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夏令营种类繁多如何选?个性诉求与机构资质同样重要

新浪教育

关注

新浪教育讯 中国中小学生掀起的“夏令营”热潮,一年胜于一年,只是花费昂贵的夏令营到底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除了到此一游开眼界,还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什么印迹?又能获得多少令他们终生受益的经验呢?

8月20日,《新浪会客厅》特别邀请了ICE中国营地教育研究院发起人&副院长杨莉担任嘉宾主持,与北京市教育学会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研究会秘书长陈刚、具有丰富游学经验的家长代表王晓煜共同直播为大家探讨与讲述,“夏令营”的那些事儿。

新浪会客厅:夏令营这么多你会选吗?

营地、游学、研学都是体验式教育

杨莉:各位网友朋友大家好,我是ICE中国营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营天下 创始人杨莉,今天我们来到会客厅,谈谈营天下教育这个话题,今天我们邀请了北京市教育学会青少年健康成长研究会秘书长陈刚老师,和一位家长代表王晓煜。

王晓煜:大家好。

杨莉:暑假过半,很多家长朋友都让孩子们参加了各种夏令营,我们也能看到各种夏令营刷遍了家长的朋友圈。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就会想: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给孩子选择夏令营?我们选择的夏令营是不是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益处?现在非常流行的研学、游学究竟是什么情况?我们先请陈刚老师给大家普及一下。

陈刚:这几年关于营地教育,关于研学和游学,在学校、家长和孩子当中都成为一个热炒的概念。其实从本质上来讲,所有的营地教育、研学、游学,教育学领域,都是体验学范畴。

营地教育相对比较独立,大家已经对这种以假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形成认可。我们说夏令营很多,但一旦说到营地,一定要落实到一个地方,它相对有一个固定的物理场所。

因为营地教育这个概念本身是从西方过来的,它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以集体活动为主体,以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同时要兼顾娱乐性,孩子要觉得好玩,同时要包括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相对比较长期的一个体验过程。这个长期有7天,有的甚至十几天。在西方来讲,有些营地教育时间会更长,能达到一个月到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营地教育在咱们国家刚刚起步,一个新生事物刚开始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这个暑假当中,网上围绕着各种各样以夏令营为主题的营地教育,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家长所不愿意看到的一些事情。

营地教育是一个方面,刚才主持人问到关于研学或者游学,尤其研学、游学又是根据教育部和国家旅游总局前几年发布的一个文件,为了拓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具有多元文化的一种视角,鼓励中小学开展研学和游学的项目。它开展的时间也并不是很长,到现在也就只有三、四年。这个过程中,大家对于研学和游学的定义也并不是非常清晰,从表面上来讲:研学,就是大家在探索一个事。游学,主要是指通过游历增长一些见识或者开发一些思维。

杨莉:陈刚老师提到的,无论是研学还是游学都是体验式的学习。

陈刚:(它们)最终都归为体验教育,因为体验教育这个词说起来很炫,但对个人体会来讲,一个人想要学习到知识,单纯靠逻辑的理解和记忆是很难的。所有人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根基就是体验。

杨莉:您认为体验式学习和我们在校园里知识性的学习,对孩子有什么样更深的影响呢?

陈刚:因为人的学习方式都是从具象到抽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咱们小学的数学其实就是体验。5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什么,苹果要摆在那儿,他看到、摸到甚至闻到,知道3个苹果加2个苹果,加在一起是5个苹果,其实就是体验。你学乘法的时候,3个苹果一排,放4排苹果,拿12345去数,数出12个,这就是体验。在数学当中,我们管它叫做数形结合,但它实际上,一个人在基本的认知层面,如果没有对于客观事物的直接的感受或了解的话,他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后期的抽象模式。所以,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体验,只不过我们现在把它抽象出来说成是体验教育而已。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相应的游学项目选择

杨莉:陈刚老师是从很专业的专家的角度讲体验式学习,我们让王晓煜王老师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因为王老师的小孩今年是……

王晓煜:今年15岁了。

杨莉:他也是一直参加夏令营的活动是吗?他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像陈刚老师说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之外,他对孩子个性还有其它方面有什么样的成长和变化?

