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付费实习”潜规则:金钱终将取代“公平”吗?

澎湃新闻

关注

请把这个想像为社会的一次自我革新与清理,当企业的实习与项目经验奇货可居,需要花几万元获得,他们势必被认为在未来可以带来更大的财务收益。这其实是荒唐的,像是一种大价钱的赌博。

金钱与公正,是一个谈不完的话题。甚至说,金钱与公正,几乎关涉今天所有的话题。

过往我们其实不少谈论这个话题,但并不希望能够洞察这个问题的“本质”,而是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公正问题本身的丰富性。

因此,当我们不再简单地评断“公正”或“不公正”,而是能够从细节中找出事件与事件的差异时,我们对公正的理解,也就更能与我们的生活产生真实的关系,不再是一种游戏。

而最近的事件,是毕业求职,申请学校的季节,产生了大量关于和付费项目机会的争议(付费实习或付费项目机会,即需要付出一定费用来“购买”某个实习岗位或项目机会)。

本来被认为依靠能力和素质争取的机会,却掺杂了金钱的要素,从一种最简单的语义来看,当然是不公平的。

虽然很多读者已经离开了学校,初级的实习机会和申请学校并非是诸位仍需接触的事宜,但一种选拔机制是否可以掺杂金钱要素,却与求职经历后的诸多事情具有相似之处。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讨论,依然是有所裨益的。

文 | 李厚辰

01。

从一种最简单的想象说开来

说到金钱事宜参与到选拔过程,我们一般的想象都是,一个德才兼备者,与一个能力欠佳但空有金钱的人之间的争夺。在这个相差最大的处境中,公正问题可以最明显地凸显出来。

但恐怕实际的情况是,争取一个实习机会或项目的对手,并不是一个无能无德的人,这两个人的品德与能力会非常类似,他们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是否拿出了实习的这笔钱。

不要小看这个想象的区分,因为前者,那个德才兼备者与仅仅有钱者的问题,是个性质的排斥,是钱代替了德才;而后者的区分,却是个排队的问题,也就是后者是两个品质类似的人,这笔实习费用像是排序上的“插队”。

在真实社会中,面对非常优秀的企业,我们遭遇的,大多数会是后者,你可能会产生一个想法,他们给钱不给钱,其实已经产生了“品德”上的重大差异,一个“行贿者”怎么能够说和一个尊重规则的人品德一致呢?

这里品德的差异来自于“行贿者”和“尊重规则”的差异想象,这又是另一种细节需要呈现了,这个我们在第三部分详细去谈。

在另一个想象中,这种明显的不公,也来源于一种卑鄙的共谋,即给出资金的“行贿者”,与接受实习项目资金的“受贿者”的关系,仿佛在这里,实习的资金成为一种纯纯粹粹的私利。但例如在很多社会实践的项目机会中,这样的资金却并不是基于私利,而是募资困难的公益组织本身获得运营资金的一种手段。

在这样的视角中,是否付费社会实践就具有了至少“可讨论”的空间。因此,付费实习与付费社会实践,并不一定是一种简单的“无才无德者”的篡夺,也不一定是一种收受贿的私利驱动。

当然,上面举出的例子,恐怕也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可以照单全收,例如公益机构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充实运营资金,这还不是一个可以轻松接受的情况。

不过正是这样站在公正边界上的例子,有助于扩展我们对金钱和公正的认识。

02。

金钱不能买什么

在上一部分的例子中,两个才德类似者,通过付费的方式决定谁可以获得实习机会,我称其为排队的插队,从“插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找到金钱与公正的张力。

在一个密集的城市中,很多公共品的获得需要等待,不管这个公共品是一种商品还是服务,其中哪些可以通过付费而插队,哪些不可以,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关键的,与公正有关的内容。

最容易接受的,例如迪斯尼游乐设施的排队,购买Fast Pass服务(快速通行卡)的人,可以在普通队列外,单独排一个人数较少的队伍。例如飞机登机时,购买公务舱或头等舱的乘客,可以随时优先插入队列中,大家不会对此有什么意见。

