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

新浪教育

关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 苏睿)中国高等院校建设发展既要符合当代大学建设的基本规律,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既符合我国国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应有之义。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路线以及高等院校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党中央在应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挑战,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道路与方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课程思政”工作的行动纲领,具有较强的政治指导意义,为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来,高等院校传统的体育课程体系设计与时代脱节,体育课程单纯重视技能目标的实现,无法实现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忽略了“思政教育”的目标。近期,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这一论断,是对思政教育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延伸,为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实现“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为高校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路线方针。笔者认为,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思路展开。

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必须坚定政治方向,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表率。要让高校体育教学部门上下,尤其是体育教学单位领导层率先接受课程思政”理念。只有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认同这个观点,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谋划推动工作,高校体育教学队伍上下才能在领导层的带领下找到前进的方向。通过持续对体育教学单位中层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及学科带头人开展专项党务培训,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四个意识”,让党员领导干部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体育教育教学,成为推广“课程思政”理念的急先锋与领路人。

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其次要以有力的举措打造教师队伍,培养党性纯洁、思想过硬的体育教学人才。教师直接接触学生,影响学生的一举一动。在“课程思政”大环境下,教师不应仅看重本职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也需要同期加强。高校的体育教师一方面应具备严肃的政治性和强烈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品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体育教学单位应继续开展教师教学技能与党务知识培训,突出党员教师的带头模范作用,引导教师把“四个服务”作为自觉价值追求,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最终将高校体育教学队伍建设成以党员为带头骨干,具备现代教学理念与渊博的文化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综合能力的教学队伍。

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还需要高校体育教学队伍履行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主动求思求变,持续开展教育理论的创新工作。大学体育教学,由于教学性质与内容的不同,与其它基础教育课、专业课的差别较大。“课程思政”体系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必须打破其他学科的藩篱,既加强单一学科的顶层设计,也强调与总体培养方案有机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应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增强大学体育教学的科学化程度,为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长效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实际实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在体育课程中植入的方式方法。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内部应破除内部阻力,打破传统思维,以开放的视野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管理部门不仅要做好师资配备、教材编写,还需要引导一线教师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高校体育教学应转变单纯重视身体锻炼而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情况,通过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内涵,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合作精神、竞争精神。高校体育教学队伍应紧抓课堂教学主渠道,聚焦思政理论融入教学课程与教学过程的说服力与实效性,合理加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减少学生抵触心理,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爱国教育的接受程度。让同学们在体育锻炼之余,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念开展问题分析与解决,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