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教育专家、一线优秀校长教师分享“跨学科教育”最新探索

新浪教育

关注

面对时代要求,我们如何重构课程?我们如何实施“跨学科教学”?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2021 年 3 月27日(周六)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主办的“理解力课程——指向5C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解决方案”顺利举行。本次论坛大咖云集,多位教育专家与来自一线的优秀校长和教师一起,分享他们在“跨学科教育”方面的最新探索。

核心素养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

张华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关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理念意味着中国的基础教育由工业化时期开始迈入信息时代,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信息时代,创造是教育的本体,创造具有教育本体价值。今年即将颁布的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课程核心素养”。它依然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与理念,倡导实践育人与综合育人的教育理念,主张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核心素养不仅仅是课程目标的问题,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在价值观上追求教育民主和人文主义。

关于理解力教育

核心素养的培养呼唤理解力教育。我们必须要把知识动词化,让知识变成理解;必须要用知识来解决真实问题。

如果学生只是重复做题,但无法解决真实的问题,则不能被称为理解了知识。怀特海曾将“创造”分为三部曲:有意义,表现和理解。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再去表现,才会带来深层理解。

我们过去的课程目标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割裂。既然“核心素养”是融合“三维目标”解决真实问题的高级能力和道德品格,我认为今天应提出“新三维目标”:即大观念、新技能、新知识。大观念即可迁移的“本质理解”或“持久理解”;新技能即真实情境中的做事能力(doing);新知识即指向“大观念”的关键学科事实(knowledge)。

关于跨学科学习

要想培养核心素养,必须走向跨学科学习。既然核心素养旨在解决真实问题并应对不可预测情境,而任何复杂问题情境都具有跨学科性。但我们要特别注意“跨学科学习”的三大危险:第一,常识化,对一个主题浅尝辄止;第二,学科拼盘,把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在一起;第三,功利化,即“赶时髦”,“创品牌”。

“跨学科学习”有三个本质特性:第一,它以产生跨学科理解为目的;第二,它根植于学科思维;第三,它实现学科整合。

如何理解“理解力课程”?

张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我们如何理解“理解力课程”呢?我想到三个方面:

第一,理解力课程是素养取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一种理解与概括。可概括出以下特征:

1、基于课程标准。虽然今天探讨的大多强调跨学科学习,但事实上,我们还是在关注课程标准的落实。

2、指向思维发展。理解力课程最重要的是引发孩子的本质理解,激发孩子高阶思维的发展。

3、促进整体学习。当前的教育教学,常常呈现“碎片化”特征,导致很多孩子难以学以致用。理解力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对于整体学习的关注,强调孩子们联系性的思考,

4、面对真实任务。面对真实情境和面对真实任务是相通的,情境与任务在很多时候是相临的。

5、注重表现评价。理解力课程试图把表现评价作为一个主要的评价形式,更加关注对过程评价的思考,关注孩子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协作性思维的成长。

6、展开探究实践。探究型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能够看到探究实践的开展,这也是目前这些实践的共同点。

7、关注社会参与。理解力课程强调孩子的认知学习和人的社会性成长的结合,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理解力课程是将国际教育理论综合发展成“汉化”的课程实施方案。

现在的理解力课程中不少主张源于 UBD理论。UBD理论与国内当下的素养教学相吻合,其对于评价潜质的突出主张与原先的教学理论有较大的区别度。UBD理论是目前理解力课程的重要基础。

第三, 理解力课程是一种体现研修功能的挑战性的教师备课工具。

事实上,任何教育教学理论的主张都要落地。我们需要考量以怎样的专业而通俗的方式让主张落地。

理解力教育实践宝典

我们可以运用逆向设计,根据评估数据来思考单元设计和课程……孩子们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学习之前对很多事物已经有了很丰富的认识,学前探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学情,基于学情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探究……在每一个探究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通过本质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是孩子爱世界的方式。自主,可以激发孩子生长的潜能。

彭密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教师

理解力课程旨在发展学生5C核心素养。备课时强调将评价前置,注重教、学、评一体化;看重大观念、新知识、新技能;强调真实性评估。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学到什么,更关注学生会不会学……课程实施中,教师根据主题学习内容弹性安排课表,灵活调整教学时间、空间;教学组织上,组建主班教师为主、其他教师协同的班级教学团队,建立全员参与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

臧秀霞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执行校长

什么是真实情境?真实情境是社会参与,是实践,是生存。课程只有让学生在情境之中产生观念、理解观念,并与观念融为一体,才能够真正实现新课标改革提到的实践育人与综合育人,才能最好地实现5C核心素养。

鲁效孔 《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译者、讲师

基于理解的探究,期待学生“创造出自己的思想,产生新的经验”。其重要特点是用“概念”聚合知识,搭建起学科间、学科内联系的桥梁。值得探究的是大概念,或是概念性问题。这样的探究更加注重:以理解(观念)为中心,围绕本质问题展开且具持续性,学生有自己的作品和展示机会,既动手又动脑,在实践中育人。

张永梅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龙泉实验小学校长

基于理解的教学评价具有下面三个特点:基于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引出学习行为表现;评价理解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及时反馈改进教学在形成性评价中完成……表现性任务设计完成之后,要根据孩子们的前测调整表现性任务的难度;在设计之前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施理解力课程的班级要建立班级公约,建立学习小组,赋予每一个小组成员一定的角色和职责。

聂淑香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校长

以上内容整理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卫星会议系列在线论坛的第五场活动:“理解力课程——指向5C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解决方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