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王红军: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新浪教育

关注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转型升级,高级能性人才需求迫切,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北京市三十五中副校长王红军指出,我们必须完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如您有更多想法想投稿欢迎关注微信:国际学校家长圈或私校风云。

以下为王红军校长文章详细内容:

本文在分析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宏观背景的基础上,借鉴人类历史上美国对英国、日本对美国、韩国对欧洲各国成功经济追赶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阶段升级发展的国际经验,对发展我国的本科型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制定并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通过多元化途径大力推动本科型高职院校发展;创新本科型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完善本科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同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随之而来的产业发展趋势集中体现在如下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日趋减少,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增加;传统的技术落后型产业日趋减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加;低附加值产业日趋减少,高附加值产业不断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崛起使得高端技能型、高级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亟需完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一、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

从1986年开始,我国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1991年和1996年又接连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进入21世纪后,又分别于2002年、2004年、2005年和2014年召开了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历次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都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赋予了职业教育重大的历史使命。以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为了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落到实处,我国又在许多重大的政策和文件中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例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教育部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 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 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 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此外,《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也指出,高职院校应当“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中期发展目标,那就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还明确要求“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指标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指标看,从2006年到2015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从1738.8万人增长到了2625.3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数从943.3万人增长到了1576.7万人,普通专科在校生数则从795.5万人增长到了1048.6万人。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规划,我国到2020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但是从结构上看,我国高职高专的在校生比例却一直呈下降趋势。

在2006年,专科在校生所占比例为45.75%,接近于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此后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15年,该比例已经下降到了39.94%。但是考虑到我国未来的制造业发展目标,我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按照《中国制造2015》确定的发展目标,我国到2025年要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此外,未来十年即将出现的最具前途的若干新兴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3D技术、无人技术、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医疗服务、生命技术与生命科学、互联网医疗等,这些新兴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端研发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按照日本2016年发布的《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年)》,人类社会即将从原来的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进入超智能社会(即社会5.0)。综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正是因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国家才开始大力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但是,光有高校类型的转换并不能解决我国未来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问题,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重点解决应用技术类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注: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二、历史上的成功经济追赶与职业教育

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分别是美国追赶英国,日本追赶美国以及韩国追赶西欧。大家公认的观点是,这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伴随着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测度指标的人力资本的追赶。殊不知,在每次成功的经济追赶过程中,都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追赶。

第一次追赶是美国对英国的追赶,从1871年到1913年。这个时期是美国经济迅速超过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的重要时期。在1870年,美国人均GDP只有英国的75.3%,到1913年时,美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英国5%,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美的经济追赶与超越。此后一个多世纪年,美国的经济、军事、科技和人力资本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首位。这次成功的追赶,与美国超常发展的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1862年颁布的《莫里尔法案》及其后续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大促进了美国农业与工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美国的经济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懂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为美国赶超英国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英国经济没有出现同步增长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英国历史上长期以来重科学轻技术,更加轻视职业教育和工程技术教育的文化传统。

第二次追赶是日本对美国的追赶,从1950年到1992年。这个时期是日本经济追赶美国的重要时期。由于受二战影响,日本的人均GDP在1950年只有美国的19.6%,到了1992年,日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美国的90.1%。日本的经济追赶既得益于人力资本的追赶,更得益于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一度将普通高中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从而导致了普通高中发达与高技能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此,日本政府将职业教育纳入教育改革的重点。继1947年颁布了《技能培训规程》和《职业稳定法》之后,又于1951年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及一系列强化职业教育的政策,包括充实职业高中的硬件设备、加强职业高中的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以及提高职业课时效水平等措施,同时要求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课程。1958年又颁布了《日本职业培训法》,1976年又开始推动职业教育从专科向本科发展,为日本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高技能人才保障。

第三次追赶是韩国对西欧国家的追赶,从1973年到1992年。早在1973年,韩国的人均GDP仅仅是西欧国家(12个国家)人均GDP的24.3%,到了1992年,该比例已经上升到了57.5%,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追赶。韩国之所以能取得年均经济超过8%的增长速度,与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密不可分。早在1949年,韩国政府颁布了《大韩民国教育法》,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20世纪60年代,韩国不失时机地扩大各级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1963年,韩国政府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为韩国的职业教育奠定了法律基础。在“出国立国,工业立国、技术立国”的发展战略框架下,韩国于1967年又颁布了《职业训练法》,鼓励企业与私人团体新建职业教育培训。此后又陆续根据重点产业的发展调整和加强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例如,为了支持重化工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于1973年制定了《加强重化学工业教育方案》,从而支撑了韩国相关重点产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1976年,韩国政府出台了《职业训练基本法》,鼓励私人企业进行内部职业训练。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韩国提出了“尖端产业、技术立国”的发展战略,产业形态向着高精尖、自动化和大型化工业发展,为了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韩国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朝着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发展。

按照我国制订的发展战略,我国要在建国100周年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按照GDP总量排名,我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49年时,我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如果如期实现了这一目标,又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成功追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必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必然离不开大批高质量的本科型(甚至是研究生型)高职院校。