王晓煜:作为家长,我对孩子的营地选择是根据不同的年龄来进行规划的。他在小的时候可以是单纯的体验:比如说去大自然中体验,或者是参加纯玩的夏令营,像美国的童子军项目、国内的露营、在野外生存,或者是锻炼身体方面等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营地和假期的规划上面,家长的方向就要有所变化。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实际上距离孩子申请大学的时间就越来越近了,我们可规划的假期其实并不多。除去最后要参加高考的那一两个假期,可能真正可以让家长规划的就是三到四年,或者是稍微多一点的四五年的暑假。这个时候我个人更倾向于培养孩子,从体验到归纳总结的能力变化。孩子不光是体验,还要学会如何归纳总结,或者是从“普遍撒网”到最后发现适合的兴趣点。在这个兴趣点上面,能够有深度的延伸。

从我的孩子小学高年级之后,几乎没有参加过纯生活体验式的营地了,会偏一些学术体验,甚至学术动手。包括近期参加的是一个科研项目,它可以让孩子在实验室里面,跟着国外的科学家一起把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过程做完,做完之后他要写实验报告、参加答辩,这都是一个学术性的体验,让孩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深刻的感知:知道他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需要培养哪方面的素养。

杨莉:王老师的孩子现在已经15岁了,作为家长,她更愿意让孩子去参加有关学术方面的体验。我自己的小孩,一个是五年级,一个是八年级,在他们6、7岁的时候就开始参加体验式的夏令营,比如走沙漠、帆船、航海、科技、草原、与自然有关的特别多,我觉得对于孩子的4C能力的成长: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团结能力、沟通能力等的提升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小孩在平时学校中的时候其实是很少有机会真正跟小伙伴有互动。

陈刚:我大致把现在的夏令营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能力技能型,包括运动能力,野外、沙漠,包括沟通交往能力、探索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包括提升孩子责任感、意志力,包括户外运动、野营徒步、帆船潜水,包括中外武术,我归纳“为上山、下海、走沙漠”,这是能力技能型的夏令营,一般是户外的。

第二种是知识文化型,包括科技探索、传统文化、人文自然景观、参观国内外的著名学府,以及情景英语、舞蹈表演、书法、朗诵等等。

第三种被我叫做“训诫矫正型”,包括戒网瘾,孩子厌学的矫正等,现在很多家长比较趋之若鹜,但实际上是我很反对的形式。

我国营地教育与西方营地教育的差距:目的性太强

杨莉:营地教育在北美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但在中国近几年才有非常快速的发展,并且与国外的发展有较大的不同。国外把营地教育和游学分得很清楚,营地一般在一个固定的区域里,各种营地通常都有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历史。

陈刚:相对固定的一个物理场地。

杨莉:国外的营地教育更像是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一到假期,孩子就到营地里去生活,营地就像学校一样,有各种各样的设施体验,专门针对孩子的体验去增加训练和体验。但是在中国非常不一样,中国的营地教育有非常多新鲜的样子。陈刚老师,您觉得中国的营地教育或者游学有什么特色?

陈刚:中国的夏令营很早,但是真正营地教育包括游学、研学的角度来说,没有几年。我们的特色在于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上来讲,我们的目的性更强,家长在给孩子报夏令营或营地项目的时候,往往都抱着很强的一个目标。这与西方的营地教育不太一样,西方的营地教育相对来讲更回归一种感受,是孩子生活的另外一个方面,学习生活的另外一个形式。孩子在营地的这段时间不需要达到什么目标或者实现什么愿望,所以中国的营地教育目标性更强。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报名的时候,往往马上都联想到这个高考会不会加分,综合实践活动会不会加分,或者对孩子下一步的学习是不是能有帮助,这些都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目的性。

杨莉:这一点上,王老师您应该也有比较深刻的感受。中国的家长在选择营地的时候,他的诉求有非常明显的目标感吗?

