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做自己文章不及格:出题者咋想的?

新浪教育
近几天,网上流传的一套高考模拟试卷中,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白皓的一篇文章成为阅读理解的材料,而白皓本人却答不对文后列出的问题,处于不及格的边缘,略显尴尬。
这让八姐想起了之前的媒体报道,说周国平、韩寒等作家来做用自己文章出的阅读题,得分也并不理想。连作者自己都会抱怨:“我是作者,我做不出来,是我对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吗? ”但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这样的几个点:写文章是原创,出题人是在创作。其实考的不是原创的意思,考的是再创作人的意图,也就是对文本内涵进行再解读。因此,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也就是通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哈姆雷特。不同角度可以散发出不同见解。

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是作者本人,也不能完全拥有对文本的解释权。或许作者自己都不曾如此细密地去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去分析自己的文章,一旦草率作答,自然结果不佳。
还有即使是文章的原作者,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是两回事。各司其职,有创作天赋的人并不能探究普遍规律。

而现在的语文教育,还处于让大多数学生锻炼人文意识的阶段,培养的是一种思维能力,想要灵活的答题显然不可能。所以,学生们就要思考出题者的意图。

但是,有些阅读题故意挖坑。就像网上流传的这套高考模拟试卷,问题是这样的:文中蓝色窗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答案:我看见窗帘就是蓝色的。
学生看到答案估计都疯了,做了多年的语文题,也参透不了出题者的套路!

八姐不禁要问一句:挖了那么多“坑”的考题究竟能不能很好地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们绞尽脑汁地想出题者的出题意图,测试的可不是阅读能力。试卷出题的目的在于测试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综合知识积累。但过度挖坑式的命题思维,只会让师生陷入对“坑”的研究。

阅读理解,本来就是主观题,按照文艺界的说法本来应该“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现实却给了学生们那么标准的答案。思想的禁锢就是这样来的,创造力就是在这样的标准里慢慢的磨平消失了,就像弯月像小船却不能像香蕉一样的荒唐。
八姐不说别的了,只希望出题者能少一些套路,多一份真诚。用心出题来考察学生,这样才可能远离技巧训练,真诚拥抱知识。
本文系新浪教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以及作者姓名。
未经允许私自转载者,违者必究!
作者:刘文涛 责任编辑:张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