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广东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 孙杨痛失金牌也进课堂

澎湃新闻

关注

女生运用工具丝毫不输男生;当众哭泣的并不一定是女生,男生也需要释放情绪;要尊重异性,学会与异性平等的交流……这些是广东省中山市和茂名市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学校的部分教学内容。

近日,广东省妇儿工委、省教育厅、省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在我省全面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借鉴“中山模式”、“茂名模式”,从9月开始,在全省全面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工作,实施范围为全省中小学校、中职学校。

2012年,广东省选择了中山和茂名两个地级市,分别作为珠三角地区和粤西地区的代表,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两市结合当地情况,设计了各有特点的性别教育方案。中山市更多关注引导学生破除性别刻板印象;而茂名市则针对当地留守儿童多的特点,结合关爱留守儿童的实践,关注学生对青春期性征发育的认知,以及对青少年性侵害的应对。

8月27日,中山市妇儿工委主任罗玲慧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中山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了试点课程,受国务院妇儿工委的委托起草了《中小学生性别平等教育手册》。9月份开学后,中山还将进一步在全省开展性别平等教育的经验分享和推广工作。

谈到广东省全面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广州中学校长、天河区教育顾问吴颖民认为,性别平等教育对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推动社会平等”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改变社会的观念,就要从孩子的教育开始做起。”

三种课程结合,构建“中山模式”

罗玲慧向澎湃新闻介绍称,至2017年春季学期,中山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学校已经从6所增加至42所,共开发教学课程140多个。产生了许多精彩的教学案例,形成了由“融合课”、“专题课”与“实践课”结合的性别平等教育“中山模式”。

“中山模式”里,最具创造性的是“融合课”。这些课程要求将性别平等教育与学校已有的其他课程融合,而不是单独开设性别平等课程。

例如在华南师大中山附小五年级的科学课“我能行——男生女生大PK”上,学生被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组装小板凳。女生们表示老师准备的都是“爸爸的工具”,自己从来没碰过。但在实践中,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工具却都能得心应手,女生丝毫不输男生。

由此,老师引导同学们得到结论:许多事情并不是只有男生才能做好,给予同样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女生就能表现得和男生一样好。

据南方+报道,在广东博文学校四年级的一次性别平等教育“专题课”上,老师提问大家:“Ta哭了,大家刚想要和Ta说话,Ta就哭了。Ta在很多人面前哭了。Ta是男生还是女生?”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女生”。

随后老师向大家还原了真实的场景: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游泳运动员孙杨以0.13秒的劣势与金牌失之交臂。赛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失声痛哭。通过这个案例,同学们知道男生也需要通过哭来释放情绪,发现了大家心中存在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中山市实验小学则为五年级同学设计了一堂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课”。

在实践课开始前,同学们分小组进行了调研,寻找校园中与性别观念相关的场景。实践课上,学生们组织了“性别视角看校园”报告会。同学们通过调查校园的设施、课程设置、社团活动等各个方面,找到了校园资源运用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并对学校提出建议。

据罗玲慧介绍, 2016年9月,国务院妇儿工委在中山市召开了《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手册》研讨会,决定编纂《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手册》。“这个手册由我们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科研部起草,结合了中山性别平等教育的实地经验,将中山市特色的‘专题课’、‘融合课’、‘实践课’结合的模式融入到手册中。”2017年《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手册》(试用)已试点推行。

此外,罗玲慧告诉澎湃新闻,中山市还曾连续多年举办性别平等教育教师培训班。有超过3000名各地教师参加了培训。罗玲慧表示,9月份开学后,中山市将按照《通知》要求,继续在全省开展性别平等教育的经验分享和推广工作。

理解性别、防范性侵的“茂名实践”

另一个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的城市茂名市,长期以来存在着性别平等观念相对落后的问题。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茂名市0-9岁儿童性别比例失调比较严重,男女比例达到了约133:100,下辖区高州更达到了约158:100。