王晓煜:其实不光是中国的家长,很多美国的夏校,成立时间也都很长了,一些大学的夏校,可能跟大学的诞生时间是一样的。实际上中国在很多方面也是跟着西方先进国家教育的脚步在走的。这种夏校,很多都是偏学术的,因为美国中产阶级有一个很著名的词汇叫“暑期滑落”,如果你在暑期没有规划好,可能你在开学之后各方面都会退步。所以个人的生存能力的体验,现在即使我们参加一些学术项目,也很支持孩子参加一些对他个人健康或者是他个人能力提高的营地活动。但是实际上谈到学术营地,我们中国还是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后面的,并不是说我们更加强调,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只不过最近我们可能会感觉到中国家长更多地偏向于学术了,我觉得这是一种好的趋势,不仅仅是参加过去那种以旅游为内容的,实际上很耽误孩子时间的活动。家长最近几年的学习能力和视野都在提高,包括我们自己也是在提升。

家长选择夏令营应优先考虑孩子兴趣 谨慎识别机构资质

杨莉: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时候,家长对孩子夏令营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王晓煜:对。

杨莉:我个人角度来讲,特别希望孩子在暑期的时候有各种体验,尤其孩子在小学、中学的时候,在平时生活中已经学到很多课本上的东西,其实他要把暑期真正地当成一个生活实验的场景,可能以前我们更多是带孩子去旅行,很少给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但现在在营地教育里,我们可以让孩子有目的地去玩,去真正地体验和学习一些东西。这种学习就不是单纯的学术学习。如果我的孩子到了中学或者到了高中,我可能更考虑到孩子升学,因为时间毕竟很短,我可能更考虑他学习的目标感,会选择的学术夏令营越来越多。

陈刚:体验项目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式、方法叫“项目制学习”,基于项目制的学习,一定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后。家长报什么样的夏令营,其中有一条,是孩子喜欢的。因为孩子如果拒绝体验,或者是不愿意体验,但家长非要把他放在那个场景当中,他的体验感一定会很差。所以家长要对这个项目或者这个活动有所了解,同时有所希冀,同时做一些相应的准备。事中,完成你在这个过程当中之前的一些想法。事后,要做相应的一些总结。把这三个环节都要扣在一起,整个体验或者整个参加的营地的课程也好,或者是整个研学或者游学的过程,才是真正完整的,否则就变成旅游观光。

杨莉:我接触的营地教育机构比较多,中国的各种营地项目其实仿制非常多,原创的东西很快就被仿制,大家看到的都一样,但是一个夏令营的好坏,真正的区别在于教育属性的差距。家长看到的都是录像、照片,甚至是一些微信群的广播,但是对于孩子的变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观察和引导。真正好的老师,他是通过很简单的活动,可能就能引导和观察到孩子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与人相处的方式,会引导孩子有这样学习的总结和体验,在这个过程给孩子以反馈和引导。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项目的根本,它要有一个很好的教学体系,真正是从教育的角度去研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一个好的项目,它也一定是要注重安全的。前段时间我们在网络上也有关于营地教育安全问题的讨论,王老师,在您心目中,您觉得一个安全性的机构,应该具备一个怎样的特征和标准?

王晓煜:家长首先在选择的时候,要清楚你给孩子选择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家长需要辨识活动的背景,是什么样的人在做:是旅行社在做的,还是拼凑起来的一个机构在做。有很多家长会横向比较价格,其实如果是旅行社来经营的项目,价格便宜的反而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当然这是一种简单的辨识角度。

另外,还是要看一下它的师资背景,好的老师和一般的老师,或者完全没有资质的老师、没有教育能力的老师所带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所以,还是要看项目背景:由什么样的机构发起,它的背景、它的创始人、它的文化理念是什么,或者它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包括它以前有做过什么样的东西。家长本身至少要做半个专家,在跟这些机构在交谈的过程当中,才能感觉到它的专业程度。另外,比如以前孩子参加过的,或者你身边也有一些同学、家长,口碑比较好的,这都是一些比较好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家长自己要做专家,如果你自己不懂,把孩子送去你完全不管,或者你没有规划,肯定就会很容易掉坑里。

杨莉:我也赞成王老师的意见。其实在夏令营和旅游相比,其实目前在行业来讲更加不成熟。因为旅游相对来讲还有比较长的时间,它有很多标准。现在随便一个机构,哪怕不是中心或者是个人,都可以拉一个地方去成立一个夏令营。但是真正请的是什么样的老师,有没有真正的安全管控,确实是不清楚的。所以,家长在选的时候注重品牌,注重家长的口碑宣传,注重于周边的家长是否参与过,这些对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反馈。

