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留守儿童的老师 也是“父母”

新浪教育
我从小就有当老师的梦想。但因家庭贫困,初中读完就在家帮父母料理家务,这个梦想曾一度中断。
结婚生子之后,为了照顾家里,我经常外出打工,眼看着城里的孩子三岁就上幼儿园,早早接受教育,而我们农村的孩子却是到七岁还没有接受学前教育就直接上小学,心里真不是滋味!
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孩子的童年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当时我就想,不管自己多苦多累,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幼儿园,让他度过应有的快乐的童年。
于是,我开始和村子里一些有条件的家长一样,在县城租房子,把孩子送到了条件比较好的一所县城幼儿园。
每次接送孩子,看到园里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玩的那么开心,都会唤起我儿时想当一名老师的梦想。
终于,我征得了家人的同意,辞去收入还算不错的工作,毅然进入乐都区职业技术学校幼师班学习。
我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好每一门专业课,一心想着毕业后回到故乡,为家乡孩子的童年添色。
幸运的是,正当我面临毕业择业时,乐都区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赞助和支持下开始推行“一村一园计划”,成立了山村走教点。
这简直是上天的眷顾,我终于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山村里的孩子们了。
2011年3月,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山村幼儿志愿者教师,被分配到中岭乡中心学校报到。

这里虽然不是生我养我的家乡,路途有点远,条件也比较艰苦,但这里的孩子同样需要我。
不顾家人的反对,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别人照顾,毫不犹豫地去了那个艰苦但能实现我心中梦想的地方。
报到后,校长将我派到中心学校外一个村子的走教点工作,这里有18个孩子,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留守儿童。
面对孩子们一双双灵动的眼睛,我下定决心要把自己全部的爱给每一个孩子。
我不仅是这些留守孩子的老师,还充当了父母的角色,陪伴他们成长,用我的实际行动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孩子们的喜爱。
不知不觉间,我自己的孩子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
因为工作,我只能每周回一次县城看望自己的孩子,但长时间托付给别人照顾也不是办法。
2013年9月,领导将我调到离家比较近的土官口中心学校山村幼儿园。这里是我的母校,特殊的感情和使命让我更加坚定了干好幼儿教育工作的信心。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理解,爱是同情,爱是尊重,爱是信任,爱是宽容,爱是鼓励,爱是奉献。
2015年9月,祁永凯小朋友转到了我所在的班级。
他穿着破破烂烂,身上也脏兮兮,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和他玩,看着目光呆滞的祁永凯我的心里不由得难过。
经了解,我才知道祁永凯家庭十分特殊:
母亲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时常离家出走,父亲一人苦苦支撑着这个家,贫困压得这个家庭近乎支离破碎,年幼的祁永凯和哥哥从小就未能享受家庭的温暖。
知道情况后,我利用午休时间给祁永凯洗头、洗脚,从家里精心挑选了几套儿子穿过的衣服带到学校换给他,还拉着他的小手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没过多久,祁永凯就完全融入了我们这个快乐的大家园,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看到他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我心里也宽慰了许多。
入冬后,班里别的孩子都穿上了棉衣,棉鞋,而祁永凯依旧穿着单薄,还不穿袜子,我就买了一双袜子又找了一件儿子的棉衣给他穿上。

蒲芳年为永凯穿上新袜子
一天,我又给祁永凯洗过小手剪指甲时,他弱弱的喊了一声“妈妈!”,我也下意识应了一声“啊!”。
他害羞的捂住了自己的嘴,我轻轻抚摸他的头,眼泪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转……
那一刻,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对孩子们倾注了一切,孩子们也用同样的爱来回报我。
一次绘画课上,孩子们齐刷刷的要求画老师,我问为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老师漂亮呀!”、“因为老师爱我们呀!”、“我们也爱老师呀!” ……此时的我比孩子们更开心。
教师真的很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作为,但是和孩子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段音符的默契,都会让我窃喜,更加坚信选择幼儿教师职业的无悔与自豪。
看着孩子们慢慢长大,看着家长们长期期待的目光,看着社会对我们的尊重,我感觉一切都值得了。
我要做这个行业里充满责任和担当的一员,用爱书写幼教事业崭新的篇章,我要在爱的事业中品位人生的好处,在爱的征途中托起明天的太阳。
口诉者:蒲芳年,青海乐都寿乐镇土官口山村幼儿园的幼教志愿者老师,扎根山区幼儿教育七年。
责任编辑:许丹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