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抓住教育新契机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原名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小学,地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环抱之中,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以构建教育均衡发展为抓手,以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认真落实市区教委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教师们“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学生们虚怀有恒、全面发展,学校荣获“北京市规范化建设工程先进单位”等各级各类多个奖项。
北外附小在海淀区教委“绽放计划”和“四个十工程”工作方针的指引下,深刻领会“促进海淀小学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让更多有个性、有特点的学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一精神内涵,积极创建海淀区特色校园。
近年来,学校发展形成了三大亮点:一是引领学校特色建设的“竹文化”;二是基于学校有13%的来自18个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三是利用周边资源,开放办学,建立系列校外教育基地,多渠道补充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育人目标。
一、竹文化引领,营造特色校园
“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美誉之中均有竹,它挺拔、刚劲、富有韧性,有着正直、谦虚、坚韧、优雅等品质,正是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期望培育的莘莘学子也能像众多仁人志士那样刚正不阿,虚心进取。同时,学校与紫竹院公园隔河相望,为特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经过反复调研,学校确立以“竹文化”引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创编校本教材《竹韵》,梳理出“蒙以养正启慧致新”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蒙以养正 启慧致新
校训:虚怀 有恒 勤学 向上
校风:端直 尚志 精诚 致和
教风: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
学风:虚怀乐求 博雅向上 勤学善思自强不息
在竹文化精神的引领下,2010年学校创办校刊《望竹》,
每月一期,免费发放给全校师生。“望竹”之名寄托着学校对教师“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的希望;对学生“虚怀乐求 博雅向上 勤学善思 自强不息”的培养;对学校以竹文化引领特色发展的期待。2011年5月,学校成立了“望竹”校园记者站,参与校刊编辑,学校组织小记者们走进报社参观、邀请专家培训、在校内校外进行采访,关注生活见闻和社会新闻。2012年,学生编辑部获得“北京市十佳红领巾编辑部”,2013、2014年获得“北京市红通社优秀记者站”称号。
学校深入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成立了学生自己命名的“竹韵书吧”。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学校根据学生提供的书目购置了图书,订阅了期刊杂志。每天有计划地向孩子们开放,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欢迎。“书吧”门口,有学生自己设计的“荐书海报”。学校还在每个班级建立了图书角,按学生的推荐书目购进新书,不断丰富、更新图书的种类。2013年,学校开辟了“竹韵书廊”,在每层楼道摆放图书和电子书阅读器,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到书、看到书,在浓浓的“竹韵书香”氛围中快乐成长。同时,学校启动了“与经典同行,为生命奠基”诵读系列活动。其中,古诗背诵小达人活动自2010年起延续至今,激发了孩子们诵读积累古诗文的兴趣,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2013、2014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红领巾读书活动示范单位。
二、民族教育,和谐共成长
北外附小地处中央民族大学西侧,学校有着占学生总数13%的来自18个少数民族学生。在这种多元化的生源中,我们秉承竹“和谐、乐群”的精神,包容、培育着每一个孩子。周一下午学校社会活动时间,“追竹”社团走出校门,走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了解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请民族大学的学生来校,带领同学们学习民族知识、跳民族舞蹈、唱民族歌曲,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其中,培养了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朴素情感。
在此基础上,学校创编了“劲竹操”,在《爱我中华》那激昂雄壮的乐曲中,全校师生舞动竹节,翠绿的彩带在空中飞舞,快乐的孩子们时而围在一起跳跃,时而用竹节互击,充分显示了竹文化在校园中的浓厚积淀与美好前景。我们的老师带领着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学生们在“望竹园”这片沃土中,以阳光般的心态积极向上,和谐相处。
三、开放办学,社会实践育人
学校挖掘周边资源,建立了紫竹院公园、民族大学博物馆、国家气象局、魏公村邮局、万寿寺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张思德少年军校等一系列校外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育人,并成立了“望竹”志愿团,培养乐于奉献的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他人与社会奉献爱和力量。2012年,学生参加国际竹藤文化节,在紫竹院公园与多国驻华大使共同植竹,种下了世界人民的友谊,也种下了“望竹”少年的美好理想。
丰富多彩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中, 北外附小的师生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并将之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学习中,逐渐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奋斗动力,一种坚韧的意志力,推动着学校和谐稳定发展。
正值学校稳步发展之际,北京市教委着力打造新教育地图,于2014年6月启动“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我们受益其中;在海淀区教委的具体组织、指导、协调下,学校很快把握方向、明确目标,同时得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鼎力支持。
经过和大学的反复研究,我们慎重决定: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外语优势资源,先从课程建设入手。也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年级滚动制推进。大学为学生设计了英语活动课程——“斑斓阅读”。它是以英语分级绘本为素材,分年级“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逐步深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听说能力。2014年9月开始,大学为学生免费提供教材,派出了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实施小班授课。大学老师在小学课堂上表现出的新颖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他们灵活开放的教学理念,开拓了学校教师的教学思路。2015年,学校成功申请了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在大学的帮助下,外教进驻校园,双方开始了友好、理性的互动:大学的专家到校开展“自然拼读”示范课、讲座……学校教师为外教做展示课,大家共同开展教研……这种理念的分享、思维的碰撞,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拓展和水平提高,也带来了思维方式和课堂行为的改变!当然最受益的是学生们,孩子们可以面对面的与外教交流,感受最纯正的语音。在学校每周的“英语广角”活动中,红领巾广播站的小广播员们请来了外教参与其中,丰富了学生们校园生活,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学校与大学合作的第二个重点放在社团活动中。利用大学的人才优势和独特条件,在二—六年级开设了“缤纷秀”和“多语堂”。通过歌曲歌谣、模拟情境、短剧表演等,营造活泼生动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表达的自信心。如:法语社团,就是让孩子们情境模拟中掌握日常生活中十大情景的100句常用法语。
虽然,这个项目仅仅开展一个多学期,但它给学校带来的变化已初见端倪。首先是学生们的变化:课堂上,低年级的学生敢于大胆、自信的拼读了;社团中,中高年级的学生视野开阔了,还能够用多国语言进行简单对话了;教师们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加强了研究,大家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同时,学校的英语教学更加趣味化、立体化。
2014年12月30日,学校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千人礼堂举行了揭牌更名仪式,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市教委副主任付志峰,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海淀区委常委、副区长傅首清,海淀区教工委书记张卫光,海淀区教委主任尹丽君,海淀区教育督导室主任王建中,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张彦祥、罗滨,二里沟学区校长马福兴,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务书记韩震、校长彭龙,附小校长徐宝如以及附小师生及家长代表出席仪式。学生们现场进行了经典“竹”诗、英文诗朗诵展示和极具民族特色的竹竿舞表演,将学校的竹文化特色和正在打造的外语特色有机融合,表达了全校师生“传承优秀文化 拥有国际视野”的共同愿景。
市教委对这个项目始终十分重视,组织召开项目推进研讨会,经验分享共促提升;海淀区教委给予了学校大力的扶持;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北外附小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无论是两校领导互相参加开学典礼、附小校长出席大学行政会,还是北外彭龙校长亲自为附小全体教师做讲座,都促进双方在思想、情感、目标上达成了共识,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合作更加顺畅。
有市区政府、教委的政策支持,有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引领、帮助,更有我们自己不懈的努力,我们会抓住机遇,以此为新的成长点,积极、主动地探索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