王晓煜:家长对日程上的一些东西要有识别力。比如同样是出国游学这件事情,去英国十几天游学、十五天游学,牛津一天,剑桥一天,但仔细看,内容跟旅行社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听上去也是去大学了,但是其实他在大学里干了什么?可能就是在大学外面走了一圈或者拍了一个照。

陈刚:因为现在的游学项目,很多基本上都是教育系统内,要求由学校出面来组织的,我一直建议游学、游学,要把游和学分开。游要让它透明,因为游很多都是旅行社在整个操办这个事,旅游市场游的这部分其实已经可以非常透明。学的这部分来讲,要说得很清楚,就像刚才王女士提到的,我到那儿去学什么,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把这个要讲清楚,这样来讲,第一个,他整个关于项目的价格才会变得更加合理或者变得更加透明。同时,家长不要被概念性的东西来忽悠。

一般我会劝很多家长,第一,刚才说到,如果有一个机构承诺你在这个项目上能够给你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是能够帮助你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不管是夏令营还是研学,要慎重。因为在这样短期的时间之内,这种承诺是很难做得到的。如果它给你这种承诺,往往是带有很强的蓄意的欺骗。如果一个机构给你讲一个很宏大的,说孩子现在这种问题、那种问题,你来了之后,比如这个暑假,我指导的一个家庭,把孩子送到所谓国学的夏令营去,后来基本上待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劝那个家长把孩子接回来了,完全是封闭式、军事化甚至是监狱式地对这些孩子,从他们的交流当中你能感受到,所谓的这些“老师”,完全对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上孩子的各个阶段的学习发展的这些基本规律完全是无知的,很多都是退伍转业的军人做这样的角色。

杨莉:因为好像在特别早期的阶段,家长们对夏令营的选择,包括机构给夏令营的介绍,也是根据市场去走的。

陈刚:叫行走学校。

杨莉:尤其像二三线、三四线城市的家长,你要真的在一个营地呆15天深度学习,他觉得我的孩子出国一趟,在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呆这么短的时间内可能学不到东西,我可能更希望他去好多城市去看,就像我们旅游刚开始发展一样。

陈刚:一天恨不得跑两个国家。

杨莉:跟行业的发展还有早期阶段是有关的,家长其实在这个阶段的诉求就是不一样的。因为有的孩子已经去了很多次营地,他在营地里更多希望深度学习,可是大部分的家长,他希望的是一种更多的体验,所以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他的要求结果、体验度是不同的,面临着怎么度过这个假期,这是家长想给孩子解决的问题。

王晓煜:所以家长也是需要学习的,更需要学习的是家长。其实这种体验,在你青少年或者是童年的时候,同昂一个地方你旅行过一次就够了。比如你去英国或者去欧洲十几国,有一次就够了。这种可能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带他们去过了,如果这个时候再跟着营地去走一圈,因为我看过一些营地的介绍,他们也会有一些反馈的文字,比如说我们到了一个什么什么地方,我们在什么地方,给一个任务,你要选几个什么什么时期的人。其实这种听上去好像也是在做一些任务,但是就像您说的片汤儿话一样,没有必要花那么多钱,那么长时间跑到那边干这个事。包括孩子说在一起讨论一些什么关于成长的话题,或者怎么样,老师也会组织你做一些这方面的东西,但是你要通过现象看本质,我觉得最宝贵的其实是孩子的时间。作为二三线城市的人也好,他们的时间和钱可能更加宝贵,因为他的收入可能各方面可支配的不如一线大城市那么多,你在这个时候更是应该擦亮眼睛,要把时间和钱花在真正对孩子有意义的事情上。

杨莉:我特别赞同王老师说的,真正的好的营地项目是有效性非常高,规定的时间内能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无论是游学的体验、项目式学习,还是营地的体验,对孩子来说,只要他真正地是有效果的,其实都不是浪费时间。

