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军:国际教育有不同方式 人才培养要因人而异
新浪教育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
11月27-28日,由新浪网教育频道主办的新浪2018中国教育盛典在北京举行。2018对中国教育来说是“求新求变”的一年。新需求、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层出不穷,促进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而教育环境、教育政策、教育受众的升级,也给当下教育生态带来全新挑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实体教学、线上教学都已不再是“孤岛”,只有“融合”方能主导行业发展。
本届盛典聚焦新高考、K12、国际教育、教育自媒体、教育公益等领域,超过500位国内外权威教育专家,教育部及政府领导、知名高校代表、重点中学校长、新媒体负责人、各国使馆及文化教育协会官员、知名教育机构负责人共同出席活动,同时,一线跨界明星、教育公益项目代表等也将参会,共同探讨教育融合创新之道。
在27日举行的国际教育峰会上,新浪教育特别独家对话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与他一起探讨教育的融合和发展。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
王殿军表示,当下很多人追逐国际教育,但普遍存在思想误区,并不是只有出国学习才是国际教育,在中国本土也可以接受好的国际教育。
在国外教育理念和国内中小学教育结合方面,王殿军提到,接受国际教育有不同的方式,需要因人而异。未来计划出国留学的孩子,在国际教育中需要让他了解外国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同时要适应外国的教学方式。而对于不出国的孩子,也要着重培养,让学生能立足本土,了解国际,走向世界,增强学生们跨文化的理解力和国际的视野。
在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具有国际性竞争的人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王殿军表示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广阔的视野,不拘泥课本知识,真正放眼全球,同时也要有创造力,与众不同的思想,创新思维能力,此外王殿军也特别强调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认为这也是真正的国际化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以下为访谈实录:
新浪教育:非常欢迎王校长来参加2018新浪中国教育盛典,首先跟网友打个招呼,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
王殿军:大家好,我是来自清华附中的王殿军校长。早年我是数学教授,现在是校长,也是国际教育的研究者。
不是只有在国外接受教育才是国际教育
新浪教育: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出国就是接受国际教育,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狭隘化了国际教育,您认为真正的国际教育是什么?
王殿军: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国际教育是很难的。大家用“国际”这样的词,我理解应该是说中国和国际的,那就是相当于国内和国外的区分。定义这个比较难。我可以说您这个观点我比较认可。并不是说只有在国外去留学接受教育才是国际教育。我认为在中国我们有许多的教育也有国际化的水平。就拿清华附中来讲,国际部已经办了将近10年了,我们充分吸收了国外最先进的课程,好多国家一流的师资,重新设置了教育的方案。许多美国的教育专家、国内的教育专家,尤其是美国最高水平的认证机构,认证后都认为我们是具有国际水平的好学校。所以我认为,在中国本土,也可以接受到许多好的国际教育,关键是你看中什么,选择什么。
新浪教育:所以说真正的国际不在于地点,而是在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
王殿军:对。
国际教育和国内教育的结合需要注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不出国的孩子也需要国际教育
新浪教育:在中外文化的融合上,语言交流是可以做到没有障碍的,因为双方的文化、理念,很难做到真正完全沟通,国外的理念如何与咱们国内的中小学教育结合?
王殿军:这个分两方面说,一方面我们的国际教育目前服务的人群整个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接受完国际化的教育后,需要出国。在这个国际教育中,真的是特别要有意识的让他了解到世界上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可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历史。那么还有一些民族或者是国家,可能有一些特殊的宗教、信仰等等。只有学生特别了解这些东西,到了国外的环境,和别的同学和老师打交道的时候,才能够快的理解、接受新事物。这只是从人和人的交往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的。
另外一个角度,我们的教育方法,中国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国外许多的国家或者大学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从小到大规矩听老师讲课,把老师讲的都记下来。记牢记清楚,理解到位,同时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好好完成。上课不要讲话,不要乱动。但许多国际学校、国际大学并不希望你上课的时候静悄悄坐着认真听讲。他们希望你积极发言,积极把自己的观点拿出来陈述,参与大家的讨论。所以我们在即将要出国的孩子培养当中,就要注意。否则,孩子出国后,根本无法适应在国际的大学里读书。因为人家觉得你很奇怪,为什么所有人都在课堂上很活跃,而你一直默默无闻呢?所以国际教育培养出国留学的孩子,需要使他们在未来交往当中,能够无缝对接,很光滑过度。无论是小学、中学、高中段的国际教育,我们要很注意,营造和未来学习类似的空间、氛围,这种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孩子,虽然不出国,但也应该培养这种国际化教育的人才。因为未来还要和人打交道,你要懂人家懂得的,你能够和人家交流全球化的事情。都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既有本土的情怀又有国际的视野。我更看重的是国际教育之所以是那样教、那样学习,因为这样可以培养出更优秀的人。不是说只把出国的人培养更优秀、更有创造性,更有领导力。我们更多的是不出国的孩子,但培养这些孩子的时候,也要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在他大学毕业在国际交往中才能不发生文化的冲突和障碍,不是流利的英语、法语的问题,而是跨文化的理解力和国际的视野。
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广阔的视野、强大的创造思维力以及健康的身心
新浪教育: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您认为,除了前面谈到的学生对课堂上的一种适应,对教育理念的适应之外,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国际性竞争的人才,他们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中学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着手、培养这样的一些孩子?
王殿军:首先,如果我们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视野一定要宽广。我们在教的时候,不能仅仅让孩子们拘泥于现有的知识,或者是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要让孩子们真的关注全球,关注世界,关注国与国之间的东西。什么叫国际视野,什么叫全球视野。你不仅仅要关注自己的课、自己的班、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学校、自己未来考上的大学。你在学习当中必须关注的是人类怎么样、全球怎么样、其他国家的孩子都在学什么,人家都在研究什么、关注什么。否则的话,我们就好像与世隔绝,就脱离了时代。我们学的东西都是若干年之前,若干年代之前,包括数学都是很古老的东西。在学习古老东西的同时,我们一定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和信息化。所以我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更有视野的人、更有境界的人、更有胸怀的人。
第二是能力方面。过去中国的教育特别崇尚知识的广博,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就觉得这个人了不起。现代人崇尚不仅要有能力,要有创造力,要有与众不同的思想,要有很高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一些国际化的教育方式,项目式学习,STEM课程,学生动手、体验更培养创造性。未来除了具备很高的视野,要有很高的创造性和适应能力,适应信息化时代。还有我们无法预料的时代,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强大和更加具有适应性。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不可预知的,只有今天自己强大才能创造未来、应对未来、适应未来。这两点是我认为,培养面向国际化的人才应该具有的特质。
再有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这些东西大家都熟,比较容易罗列的。但是作为清华附中特别强调身心健康,就是尤其在培养人的身心健康方面,体育是最重要的一项。
新浪教育:这也是清华和清华附中一直强调的。
王殿军:无体育不清华。为什么要体育?难道是要我跑步世界纪录?你的身体健康,关键是心理健康。懂得尊重对手,懂得规则,懂得团队合作,懂得坚持等等。许多人的一些非智力因素,身心健康就是体育。希望你们喜欢体育,希望更多的学生喜欢体育,有一个体育爱好作为一生幸福的重要事情来对待。
新浪教育:非常感谢王校长参与今天的访谈,我们就到这里。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原创编辑:闫国杏 实习编辑:苏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