生占了。今年民办校的好孩子们只能流入统招,势必加剧中考统招的竞争,统招分数线也会有大幅的上涨。
不带你玩,有啥办法?
对于重点高中来讲,校额到校招来的学生成绩往往不如狭义名额分配的,尽管存在几个个例,但总体上极差更大了,培养难度陡增。
这的确让以往重点高中垄断的生源更多的流向了下一级学校,或者换一个更美好的说法,“高中生源均衡化了”。
民间流传一个说法:是不是我初中选了个差校,就可以凭借更少的努力取得更好的中招结果呢?小石头就不在此曲解升学政策了,各位心里明镜一样。
纵观全国,摇号、就近上初中是一个大趋势,已经有不少地方达到了100%就近入学的目标。倘若北京未来95%以上就近入学了,联系今天的政策,恐怕学区房的意义不再是幼升小、小升初了,还是您中招的一步棋。
只要您孩子能出淤泥而不染,选个稀烂的学区买房子也不失为一条相对保险的路径。
这就是我前几天教育公平的文章里说的,还没实现中学教学水平的均衡化,就推行一些与国际接轨的美好政策,势必会带来的问题。
到时候您也没必要焦虑,坦然面对吧,有几个人还有选房子的权利呢?
Part.4
校额到校采用校内选拔方式,按考生志愿及成绩录取。录取成绩由中考文化课成绩、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和体育成绩组成,其中中考文化课和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满分540分,按7:3比例计入,两部分成绩相加后按四舍五入原则取整。校额到校招生具体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按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文件执行。
这段里讲了一个新说法,校额到校除了要考察中考成绩以外,还要计入综合素质评价的分数,比例是7:3。
综合素质评价这个体系,虽然教委在过去几年有所推行,但一直没有在中招中发挥实际作用。今年一下便在“校额到校”范围里实行,涉及所有普校前35%的学生,可以说动作蛮大了。
综合素质评价关注的点是什么?在此用一张图来说明:

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框架
综合素质评价是谁来评?据我所知是包含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自评三项的,其中起作用比较大的就是前两项了。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注意,此处我们是从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上截取的示例图,同学互评是写评语的。
另外,一些过来的家长反应由于同学互评要评所有同班同学,工作量略大,所以给所有同学都写了同一段表扬,这个做法一般甚至还得到了班主任老师的支持。
老师们都不希望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好学生履历上的污点。毕竟在咱国家的校园生活中,往往是学习好就等于品质好,你说普通孩子品质好是种赞美,说学习顶尖的娃品质好却显得理所应当。
这也让综合素质评价,未来虽名义上关乎普校顶尖孩子能否分到优质校,其实发挥的力度有限。
综合素质评价又是怎么计分的?今年是第一年,据零星透露的信息表明,这个分数的换算的权利是交给学校的,中间应该来讲是个黑盒。
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能否如实的反应学生“综合素质”,是每个评分者道德操守的问题。
学校把系统里的具体评语换算成540满分下的得分后,能否属实还原,也是学校方面道德操守的问题。
希望不要出现什么该排在前面顺位的孩子,经过学校这一换算后排到后面的故事。
文中还多次提到了中职教育这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教育口对于摘下中国“职业教育二流化“的这个帽子的决心。
Part.5
提前招生:经市教委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贯通培养试点项目等按照批复文件的精神,可参加提前招生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按照本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要求,可将本校招生总规模的30%列入提前招生。任何学校不得擅自进行提前招生录取和扩大提前招生规模。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的职业高中可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在全市范围招生,不对各区分配计划指标。
摘下这个帽子的动作是全方位的,除了在中招方面给职业轨更多便利和自由外,在高校方面,教育部也在推动“三本大学转型职业学校“的运动,并且不遗余力的投入资源兴建新的优质职业高校。
这些政策希望达到的目的是最终达成德国式的,职业轨与学术轨地位相当的教育形态。在我国全方面工业体系还需长期存在的情况下,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永远会处于不饱和状态,也注定需要更好的职业教育体系。
医学院就是个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与之相比,很多职业学校自身办学质量不够过硬,从业人员专业程度不高;技术工人的出口也窄,待遇远不及医生,无论是宣传口还是校企合作都有不足。
这是一个更大的社会命题,小石头不在此赘述。
应该说,教育部门做了自己该做的,成果尚且有限。
有句话讲,叫做:中国人思考教育的时间还太短,很多国家已经在教育这条路上试错了一百多年。
可看看那些我们憧憬的国家,它们要么小国寡民,要么地广人稀。一个北京城里的世界,就比那些国家合起来纷繁的多。
真正的大国,试了一百多年,也没有哪个能站起来拍拍胸脯说:我们的教育很棒。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管您在今天新政策中获益也好、吃亏也罢,还望各位能坦然面对,做到自己分内的最好。
您想想,得了便宜的买不到教训,吃了亏的也不一定以后就卖不了乖。
有那焦虑的功夫,多活几年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