如果你抢购一张已经客满的高铁票,支付一定费用,则可以比其他先于你抢票的人优先抢到车票。甚至在购买汽车时,某些热销的车型和颜色,也需要等待,如果可以加价,则可以比其他先购买者优先得到汽车。

类似的例子还有非常非常多,可见在一个消费社会,有非常多的情况下金钱可以突破“先来后到”的自然平等,而获得一种特殊的权益。

但在当下房屋购买的贷款中,也有一种插队机制,因为当下的房屋贷款审核,需要非常长的周期,很多人对这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因而支付一笔不小的钱,可以大大缩短一个人贷款审判的时间,而其他人,则会因此等待更长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金钱是否可以插队,是否就变得有点模糊了呢?

那如果是等待器官移植呢?金钱是否可以插队,这里面当然有常识,也会被判断为不可讨论的领域,如果金钱可以在器官移植的事项上插队,那么贫困者将几乎不可能获得器官移植。

高考呢?同属一个分数段的人,在学校提档后,可以按照类似拍卖的流程,决定例如最后10%的录取生的顺序吗?我想这也是不能被接受的。

在器官移植和高考的事项中,我们会明显地发现,当一个公共品与人的生命或生涯攸关的时候,我们是不喜欢金钱介入的,因为这让基本的生命权与发展权被侵犯。

因此,我们经常发问,“金钱不能买什么?”例如我们可能会简单地认为,金钱不能购买生命,但其实很多高风险工作,同时也有较高的回报,在这个“工资计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在为生命估价。

所以,在一个已然被金钱渗透的社会,询问“金钱不能买什么”是一个意气用事的问题,问题关键从来都是,“金钱不能如何买?”

03。

金钱不能如何买

迪士尼为何需要为Fast Pass设定独立的排队通道,设想如果迪士尼将金钱付费的Fast Pass与普通游客混排,并让Fast Pass频繁插队,这件事会混乱到何种地步。

因此,一些更好服务的机场,也会让优先登机的旅客与持普通票的旅客分开排队,这甚至是直觉式的安排,不需要额外的思考。

在这里,说明我们接受金钱可以带来额外优势,但这样的名额和机会最好区分开,让他们成为两个游戏。

回到付费实习和付费社会实践的项目中,尤其针对社会实践项目,如果一个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可以提供一种非付费的额外申请渠道,需要申请者提供特殊的证明,例如证明自己来自相对财力不济的家庭,则可以以类似“奖学金”的方式参与到项目中。

而实习机会也是如此,例如一个企业的实习机会,可以明确的给出名额分配,共有40个名额,其中20名来自中介机构的推荐,而20名来自社会招聘,这便是个更清晰的游戏。

这里最让人感到不公的便是规则不清晰的混排,恐怕只有在银行我们能够接受例如VIP客户总是能够插队到等待着的前面,毕竟这是一个纯粹由金钱发声的环境。

第二个方面,在付费实习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中介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企业明码标价,我这里的实习1万元一名,会显得非常面目可憎,而一个实习中介机构来赚这笔钱则会摆脱这样的评判。这就像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种商业中介服务,专门出售各种难排的餐饮门店的排队券,但如果商家自己出售靠前位置的排队券,就会让人无法接受。

这里面的道理何在?这就像留学机构总是非常昂贵,但如果大学自身开办官方高额留学中介,就很难让人接受。这说明我们对公正问题理解的一个范畴问题,就是规则的公正性并不回溯到整个竞争过程,而就在这个被我们理解的单独“游戏”内。

我们可以设想奥运会不是一个公平的游戏,各个国家财力不同,能力不同,因此各个运动员接受的赛前准备、训练、饮食,可以说千差万别,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样可以说,财力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但我们又会认为体育赛事是典型的“公正规则”,则是因为在最终的这个游戏场域中,所有人被一视同仁地对待。

这就是商家不能运营排号销售,大学本身不能做留学中介,而企业也不能自己从实习机会出售中谋利的原因。我们不会要求一种“全过程”的公正,但在最终的遴选规则上,则需要是公正的。

不过说到这里,你会不会担忧,好像只要包上一层中介化的操作,一件不公正的事情似乎就掩盖起来了,这个中介似乎成了一种公正的障眼法,掩盖着系统性的、真正的不公?我们是否有一种冲动,要废除一切中介,而换来一个赤裸的公正竞赛?

