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变身”了!“部编版”教材有啥新变化?

新文化网
这个新学年,最大的变化应该就是小一、初一教材“大变身”了。语文、历史、道德与法制,这三本教材都有啥变化?新教材面世有啥意义?新教材怎么学才能学好?对于家长们关心的问题,我们邀请到吉大附中小学部德育处副处长、一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耿育苗,长春市南关区树勋小学语文老师杨卉、辛妍,以及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中学、全国科研骨干、吉林省骨干教师、吉林省历史学科带头人郎文荣,从事政治学科教学15年的一零八学校政治教师、学科骨干、参与国家和省级多项科研项目、多年担当初三把关教师的刘淑娟老师 ,请这些资深老师来谈一谈。
■部编版语文教材
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
小一语文,孩子很喜欢
像翻故事书一样翻个不停
记者翻看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教材的时候,注意到每一课都有活泼的卡通插图,画得很生动,孩子们很喜欢,也得到了老师的印证,耿育苗老师介绍,“登校日发教材的时候,就注意到孩子们很激动,有的孩子很喜欢,像翻故事书一样翻个不停。教材能不能引领孩子的真正兴趣,是考察教材编写成功与否的关键,这部教材做到了。”
此外,先认字、再认拼音、多识少写是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需要孩子会写的是100个汉字,需要孩子会认的是300个;此外,先进行5课时的识字,再进行13课时的汉语拼音学习。这样的编排,改变了小孩子过去对学习拼音的畏惧心理,同时,也传达出汉语拼音是辅助语言学习的工具、应该滚动学习的信号,因为从中高考题型中,也能看到,考察汉字准确读音,在中高考中持续进行。”耿育苗老师如是说。
“许多教师认为‘长春版’语文教材识字量过大,需要会写的字也相对过多,因此在一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压力很大,面对这样的问题,部编版教材相对更加贴近学生年龄实际。”杨卉老师说:“在我看来,这本教材更加接地气。学生的基础知识含量及学前阶段接受教育的水平是不同的;同时不同地域生活的学生,文化有差异;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也各有不同,面对种种的不均衡,新一年级教材能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综合考量,做到了以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参考进行课程设置,是很便于教师操作的。”
此外,传统篇目增多、倡导亲子阅读、侧重阅读,对老师的要求是要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也都是新语文教材的变化。对于以上变化,辛妍老师的总结是:“部编版呈现了很多特点: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适当兼顾时代性。回到‘守正’的立场,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部编教材排版上有一套完整的设计,基本原则是美观和效率兼顾。比如,过去教材注释都是接排,有些课文注释太多,学生不易查找;而每个注释单排,又会造成篇幅的极大浪费。分双栏排,可以有效解决这个矛盾。”
部编版语文教材
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
有一篇报道说,部编版语文是“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那么部编版教材的投入使用预示着什么呢?
“部编版教材加强了‘读’。”辛妍老师解读道,“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新版部编版教材的问世,显示出阅读的重要性:名著的阅读、美文赏析、文言文的阅读,层层深入地考察孩子阅读的宽度以及深度,并且注重和培养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思考、归纳、整合的过程及迁移、运用能力,也考查考生借助文本把握古代人文思想的能力。”
“提倡参与式阅读,教材设置为亲子共读提供便利。”杨卉老师说,“教材中许多充满童趣的小韵文及童谣、儿歌,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这些内容简单易懂,节奏感强,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体验非常接近,因此适合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能够作为亲子阅读的材料,使家长的教育参与其中。同时结合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他们还需要家长的辅助教学来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这是一个长期且枯燥的过程,如果能够使家长的伴读和学生的学习结合到一起,那么学生学得会更轻松,家长伴得会更快乐。”
如何学好新版语文?
平时做有心人,不当“两脚书橱”
强调阅读的新教材,怎样学习才能更有效?老师们纷纷给出自己的好主意。
耿育苗老师说:“在语文学习上,平时要当有心人,读书注重读后交流,读过的语言要尽量做到在生活中运用,不可当‘两脚书橱’。”
注重亲子阅读的新课本,对家长也提出了新挑战,辛妍老师教给家长们一招儿,“。初步学习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带着问题读书,找出书中明显的信息,比如说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青蛙写诗》,课后练习是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这是老师们在课堂给孩子们布置的课后练习,家长们值得借鉴。”
■部编版历史教材
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在对历史的叙述中
增加了时代发展
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点
郎文荣老师告诉记者,“部编版”历史教材依据2011版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编写,在课程设计理念、教材体例框架、教材具体内容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在课程理念方面,强调育人为本,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材既是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倡导教学方式的创新。比如新教材在前设、旁设、后设处设计了“相关史事”“人物扫描”“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很多新的栏目;文中的插图类型更加丰富,包括历史文物、历史绘画、历史想象图、流程图、示意图等。而且依据课标删减了五十多个知识点,增加了时代发展需要学生了解的二十多个知识点。以上内容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读性、可学性,可操作性。
在教材内容框架上,注重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突出“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在教材内容上注重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中。例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占全套书88%。突出中华优秀传文化,相关知识占教材1/5多,基本集中在中国古代史部分。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如介绍了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家43位。突出法治教育,在全套6册教材中涉及31部中外法律。突出主权和海洋意识,教材涉及南海诸岛31处,台湾和钓鱼岛30处,港澳10处,此外还有新疆、西藏、西北和东北边疆、山东主权等。
如何学好新版历史?
勤阅读、学会批判、辩证地思考
如何学好新版历史?郎文荣老师建议同学们要做历史学习的主人。
“首先提高阅读教材的质量,比如通过教材目录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比如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史料、文物的图片等掌握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深入历史,明确‘了解之同情’的含义,掌握学习历史的真髓。”二是,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从“阅读”到“悦读”。一方面拓展视野,另一方面可从不同角度看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获得智慧。要注意提高读书的品味,注意区分文学和史学的读本。三是学会批判、辩证地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并积极去追寻答案。四是愿意与人分享学习历史收获。比如将自己了解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感悟讲给别人,讲的过程、分享的过程实际是对历史深入思考的过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
新教材强调综合性,注重学习过程
新教材更符合青少年
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
刘淑娟认为初中政治作为初中生必修课,新版教材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调整,也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更符合青少年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将道德与法治有机融合,在教学案例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更人文。
新教材的改革并不是对旧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旨在为初中生提供一套有价值有内涵的学习资料。新教材注重体现综合性学科特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性学习,更多的以栏目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关注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身的感受对话,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教材在国家要求和青少年成长之间找到契合,按照落实,落细的原则,使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新教材强调综合性,注重学习过程。不再像以往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更加重视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更多的是用知识来感受,解释领悟各种社会现象,解决各种困惑、矛盾,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如何学好新版道德与法治?
切忌死记硬背,注重思考和感悟
刘淑娟建议: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于新教材的学习,要超越纯知识的死记硬背,更多地注重结合自身的思考、感悟去理解教材所要传递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新教材的学习中,要学会突破以往的学科界限,把很多的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问题与教材结合起来,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感悟,才能真正的体会教材中观点,更好的去实践。整个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需要学科教师的正确引领,同时更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学、思的过程中来,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在不断的教与学的磨合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深入思考的能力。
新文化记者 刘佳音 王璇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