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集团创办人方正:帮助学生建立可持续终身学习热情

新浪教育
4月16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择校行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3国际教育春季巡展·上海站”于上海龙之梦万丽酒店成功举办。上海优质学校亮相展会,上千组家庭前来逛展,近80所全国及上海的优质国际化学校参与了本次活动。
此外,9位国际化学校管理者分享了学校未来教育的理念及学生的成长案例,并对当下国际化教育发展的选择与孩子的能力培养方向进行了全方位解析。美高集团创办人方正参加了本次活动并带来了精彩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方正:过去几年,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感受应该是震撼。首先出台的双减政策,让所有老师必须重新研究课程和教学方法,其次是连续两三年的新冠病毒,让作为辅助教学的线上学习方式,变成了主流教学模式。而后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ChatGPT也让老师大惊失色,因为孩子能使用它轻松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
因为学校一直要求要跟所有在校家长和学生,包括对学校感兴趣的家庭建立联系,所以过去几年里,学校的文案和美工工作量非常大,但现在195元的终身AI美工会员,几秒钟之内就能生成图片,效率非常高。所以环境的极速变化,会让教育工作者们去思考学校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老师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如果真的认为孩子到学校最重要的目的是学习知识,而老师最重要的责任在于传授知识,哪位老师涵盖的知识会比人工智能、电脑多呢?教育工作者要先审视自己,才会知道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家长和学生经常问我,要申请美国、英国名校需要多少的GPA、考试分数。真正的答案非常简单,你先证明你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从美国会计系名校毕业的学生,可能还是找不到工作,现在美国大学会计专业不断收编,因为审计、财务管理在未来可能都比不上人工智能。
传统概念里,一流的尖子生应该是很听话,老师和家长布置什么任务都能不闹脾气的做到,自控能力很好。然后记忆力也好,计算能力快,而且精准。所以传统教育可能是教导孩子具备人工智能的一些能力,那这样的孩子绝对会被取代。因为和人工智能相比较,电脑完全没有情绪,所涵盖的知识点,可以包括整个宇宙。法国的哲学家、宗教家、数学家Paskill曾经讲过,每一个人都是被宇宙囊括的,我们跟宇宙相比,还不如一颗原子。但是当你具有思想时,就可以反过来囊括整个宇宙。所以就算人工智能的知识再多,也没有人的灵魂、热情和同理心。刚才所讲的社团活动、社区服务,所有的兴趣、目标,都是人工智能没有办法触及的地方,它没有同情心,没有时间概念,没有任何情绪。
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孩子,应该怎么来培养?首先看学校真正应该扮演的角色,其实是能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建立某些热情,而这种热情可以持续一辈子,或者学习知识的时候,培养一些正确的态度跟习惯,而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更聪明的去学习。
我们校园对于减负的定义里,认为那个负绝对不是负担的负。因为如果要让孩子快乐,只是让他降低学习的量跟压力,那家长和学校都会陷入到经济学里头所讲的穷途困境,而且虽然今天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快乐、减压的成长,但当周围的家庭都开始卷起来之后,你也会被影响。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维持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今天孩子都在减负,那将来的竞争力从哪里来。所以减负其实代表的是教育工作者要降低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可能会引起他负面情绪或者负效率的所有因素。
老师真正应该做的,不是教孩子如何解题得出答案,而是让他享受思考的过程,让孩子主动去问问题找答案。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对于全人教育应该有新的诠释,体制内的学校到了初三学段,体育、音乐,所有我们认为非学科的副科都会被减掉,到了高中也一样。所有的事情为了考试而牺牲,而且人工智能目前的能力,让考试变成了非常荒谬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考不过它了。
我记得我在耶鲁大学的时候,美国同学数学并不是特别好,但他说有计算机,不需要自己算那么快,其实那时候他已经在跟我讲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有一些能力我们不需要开发,但有一些我们需要的能力,却一直都没有开发出来,因为教育工作者、家长不断用他们过去的经验,来为学生、子女去准备未来会碰到的挑战,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一件事。
全人教育培养的内容,第一个是如何处理人的问题,人不是男人或者女人,而是自己跟别人,艺术跟音乐让孩子知道如何通过形体、色彩、声音,不同的展示方式去触到人的灵魂。专长体育的孩子,知道什么叫做竞争和自律,在团体活动时更知道如何跟队友合作,这些都是在鼓励孩子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全人教育是让孩子在一个越来越人工、智能化、全球化的世界里能够存活,这点非常重要。
我认为孔老夫子对于教育的诠释:传道、授业、解惑,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做到的。但中国体制内的教育,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几乎所有精力都在做授业的工作。而国外学校的老师则认为最重要的是解惑,所以他会要求孩子建立开发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自己尝试学习,才会发现问题。但真正好的老师,是需要传道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有道德和责任心,要有交给学生勇气跟决心,帮助学生有能力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当家校一起合作,让孩子逐渐积累各种能力,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就不会有家长再问我耶鲁大学好不好申请了,因为我耶鲁大学的同学,几乎没有人把申请到耶鲁大学当做他这一辈子的目标,那是一个有优秀成长经验的学生顺理成章取得的结果,但绝对学习的最终目的。教育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面向未来世界不会被任何人工智能取代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能力。