王晓煜:对。

目前游学行业鱼龙混杂 家长与机构需共同监督成长

杨莉:因为像有些体验式学习,确实需要真正的场景,到达那里,你才能够真的做项目、做体验的,你很难通过书本或者是在一个单纯的营地里解决的。

陈刚:一个模式的成熟或者一个市场的成熟一定是基于两方面,一个是市场需求者、消费者的成熟,和一个市场供给者的成熟。包括很多做营地教育或者是研学、游学的机构慢慢成熟起来,本着总起码保持一点教育者的责任心,或者是你在市场和你的良知之间保持一个平衡点,这是它的成熟。同时还有消费者本身的成熟,家长本身自己要学习,不要讲说我就管花钱,这种心态的家长,最终其实往往得不到他所理想的一个结果。家长只有在孩子成长还有包括报一个项目,跟孩子一起去了解它的背景,了解孩子的需求和诉求,这个事最终才能实现家长所希望达到的一种目标。我一直认为消费者的成熟是促进一个市场成熟的最关键的一点,因为消费者会倒逼着这些经营者来提高。中国地域也广泛,城乡差距也大,人口也多,新浪面向广大的家长,希望我们每一个家长真正认识到花钱不是你最主要的工作,而了解孩子还有包括了解孩子的成长,才是你最需要去下工夫的。

杨莉:在美国或者是在欧洲等发达国家,营地教育已经很成熟了,它有非常好的行业的标准,比如像美国ACA,对符合ACA认证的夏令营,差不多有这么厚的很详细的认证标准,每一项里都会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点营火,会有几个步骤,怎么点,怎么熄火,怎么防止火灾。它非常严格,比如说在安全,你有多少个安全的管口,营员的培训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我觉得中国的夏令营,营地教育行业非常需要这样一个行业标准,是需要去成熟的。

陈刚:从几个方面来说。从第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很多家长会说政府不作为,为什么政府不拿出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些办法来?我有什么说什么,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政府任何的法律法规的出台,都要基于大量的对于情况的了解和调查、准备的基础上,盲目地出台,对政府来讲是不慎重的事。而毕竟营地教育也好或者游学、研学,是这几年刚刚开始,很多情况还都并不明朗,所以希望政府拿出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个市场,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一件事。

另外一个方面,我的建议,一个是家长本身作为消费者,把水平提高,能够倒逼经营者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还有行业自律。因为我本人参与了几个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和职业的推广,都涉及到相应的一个一个行业。行业本身自我的自律性,还包括行业联合体的建立,包括一些协会或者学会的建立,其实能够让每一个行业内具体的机构规避风险,而不要像这次暑假发生的由于某一个老师个人的问题,由于你管理的不规范和因为你对专业人员要求和检查的不规范,最终导致一个人的事件最后导致一个机构甚至一个行业导致家长的质疑。每一个相关的人,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机构,还是行业协会,还是包括作为每一个从业者来说,其实都应该反思一下,找到自己能做的那部分工作。

夏令营5万和8千应如何选?家长应先定好孩子规划

杨莉:现在游学,比如2、3万,比如去到美国,有的4、5万,有的7、8万,王老师您个人的建议来讲,差距主要差在哪儿?家长在选择的时候,对于天价的游学,或者是对于价位很高的游学,一定比价位低的要好吗?

王晓煜:跟市场一样,不是一定价位高比价位低的就好地但是就像我们买所有商品一样,价位低的不好的概率高一点。你想用很低的价格购买很好的服务,现在全世界上都比较难。同样项目内容,家长要提高识别能力。比如他去美国十几天或者是英国十几天,或者是去中国著名的地方,你看它的内容,给你提供的是什么。比如说去英国剑桥几天,牛津几天,去其它地方学几天,好像也组织讨论,因为都会有组织讨论,但是都比较空,这种情况下你就要跟旅行社报的线路去比。如果旅行社这个项目报1万多,你这个项目报3万多,就是比较贵。如果去科研活动,你会看到调动的资源和师资比较贵,假期我们都理解,欧美的人比较重视休假,这个时候他们要出来,肯定人力成本比较高,而且越是好的,门槛越高,可能申请的难度也比较大,申请难度也是一方面。包括里面真正提供给你的东西,你自己去核算一下,它是不是真的应该是贵的。

另外,你要对孩子有一个规划,这个规划要建立在你对他长远目标的期待上。我们不能说大家去游我们也去游,今年去游,明年也去游,还之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你希望它在经济学上将来有什么建树或者你希望他在steam上有什么建树,这是需要3到4个暑假进行规划的,而不是一个暑假就可以做到,这是有间接性的规划,你把间接性的规划搞清楚,实际上不大可能很盲目地随便报一个。因为家长一旦专业了之后,实际上你选择的时候就不光是光看价格了,你选择的智慧就会提高。