企业实习这回事儿,就算没有中介,也有朋友、校友的托付,有领导的亲属,有合作伙伴的家人,这样来看,一个企业将自己的实习生招聘全数包给一个中介完成,掺入了金钱的要素,是否也同样隔绝了很多人情呢?

这样的问题同样可以问,最近教育领域限制校外培训以寻求公正的想法,废除了校外培训,是否有助于实现公正呢?这下所有人都是“不参与培训者”了,但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师资与师资之间难道没有巨大差异吗?很多家庭对校外培训的需求,正是在用校外培训来尝试抹平学校间师资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在这个意义上,这何尝不是一个可以带来正向公正的因素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考虑,是要素越少,越单纯,则越公平。还是要素间互相的制约,能够带来一个更公平的环境。我们给予人群各种不同的救济方案公平,还是限制一切救济,让一个游戏取得一种回溯性的绝对公正比较要紧。

第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着重关注公正的对称和透明,试想下面的四个例子:

1。一个企业明码标价,实习机会1万元。

2。 一个企业没有明确的规则,但在实习生群面时一直话里话外地暗示,“要想得到机会就要舍得付出代价”。

3。一个企业没有明确的规则,但HR人员私下暗示其中的一个人,我们很想你来,只要你能给1万元。

4。一个企业没有明确的规则,但一位求职者私下暗示企业HR,如果你们录用我,我可以给你1万元。

这里面当然只有第一种情况是可以接受的,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一个企业让实习生们自己商议,得出录用规则,而实习生们商议认为用拍卖制,价高者得是他们得出的最终方法,这不会让人感到不可理喻。

不管是何种规则,规则本身在选拔者间透明且对称,是一种公正的方式。“金钱如何买”比“金钱能不能买”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正义在细节中,而非正义在原则中。

04。

当实习也被赤裸裸地商品化

不过上述的观点,是否说明我认可企业用工和社会组织招募志愿者时采用售卖机会的方式呢?我想答案会是否定的,不过否定的理由也许不是因为公正。

我们可以让钱变得显著起来。一个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一次fancy的社会实践,化作简历上的几行字,售价从一万到几万元不等。

他促使一个求职者或申请者,尤其是一个无力支付这样费用的人思考,我将如何证明我自己,在名头与符号之外,我可以如何证明自己。

他也促使一个次优的企业开始思考,我该如何招揽到更优秀的人才,我可以如何呈现一份工作的价值,它是更便宜?更尊重人?还是有更大的成长收益?

请把这个想像为社会的一次自我革新与清理,当企业的实习与项目经验奇货可居,需要花几万元获得,他们势必被认为在未来可以带来更大的财务收益。这其实是荒唐的,像是一种大价钱的赌博。但一件事越是赤裸裸地商品化,也代表对其本身可信度的削减(例如iF红点奖的商业化运作)。

这是某种金钱的逻辑,那些距离金钱最近的,最直接的,势必会受到短期利益的蛊惑,价值被夸张地高估,你完全可以把这个当作整个社会对“知名企业名头”和“Fancy实践经历”的一次发狂的炒作。

这可以是完全公正的,可公正的炒作依然是炒作。

不过再发疯的炒作,导致这种短期价值因为其价格太高,对很多人已经关上大门时,却往往逼迫他们走向对真正重要问题的回归。在那些耀眼的东西在金钱腐蚀中渐渐黯淡时,一个追逐名头无望的年轻人开始真正思考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及一个企业开始思考如何超越符号和名头吸引人才。

而价值也就在此回归,这是一种进步的机会。不过也决不把这个当作一种自动的进步,我们也可以在这个地方彻底绝望沉沦。所以我们发现,公正是个次要问题,我们看重什么,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这个问题才值得反复咀嚼玩味,而现在正是个好时候。

*本文原名《付费实习与付费实践项目中的公正与重要性》,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看理想平台立场,欢迎提供不同意见的讨论。

原标题:《“付费实习”潜规则:金钱终将取代“公平”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