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中小学

2019小学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举行

新浪教育

关注

新浪教育讯 2019年4月11-12日,“2019小学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以“小学课程建设的现代性实践”为主题展开研讨,中外教育界专家学者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十余个省市的知名校长分享了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前沿理念及探索成果。

展望2035 聚焦课程建设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份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进行部署。面对这一时代性命题,如何加强小学课程体系建设,怎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和创新课程形式,成为构建优质小学教育的核心议题。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的切实行动,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承办了此次“2019小学教育发展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校长和教师代表500余人参加了论坛及研讨。

论坛开幕式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顾明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宝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本中,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姚炜等嘉宾出席并致辞。

张宝文指出,小学是我国在读规模最大的教育阶段,也是处于个体成长的最关键阶段,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坚持依法办学,以推动教学发展、造福少年儿童为已任,不断改善学校育人条件。

对于如何提升教育质量,顾明远在致辞中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青年教师成长为“四有好老师”的五个关键要素。他认为,教师首先要有一颗愿意投身教育的“真心”,教师之爱是对国家和民族之爱;第二在于“锤炼”,时代发展必然使教师在教育中不断遇到新问题,教师应当坚守初心、克服困难;第三在于“学习”,教师应是文化人,要具备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更要领悟和践行教育真理;第四在于“创新”,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未来的教育创新在于如何充分认识孩子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五在于“收获”,教改的成绩、孩子的成长为教师带来幸福感,但收获不等于宣扬成绩,而是从培养孩子的身上收获成功的喜悦。

谈及推进基础教育改革,陈宝剑表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根基所在。当前,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课外学习负担的平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很高兴地看到以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小学,正认识到这些问题并朝着解决问题而不懈努力。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北京大学将在思想、人才、硬件上对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进行全力支持。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小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坚实基础。对此,王本中谈到,最近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体现了小学生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系统提出的“八个更加注重”,即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高度揭示了教育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实现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开幕式结束后,王湛以《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题,作了主旨报告。他指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的优质教育”,专门对课程教材建设提出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深化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建设更有使命担当的课程、更有时代精神的课程、更有生机活力的课程、更有成长空间的课程、更有实施保障的课程,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

共享共建 畅谈优质办学经验

作为论坛承办方的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在课程改革方面独具特色的基础教育名校,更是一所具有北大文化气质的百年老校。一百多年来,她秉承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形成了“以人为本,快乐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自由、民主、开放、包容”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以整体育人观为指导,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突出基础性、选择性、自主性,进一步撬动了学校教育方式的整体性变革,创建了“博雅兼容的生命发展课程体系”和“学玩合一的生命课堂”,为全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志存高远、勇于创造的青少年,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尹超以《顺其性,驰其想——北大附小课程育人的生命隐喻》为题,分享了学校对课程育人的思考和探索。

尹超介绍,北大附小秉承“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独具特色的发展,为使之成为健康的、幸福的、有价值的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奠基”的育人目标,构建了三层五类的课程体系,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资源。学校通过倡导“贯通学与玩,融汇情和理”,为多元开放的课程提供文化保障;通过建设“宽口径、厚基础、大视野”的多元异质的教师团队,为课程建设注入生命活力。

回忆起1991年冰心老人为北大附小的题词——“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尹超认为,这十个字恰好诠释了学校的育人思想。“学”体现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遵循,“玩”体现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坚守。“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学有玩,有张有驰,张弛有度,生命才会更加的丰富深刻、更加丰盈和饱满。

11日下午,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锁明博士继续主持论坛主旨报告环节,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校长王欢、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围绕各自的办学经验,分别在论坛上作了分享;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芬兰新地区教育局局长戴娜•佩勒托宁、法国巴黎学区中文督学吉尔伯特•布里吉特则从各自角度介绍了小学课程建设的前沿理念。

在4月12日的论坛中,13位校长分别在两个会场进行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分享与交流。在泡泡馆报告厅,马恒燕、白淑兰、刘可钦、刘希娅、杨琼英、俞国娣校长从课程的整体建设、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等角度聚焦新时代学校课程改革的新经验、新做法。在小讲堂,石瑾娜、刘飞、刘畅、沈伟栋、柯中明、钟樱、祖雪媛校长围绕基于课标的课程设计,畅谈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以及“走课”等学习方式改革,为与会者带来了新的碰撞与思考。两个会场穿插了许多互动环节,分别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建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滕珺副教授主持。

实践交流 描绘育人画卷

12日下午论坛的实践交流活动中,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师生们展示了由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藏息相辅、有机融合的综合育人画卷,赢得了与会者的交口称赞。

在北大附小在两个会场同时呈现了英语戏剧课《神笔马良》和中国画课《竹叶画法》。

在英文戏剧课上,北大附小李东老师通过对中国古典童话故事《神笔马良》进行研磨、改编,师生共同构建、创意演绎剧目,充分融合了语言表达、音乐舞蹈、创意舞美等戏剧元素,不仅让每一个孩子在舞台上绽放出不同特质,而且另辟蹊径地用新的载体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

《竹叶画法》课上,李辰老师选取“梅兰菊竹”四君子之一的竹,通过对咏竹诗词的朗诵,带领孩子们用古人“以物拟物”之法,上了一节让人大开眼界的美术课。课堂上的画法以描摹竹影为主,以宫灯的形式作为画板,内设光源投影,成画后,将学生作品制作成竹叶团的宫灯进行展示,彰显传统文化之美,让孩子们体验竹所蕴含的清峻不阿,谦虚抱节的文化品质。

四月正是万物蓬勃的好春之时。展示课结束后,代表们移步学校操场,聆听师生同台朗诵春的诗词。伴随着校园华尔兹音乐,上千对青春活泼的小王子小公主们缓缓步入舞池,他们行为举止端庄优雅,“北大少年,风度翩翩”的大美风范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会议闭幕式也别开生面,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田慧生站在百年老校的绿茵操场上,向与会代表和两千多名师生作总结致辞。他指出:这次大会是一次理论和现实交汇融通的思想盛宴。论坛期间30余位嘉宾发表演讲与致辞,500多位校长、老师在此碰撞思考、分享交流,为全球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了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通过论坛我们欣喜地看到,以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尹超校长为代表的一批教育改革家,在教育的田野里行路不止,躬耕不辍,才有了基础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相信,以这次论坛为新起点,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定会继往开来,在教育改革中趁潮展翼,绘就更宏伟瑰丽的育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