杨莉:每个家长其实要对你的孩子有了解,你只有了解了你自己的孩子,你才能知道用什么教育资源去匹配,怎么样教育的环境或者是项目对他是真正合适的。花钱只是一方面,更多还是孩子的时间,他得到有效性的提升。参加一个不好的项目,不光是耽误了时间,甚至让他可能丧失了对项目的兴趣。所以,家长在甄别的时候尤其要特别需要经验以及用心。

陈刚: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比了解项目重要,你了解项目其实比了解机构重要。简单地把游和学分开。游,就这一个旅游多少钱,旅行社是什么报价,你把这一块剥离出来。剩下就是学,你告诉我,这一块到底学的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价值?全搅在一起来讲没有人能很准确地做判断,把这一拆开就会很清晰。

杨莉:这是跟价格比较高的海外的项目来比,我个人的建议,家长在选择的时候,如果你是选择一个真的只是让孩子开眼界,要去很多城市、大学去看,其实旅行社的项目性价比比较好,比较实惠,但是你的心理目标预期就是“这不是一个教育项目,其实它变相就是一个游学或者是一种考察项目”。

陈刚:对。

杨莉: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考察项目,可以浅表地看看哈佛、耶鲁、西点军校到底是什么样,让孩子有一个眼界的打开。但是如果想深度体验和学习,往往教学成本要增高,价格要更贵,但是不同的学校的项目差距也是非常大。

陈刚:对,像咱们刚才说了几种,一种是能力提升型,一种是知识研究型的项目,一般其实我不太建议。一般来讲这种户外或者是带有对于体力和体能要求的项目来讲,12岁以下的孩子,我建议家长一定跟孩子一起去,如果你没有时间,不要单独让孩子去。其他的像知识研究型的这种,相对来讲孩子小一点还没有问题。但是一定在去之前,你要想把整个目标达到,去之前一定让孩子为这个事情做好攻略,让孩子围绕着这个做好他相应的准备,思想的准备、心理的准备,包括背景知识的准备,这样才能够把整个的过程达到最佳化的结果。

游学是个性化的教育 应依据孩子的个性诉求进行选择

杨莉:我不太赞成陈刚老师的意见,我从自己个人的亲身体验,因为我女儿7岁走过了百公里沙漠行走。

陈刚:有家长陪伴吗?

杨莉:没有陪伴,那是一个亲子营,我先生也参加了,但是孩子和家长是分开的,我全家就我没有参加,我儿子和我女儿都参加了,当时儿子是9岁半,女儿是7岁。

陈刚:儿子和女儿在一起吗?

杨莉:他俩其实是在一个组里,但是走着走着就分开了,因为我女儿是整个营里最小的孩子,但是个人走过来之后,因为他整个陪伴都是比她大的哥哥姐姐还有小老师陪伴她。整个过程中,她几次也是遇到很多的困难,因为一天要走二三十公里,但是整个走完了,对她性格的成长真的磨炼很大。首先她自己自信了,觉得我能克服那么大的困难,而且这个过程中当她最困难不想走的时候是有人陪伴她的,有的哥哥、姐姐,有很多志愿者……

王晓煜:这一点我还是挺认同你的。

陈刚:她几岁?

杨莉:她七岁,有的都走过三四次了。

王晓煜:如果亲子陪伴就是单纯的亲子陪伴,如果是参加集体活动,家长就要退出去,不要在旁边干涉或者跟从,这样她一个是会有特殊感。一个是会有依赖,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倾向于找外界。

杨莉:对这种生存体验的项目,是要找特别有经验的机构。因为整个过程中,不光是孩子个人的感受,还有安全度,比如说夜宿沙漠,整个过程中,如果沙漠帐篷被吹走了,可能遇到很危险性的问题。这个机构要有非常强的经验,包括你穿什么样的鞋,包括这个过程中你要吃什么样的饭,你要什么时间去喝水等等,都是要有非常科学的计划。所以,轻易的生存体验项目不能跟哪个机构要走,要找专业的机构走。至于亲子还是孩子单独参加是视孩子而言的,因为有的小孩成熟得比较早一些,或者说独立性很强。有的小孩独立性没有特别强的时候,也不要一下子把孩子推出去。