根据《茂名市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方案》介绍,从2014年起,茂名市开始在高州市石鼓中心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

接到试点任务后,石鼓中心小学对各年级设计了2-8学时不等的性别平等课程,根据年龄特点,课程强调了不同的教学重点。与此同时,学校也对原本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努力构建无性别歧视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

据茂名市妇儿工委的情况通报,高州石鼓中心小学是一所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由于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学校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中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考虑到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在低年级的性别平等课程中,孩子们主要学习如何识别性侵害,了解求助方法,懂得保护自己。

学校也将性别平等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的实践结合。在高年级阶段,考虑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性别平等课程向孩子们介绍了青春期的性征发育,引导孩子们正确应对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同时,课程也引导孩子尊重异性,学会与异性平等的交流。

作为试点单位,石鼓中心学校还编写出了性别平等教育试点教材。茂名广播电视台曾报道称,国务院妇儿工委会前后两人常务副主席都曾到石鼓中心学校实地调研指导并对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7年开始,高州市各小学已经全面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工作。

在今年8月17日下发的《通知》中也强调,要将保护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女童等内容融入性别平等教育,因地制宜地推广“茂名模式”。《通知》指出,省妇儿工委已于今年6月向粤东西北12个市划拨专项经费,帮助当地启动性别平等教育工作。要求其他各地向本级财政争取专项经费,同时调动社会资源,为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提供经费保障。

专家:性别教育应该提早进行

“广东省在性别平等教育方面首先开展全国试点是有现实原因的。一方面,广东省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公民教育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同时,另一方面,广东部分地区,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比较严重,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存在。”

谈到广东省全面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广州中学校长、天河区教育顾问吴颖民表示,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并不算早,“性别平等教育是对孩子性教育的一个方面,提到性教育,很多中国家长的观念都比较落后,一方面害怕孩子‘早熟’,一方面觉得孩子会‘自然而然就懂’,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

吴颖民认为,应该在孩子开始对性产生意识之前就开展性教育,“如果是遮遮掩掩的进行性教育,反而是对孩子的一种撩拨,引发孩子不健康的好奇心。所以性教育的时间应该提前,在孩子对性还是懵懵懂懂的阶段,就开始性教育,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加自然。”他告诉澎湃新闻,从一些比较成熟的国外教育实践中也能够看到,性教育开展的时间比较早,“甚至比我们的小学还要早”。

对于性别平等教育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性侵的发生?吴颖民表示,性别平等教育会和孩子强调两性之间的互相尊重,而这种尊重是从两性身体差异开始的,“这个过程中,就很容易让孩子意识到‘私密部位’的概念。”

“比如茂名试点的外出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非常少,家庭教育缺失,很多东西学校不教,家长也没时间教,孩子就不知道。”因此,吴颖民认为,性别平等教育能够让孩子了解到什么是性侵,身体有哪些部位是私密部位,“这样如果孩子在遭到侵犯时,就会明显感到异常,家长也更能够感知到。”

对于儿童侵犯,吴颖民认为,除了加强性别教育,还应该创造一个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异状的环境,“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应该对孩子的状态有更多关注,当孩子出现行为异常的时候,他不一定敢说出来,但周围的环境要能够积极的想到、发现这种可能,并采取措施保护孩子。”

作为广州中学的校长,吴颖民认为,在推广性别平等教育方面,除了在学校进行推广,还应该在社会上广泛的宣传,利用多个渠道向社会传达性别平等的概念。“目前社会传统观念对于很多性别问题还存在争议,这也会影响性别平等教育的推进,所以社会也需要对性别平等形成统一的认识。”

此外,吴颖民表示,从家长层面做好沟通也非常关键,如果家长不能配合,性别平等教育也会大打折扣,“性别平等是一个意识层面的问题,这个与家庭教育也息息相关,现在学校和家长沟通越来越密切,在性别平等教育方面,也应该通过公开课等方式,保证家长知情,并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责任编辑:张佳睿 实习编辑:马小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