三、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升级的国际经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升级速度的加快,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向本科阶段扩展。而在发达国家,已经构成了大专型、本科型和研究生型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本科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供给主体。

发达国家的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历史。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全球职业教育的层次也在不断升级。据初略统计,世界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历经了数百年,从中等层次到高等专科层次约百余年,从高等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仅仅花了几十年,从本科层次到硕士、博士层次只花了几年时间(李均,赵鹭,2009)。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高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看,二战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分水岭。二战之前,中等职业教育发挥着职业人才培养的骨干作用,二战之后,专科高职逐渐显现出职业人员培养的骨干作用。美国是社区学院,德国是工程师学院和高级专业学校,日本则是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新形势下技术具有向综合化、复杂化发展的特征,使职业教育层次持续高移。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对高技能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专科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当时美国教育家哈洛德·福切克(H.A.Foechek)就敏锐地判断出:“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至少有四种类型的学士学位教育计划:科学类、工程科学类、工程类和工程技术类。”其中的工程技术类就属于高等职业的范畴。1967年,普渡大学中北部分校(Prudue University North Central Campus)开设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机械与机电技术等多个高职类专业。20世纪70年代初,受美国政府推行的“生计教育运动”的影响,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内的近300所大学陆续增设了技术学院或高等职业教育类专业,学制有两年制和四年制之分,四年制的就是本科高职,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大量的美国社区学院也开始开设学士学位课程,只是大部分是和四年制大学合作完成,采取的是2+2模式。当然,也有部分社区学院开始单独授予学士学位,也就是社区学院的本科高职教育。紧随美国之后,德国和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开始向本科层次跃升。在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那就是联邦德国于1968年10月通过的《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协定》,开始在原来的工程师学院、高级技术学校等的基础上组建三年制的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简称FH)。经过三年的发展,FH的数量达到了70多所。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德国的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于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三年制的专科高职陆续升级为四年制的应用科技大学(德文简称仍然是FH,但是英文名字改为了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从此正式开启了德国的本科高等职业教育。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产业的升级换代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其里程碑式的事件是1976年建立了两所国立本科高职大学: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和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学制均为四年。采取的是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1995年,日本又增加了东京都立科学技术大学、帝京技术科学大学。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推动形成了与德国FH一样高职特色鲜明、办学质量较高以及社会声誉卓越的本科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开始在专门学校创设“专攻科”制度,作为专科高职之上的提高层次。因此,日本的本科高职既来自新建大学,也来自专科高职院校举办的本科高职。

从发达国家的本科型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本科高职院校的形成可以概括成如下四大途径。一是专科高职升格为本科高职模式。也就是在原来的专科高职或其他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升格为本科高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FH)就是典型的例子。二是新建本科高职院校。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是这类模型的典型代表。三是学术型大学衍生出来的本科高职。例如美国的很多学术型(普通)大学就衍生出来了很多本科高职专业。四是专本混合型。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本来全是专科型高职,后来又开始举办或联合举办本科型高职,日本的专门学校开设的“专攻科”都属于此类途径。在我国大力推动本科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对我国本科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出积极的借鉴作用。

四、发展我国本科型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建议

为了顺利实施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必须确保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供给,这就对我国发展高水平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综观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和现实需求,应该重点如从下方面不断完善我国的本科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1)制定并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

无论是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都构建了完善的职业教育政策体系,将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主体的责、权、利界定得非常清楚,从而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国也应该在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规范我国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律。

(2)通过多元化途径大力推动本科型高职院校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大部分都是专科型高职教育模式。为了适应我国未来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人才需求,应该通过多元化途径大力推动本科型高职院校发展。一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本科型高职专业,另一方面,推动那些本学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鲜明的本科院校向高职本科院校转型,此外,还可以在综合性大学中创办从本科到研究生一体化的高等职业教育。

(3)创新本科型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

出了通过常规路径发展本科型高等职业教育外,还应该探索出更具创新性的本科型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例如,通过实施高中—专科—本科一体化的本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近三年来北京市正在实施的高中-大学贯通培养项目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探索。虽然该项目目前尚没有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是从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程度以及教学成效来看,该项目将成为完善北京市本科型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试点成熟时还有可能辐射到全国其他地区。

(4)完善本科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面临着重大的完善需求。学生在重视传统的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因此,我国本科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从原来单一学科的教育模式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原来以专业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向通用知识能力素养与专业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从原来以一般性的行业职业能力为主向行业职业能力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能力相融合的方向发展,从原来以一线技能人才为主向高技能岗位管理工作和行业领军人才的方向发展,从以高职院校为主导向产业界和高职院校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从原来以满足国内产业需求为主向满足国内和国际产业需求为重心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07-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12。

3.焦玉轩,世界历史上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科技日报》,2003.2.19。

4.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6。

5.李叶,中美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对比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6。

6.李均,赵鹭,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以美、德、日三国为例,《高等教育研究》,2009(7)。

7.马振华,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

8.马燕,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动因、问题与出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

9.王春雷,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层次,《高校教育管理》,2015(5)。

10.魏亚,国际社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制度沿革,《江苏高教》,2016(3)。

11.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