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重磅发布

新浪教育

关注

报告从青少年个人能力、家庭网络素养教育、构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生态系统、青少年网络素养培养的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论坛上,来自国内各高校与教育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针对此次报告及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的最新成果发表互动演讲。

[采用“调查+“模式 打造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平台 促进研究结果社会化]

喻国明教授指出,青少年如何运用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未来。在有关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调查中,应该形成“调查+“的模式,引出更多的研究成果、社会行动模式和干预模式的尝试,比如发布针对家长行为的白皮书等。

[参考法制教育,分学段、有针对性的进行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

郭开元提出,从法律角度来看,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最新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将网络素养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将沉迷网络作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之一。同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在网络上接触不良信息,低龄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其实也与网络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网络素养教育的开展非常有意义。

[开拓国际视野 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世界接轨]

张艳秋教授认为,现在的研究非常宽泛,对于具体问题的反映缺乏敏感性,认为《报告》应进一步体现社会关怀,关注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城乡差异,以及疫情下城乡青少年的在线学习使用情况,同时增加有关风险的研究。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考虑结合大数据去追踪样本的社交网络轨迹。

[语言通俗化,面向家长和一般读者]

禹建强教授认为,虚拟世界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中,青少年的情绪会发生变化。而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比较关注的是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沉迷和社交媒体沉迷情况。因此,报告应当更加面对一般读者需求,将语言通俗化,能真正的为家长所用。

[青少年对于网络使用行为后果了解不足,未受教育的青少年媒介使用行为应纳入将来研究之中]

刘斌教授提出,在网络使用的实践上,青少年之间本身就存在信息差。青少年对于如何正确评价网络信息和内容,以及网络信息与自己行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缺乏具体的知识。同时,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制作和传播行为也应得到关注。

[将网络素养教育研究深入到具体行动之中 实现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 ]

杨老师提出,在进行持续性研究时,通常会选择较小范围的样本,因此要考虑在小范围样本中哪些问题是真正有价值的。网络素养的概念非常宏大,我们要关注在宏大的指标下如何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同时,要实际地观察中学生网络使用的实际行为有哪些,并依此作为问卷调查指标,会使调查研究更有针对性。

[将指标细化为相关能力,有针对性的提出方法建议和相关课程体系建设]

夏翠翠老师认为,下一步研究可以针对青少年网络适应和家庭、学校进行指导性的内容建设,为青少年、家长、老师等提供提高青少年注意力和媒介素养的具体方法和行动指南。同时,可以将研究中的六个维度具体为青少年的具体能力,从不同能力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培养训练方法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孙波教授认为,目前,我们的学习、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群体都面临着各自的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在技术方面,孙教授提到,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分析技术,内置于学生的网络使用中,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在更细颗粒的层面上找到我们无法看到的影响变量,使得研究更加细化深入。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葛凤翔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大数据量的采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采集数无感化的数据,减少数据的干扰和模糊。同时,需要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建立起映射,注意指标和结论之间的相关关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