陈刚:对,是这样,教育是完全个性化的事情。

王晓煜:我就没办法让孩子在7岁的时候参加这样的活动,就像陈老师说的,是很个性化的,跟每个人的成熟度有关。

杨莉:孩子也是要锻炼的,我们家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时也是很娇的,第一次去自然探索,去贵州,我女儿走在一个泥泞的山路上都哭得不行,因为脚上踩了很多泥,不舒服。但是后来她现在随便,可以随便住在任何一个营地里、场景里、露营,都是可以的。她的舒适度一下子被打开了,她人生的延展度也开了。

王晓煜:诉求很重要,如果你想让孩子获得某些方面的东西,就不能这边又说你要住得怎么怎么样,吃得怎么怎么样,你核心的点在哪儿要清楚。

杨莉:没错,我特别赞同王老师的意见。家长选营经常问一个问题,这个酒店是什么样的,孩子吃的什么样。尤其像国外的营地,这个营地可能很贵,比游学贵很多。

杨莉:住那个木屋可能比酒店还贵。

王晓煜:但是那个木屋很破,就有家长投诉为什么我们花那么多钱让孩子住那么不好的地方。其实国外的孩子本身他们住的条件,家里也特别好,为什么要让营地这么艰苦呢?就是让孩子体验那样的生活。

陈刚:因为你购买的并不是硬件,我们太重视硬件了。你真正购买的是他的整个理念,还包括他的整个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杨莉:我恰恰认为它就是想给你设计那样一个不舒适的场景,营地环境中不是说不能给你做新的木屋、新的床,而就是很模仿天然的环境,一个木屋里要住8个、10个小孩,平时是一个人一间房子,最多两个人一间,但是你在这里就要体会八个人一间的生活,尤其是很多营地里,厕所是在大自然里,非常节约,可能就是天然环保的厕所,或者是都是要排队的。就要体验你的耐心、生存能力、规则感。不是让你在那里享受,而是在那里锻炼。

陈刚:体验项目你实际上花钱购买的就是体验,而不是购买的是酒店。

杨莉:在舒适度的选择以及内容的选择上,中国的家长可能还是停留在我花了这么多钱,我的孩子是不是享受了这个服务,但是教育的服务其实跟真正的我们旅游的服务是不同的。

王晓煜:对,舒适度,我们从马斯洛的需求来说,还是属于低层次的需求,安全和生理需求这方面,你追求的精神教育已经是高层次的,它们两个很多时候不会在一个层面上。你要想你需求的是哪个层面。

杨莉:是这样的。所以家长在选择营地项目的时候不是单纯从钱的角度去看,而是看你真正要购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服务,让孩子体验的是什么样的能力,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越适合你越好。

陈刚:很多机构,像哈罗、伊顿,很贵族,实际上家长把孩子送进去之后,发现它的硬件条件是很一般的,真正有价值的那部分还是在于它的整个精神和它的整个沿革下来的理念,还有包括它的整个师资队伍,你看不到的这些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杨莉:我的感受是中外在营地教育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是在教育的观念上的不一样。在国外的营地教育,你会发现它非常把孩子当人去对待,当一个大人去对待,也就是说尊重放在前面。

陈刚:我们有时像婴儿,家长也愿意,机构也被迫愿意把孩子当成一个婴儿去对待,过多地照顾。

王晓煜:对,家长该放手还是应该放手的,比如他12岁以后,他已经算是少年了,他就应该培养这种独立能力,家长如果还要事无巨细跟着去关心,就失去了参加这个活动的意义了。

杨莉:现在特别好,因为营地行业也好,游学研学也好,它的蓬勃发展,更多有能力的机构或者人在参与,对家长最大的益处是我们有更多可选择的项目。而这个过程中到底应该怎么样让孩子去提升呢?也需要家长不断地努力和学习。

陈刚:其实另外还有一点,家长是否为夏令营或者是这样一个假期做好准备。包括很多孩子在之前一直属于过度看护之下,打个比方,突然进入一个集体环境或者突然进入到一个相对艰苦的环境,其实孩子本身是没有为此有心理或者是身体的素质准备的,最后导致孩子不愉悦或者是不舒适感,家长会怪罪到组织机构上。总结来讲,家长为孩子的游学也好,研学也好或者是夏令营也好,你做好准备没有?这是每一个家长应该去思考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